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双排长短组合桩与常见双排桩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12 19:01
【摘要】:针对双排抗滑桩前、后排桩受力与变形差异较大,前、后排抗滑桩无法充分发挥抗滑作用以及沉埋式抗滑桩因沉埋深度过大可能引起越顶破坏的问题,提出了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的支护形式。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后排桩在不同沉埋深度时,前、后排桩桩身最大弯矩和剪力的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当后排桩沉埋到一定深度时,前、后排桩桩身最大弯矩、剪力及变形程度均较接近,并以此深度为后排桩的设计沉埋深度。在此基础上,与几种常见的抗滑桩进行对比发现,双排长短组合桩能够有效地调节前后排桩的内力与变形,充分发挥前后排桩的抗滑作用,并且桩身受力较小,避免反向弯矩的产生,同时减少材料用量,节约滑坡治理费用。
[Abstract]:Before the double-row anti-slide pile, the stress and deformation of the back row pile are quite different. Before, the back row anti-slide pile can not give full play to the anti-slide effect, and the sinking type anti-slide pile may cause the overtopping failure due to the excessive depth of sinking. The supporting form of double row long and short composite anti-slide pile is put forward.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 of the maximum bending moment and shear force of the front and rear piles with different depth of settl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bending moment, shear force and deformation degree of the back row pile body are close when the back row pile is buried to a certain depth, and this depth is used as the design depth of the back row pile. On this basis, compared with several common anti-slide piles, it is found that the double-row long and short composite piles can effectively regulate the internal forc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front and rear row pil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nti-slide effect of the front and rear piles, and the pile has a relatively small bearing force. Avoid the generation of reverse bending moment, reduce the amount of materials, and save the cost of landslide treatment.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2171) 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2013T00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2M521556)
【分类号】:TU4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治文,马辉,朱海东;全埋式双排抗滑桩的受力分布[J];路基工程;2002年03期

2 徐骏;李安洪;赵晓彦;;大型滑坡桩排推力分担比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10年03期

3 张晓曦;何思明;尹平保;;沉入式抗滑桩优化设计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4 雷文杰;郑颖人;冯夏庭;;滑坡加固系统中沉埋桩的有限元极限分析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5 雷文杰;郑颖人;冯夏庭;;沉埋桩的有限元设计方法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6 雷文杰;郑颖人;王恭先;冯夏庭;马惠民;;沉埋桩加固滑坡体模型试验的机制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7 唐芬;郑颖人;杨波;;双排抗滑桩的推力分担及优化设计[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8 申永江;吕庆;尚岳全;;桩排距对双排抗滑桩内力的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7期

9 宋雅坤;郑颖人;雷文杰;;沉埋式抗滑桩机制模型试验数值分析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S1期

10 陈卫兵;郑颖人;雷文杰;;沉埋桩加固滑坡体模型试验的三维有限元模拟[J];岩土力学;2007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芬;;抗滑桩的优化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2 赵建刚;楚小刚;;有限元法分析抗滑桩的适用条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3 王凯;郑颖人;王其洪;易朋莹;李沁羽;魏有勇;何涛;;捆绑式抗滑桩优越性初步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4 王凯;郑颖人;王其洪;易朋莹;李沁羽;王家海;张顺斌;;捆绑式抗滑桩钢筋混凝土模型实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5 唐晓松;郑颖人;段永胜;李安洪;;人工智能在埋入式抗滑桩设计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6 唐晓松;刘明维;叶海林;;基于ABAQUS的抗滑桩三维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7 王凯;谢常伟;李沁羽;周定云;王其洪;易朋莹;;捆绑式抗滑桩2-D FEM数值模拟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8 张蕾;陈力华;飞渭;陈子静;王平;;滑坡治理方案的优化[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9 许江波;郑颖人;叶海林;冯夏庭;;埋入式抗滑桩支护地震边坡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10 唐晓松;郑颖人;唐芬;叶海林;;抗滑桩的渗透性对其治理效果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雅坤;郑颖人;雷文杰;;沉埋式抗滑桩机制模型试验数值分析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卫兵;郑颖人;雷文杰;;沉埋桩加固滑坡体模型试验的三维有限元模拟[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郑颖人;赵尚毅;梁斌;宋雅坤;雷文杰;;抗滑桩设计新方法——有限元强度折减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4 卢陈;刘霞;向黎;;前板桩后高桩支护结构工作性状数值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5 徐国兴;翟金明;庞有趋;万伟趋;;单排下沉式抗滑桩下沉深度与滑体推力分布的有限元模拟[A];第四届中国岩石锚固与注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申永江;孙红月;尚岳全;王迎超;严克伍;;双排抗滑桩桩顶连接方式的优化设计[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唐芬;郑颖人;杨波;;双排抗滑桩的推力分担及优化设计[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许江波;郑颖人;;埋入式抗滑桩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3年

9 Jiangbo Xu;Faquan Wu;Yingren Zheng;;New technology for the slope seismic design-the embedded anti-slide pile[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10 李东海;王梦恕;杨广武;刘军;张顶立;;多排桩防护既有地铁隧道数值模拟与监测分析[A];2014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坤铭;边坡及其抗滑桩加固工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2 刘永莉;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边坡工程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冯君;顺层岩质边坡开挖稳定性及其支护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雷文杰;沉埋桩加固滑坡体的有限元设计方法与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5 王引生;大型厚层滑坡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7年

6 杨明;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抗滑加固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7 申永江;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的效果评价与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09年

8 李长冬;抗滑桩与滑坡体相互作用机理及其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9 闫金凯;滑坡微型桩防治技术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郑轩;连续桩键结构加固阻滑机理和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凯;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抗滑机制及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亮;高速公路古老滑坡病害整治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0年

3 吕国儿;红岩滑坡变形机理分析与稳定性评价[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李航;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破坏过程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5 张涛;锚杆抗滑桩模型试验及安全监测方案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孙柬;复杂条件下一种高填土边坡的治理方法[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陆兆成;带斜撑h形抗滑桩结构的研究与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益锋;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受力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张晓曦;边坡工程稳定性极限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吴正杰;微型桩桩基托梁挡土墙设计理论及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王磊,肖昭然;双排桩支护排距的有限元分析与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2 廖中原;阴可;;埋入式抗滑桩悬臂段简化设计方法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3 唐晓松;郑颖人;段永胜;李安洪;;人工智能在埋入式抗滑桩设计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4 付敬;丁秀丽;邹从烈;郑轩;;有限差分强度折减法在猴子石滑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2期

5 王湛,刘冰花;双排桩计算方法探讨[J];东北地震研究;2001年02期

6 栾茂田,武亚军,年廷凯;强度折减有限元法中边坡失稳的塑性区判据及其应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7 ;Generalized Plastic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J];Engineering Sciences;2006年01期

8 孙勇;;西部山区双排抗滑桩的机理及设计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3期

9 万智,王贻荪,李刚;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分析与计算[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S1期

10 郑刚,李欣,刘畅,高喜峰;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双排桩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雷文杰;沉埋桩加固滑坡体的有限元设计方法与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颖;平面双排锚拉桩受力分析及设计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2 孙岩松;空间多排锚拉桩支护设计[D];贵州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知言,裘慰伦,张可能,霍明宇;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计算方法探讨[J];地质与勘探;2001年02期

2 王湛,刘冰花;双排桩计算方法探讨[J];东北地震研究;2001年02期

3 王子辉;非连续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方法研究与工程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02年02期

4 程筠菁,陈峰,王书增;软土地区双排桩门架式挡墙的分析和应用[J];上海地质;2005年01期

5 汤們;韩雪松;冯莉梅;;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桩间土流失问题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8年03期

6 周应华;;门架式双排桩受力位移特性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7 徐源;郑刚;路平;;前排桩倾斜的双排桩在水平荷载下的性状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8 范秋雁;许胜才;崔峰;;一类双排桩支护结构内力计算[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9 平扬,白世伟,曹俊坚;深基双排桩空间协同计算理论及位移反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02期

10 潘旭亮,张钦喜,霍达,杨立刚;双排桩围护结构工作特性数值分析[J];工业建筑;200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平扬;白世伟;曹俊坚;;深基坑双排桩新型设计理论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司马军;傅旭东;刘祖德;;典型二元结构地层中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现场测试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敏;基坑支护双排桩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王萍萍;双排桩—锚杆支护结构受力性状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3 王丰;门架式双排桩结构理论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4 范世英;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空间受力模型及影响因素的三维分析和工程应用[D];青岛理工大学;2009年

5 方高奎;双排桩复合锚杆支护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D];郑州大学;2011年

6 刘帅栋;门式框架结构双排桩内力分析及计算[D];湖南大学;2012年

7 张耀宇;双排桩设计理论分析与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史江伟;双排桩—锚杆支护结构的数值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9 杨靖;考虑尺寸效应的双排桩的有限元分析[D];天津大学;2006年

10 梁秋敏;桩土效应下双排桩三维数值模拟及性状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39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239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3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