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抗滑桩加固斜坡坡面位移场特征及演化模型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2 07:01
【摘要】:通过大型滑坡物理模型试验,利用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测量坡体表面的位移场,获得抗滑桩加固斜坡坡面位移场分布特征,统计斜坡失稳过程中坡面位移场的特征统计量 方差,根据位移场方差值D(X)的平稳变化和急剧变化对坡体失稳破坏过程进行描述;运用分形理论R/S分析法,确定滑坡位移场时序分形动力学参数 坡面位移场方差的Hurst指数,研究抗滑桩加固斜坡失稳过程中坡面位移场的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坡面位移场特征统计量 方差可以用来表征斜坡宏观裂缝的发育、贯通,以及斜坡的失稳破坏;宏观裂缝形成前夕,坡面出现局部变形带,局部变形进一步集中,形成宏观地表裂缝,此统计特征量 方差出现突变,斜坡失稳破坏时,位移场方差出现激增;斜坡失稳过程中位移场时序分形动力学参数 坡面位移场方差的Hurst指数表现出"低值 回升 降维"的演化趋势,坡面位移场方差的Hurst指数随着斜坡由稳定向失稳的演化出现明显降维突变规律。
[Abstract]:Based on the physical model test of large scale landslide, the displacement field of slope surface is measured by computer aided detection technique,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splacement field on slope surface strengthened by anti-slide pile are obtained. The characteristic statistical variance of displacement field of slope during slope instability is analyzed, and the failure process of slope is described according to the steady and sharp change of square difference D (X) of displacement field. The Hurst exponent of displacement field variance of slope surface is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fractal theory R / S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evolution law of slope displacement field during slope instability strengthened by anti-slide pile is studi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tistical variance of displacement field characteristics can b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development of macroscopic cracks on the slope, the transfixion, and the instability and failure of the slope. On the eve of macroscopic fracture formation, local deformation zone appears on the slope surface, and local deformation is further concentrated to form the macroscopic surface crack. The variance of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 is abrupt, and the variance of displacement field increases sharply when the slope is unstable and destroyed. In the process of slope instability, the Hurst exponent of the variance of displacement field of slope shows the evolution trend of "lower value rise and lower dimension", which is the fractal dynamic parameter of displacement field in time series. The Hurst exponent of the displacement field variance of the slope decreases obviously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slope from stability to instability.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1CB7106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23063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2305)
【分类号】:P642.22;TU75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顺民,晏同珍;分形工程地质及其应用研究[J];地球科学;1998年01期

2 陈俊达,马少鹏,刘善军,金观昌;应用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实验研究雁列断层变形破坏过程[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6期

3 易顺民,晏同珍;滑坡定量预测的非线性理论方法[J];地学前缘;1996年01期

4 郑明新,王恭先,王兰生;分形理论在滑坡预报中的应用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8年02期

5 周萃英,汤连生;分形理论与工程地质学[J];地质科技情报;1994年04期

6 易顺民,唐辉明;滑坡分维特征及其预测意义[J];工程地质学报;1994年02期

7 邱俊玲;夏庆霖;姚凌青;袁兆宪;史超;;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矿山地质建模与应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8 邹付群;成思源;李苏洋;杨雪荣;张湘伟;;基于Geomagic Qualify软件的冲压件回弹检测[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0年02期

9 周雄;刘世明;;Imageware在计算机辅助检验中的应用[J];机械制造;2006年09期

10 马少鹏;周辉;;岩石破坏过程中试件表面应变场演化特征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韬;;基于GIS技术的滑坡群影响因子分析与评价[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2 李英杰;潘一山;张顶立;;岩石孔洞试件变形破坏的电测法实验[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陈博;李秀梅;;基于CATIA V5和Geomagic Qualify的汽车零部件质量快速检测[J];北京汽车;2011年05期

4 易顺民,唐辉明;西藏樟木滑坡群的分形特征及其意义[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5 张军;刘祖强;张正禄;王红;;基于神经网络和模糊评判的滑坡敏感性分析[J];测绘科学;2012年03期

6 汪华斌,徐瑞春;BP神经网络在鱼洞河滑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2年04期

7 郭跃,林孝松;地质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分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8 于德海;彭建兵;;边坡演化与现代系统科学的关系[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吴树仁,石玲,谭成轩,胡道功,梅应堂,徐瑞春;长江三峡黄腊石和黄土坡滑坡分形分维分析[J];地球科学;2000年01期

10 陈炳贵;方宏伟;;论赤平极射投影在山口岩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顺民;唐辉明;;滑坡活动时空结构的信息维特征[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2 包惠明;;岩质边坡的分维特征及其工程意义[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3 代志宏;吴恒;张信贵;刘豫黔;韩建忠;;土体中附加应力的混沌演化特征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邹军;吴基文;蔡东红;;刘桥一矿主采煤层顶板岩体质量综合评价[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专辑[C];2007年

5 邹军;吴基文;蔡东红;;刘桥一矿丰采煤层顶板岩体质量综合评价[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路新景;陈德基;刘汉东;李金都;马国彦;濮声荣;孙志锋;刘豪杰;王宝成;郭玉松;姜彤;;水利工程勘测学科发展[A];水利学科发展报告:2007—2008[C];2008年

7 周萃英;晏同珍;汤连生;;系统的运动方程是不可积的[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8 陈铁林;沈珠江;;黄土边坡变形与稳定性研究方法现状[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9 李元海;彭辉;靖洪文;;数字照相量测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新进展[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尹小涛;葛修润;李春光;王水林;;加载速率对岩石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坤铭;边坡及其抗滑桩加固工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2 陈宾;郴州地区残坡积土工程边坡过程稳定性研究及控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柳群义;红层路堑边坡稳定性与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刘燕;缺陷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及对结构可靠度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徐兴华;公路边坡信息综合管理与安全评判决策[D];浙江大学;2011年

6 刘永莉;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边坡工程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李秀珍;潜在滑波的早期稳定性快速判识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朱志刚;北京双大路碎裂岩质滑坡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李天斌;岩质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的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10 郑书彦;滑坡侵蚀及其动力学机制与定量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静娜;逆向设计中基于散乱点的模型重构与误差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孙志彬;西坑口滑坡现场监测与治理效果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亮;高速公路古老滑坡病害整治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0年

4 胡坚;永平铜矿排土场安全稳定性分析[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华磊;丁家坟滑坡失稳机制及变形预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瑞兵;滇中红层区滑坡灾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明瑞;门型抗滑桩支护滑坡时受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陈裕芹;反求工程在发动机叶片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9 邹付群;基于CAE仿真和反求测量的板料回弹控制与补偿[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10 芦建新;郴州地区缓开挖边坡降雨入渗作用下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伟伟;徐平;丁秀丽;;库水位涨落对滑坡稳定性影响研究进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2 赵永红,梁海华;雁行割缝大理岩平板次级裂纹演化的实验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3 毛东明,张飞;分形几何在边坡失稳预测中的应用[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罗德安,朱光,陆立,廖丽琼;基于3维激光影像扫描技术的整体变形监测[J];测绘通报;2005年07期

5 王馥廷,吴恒立;推力桩桩—土关系的模型律[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6 陈学忠,丁鉴海;一个新的中短期地震预报指标[J];地震;1998年02期

7 晏同珍;滑坡预测预报的基础及我国主要滑坡岩组特征的确定[J];地球科学;1985年01期

8 晏同珍 ,伍法权 ,殷坤龙;滑坡系统静动态规律及斜坡不稳定性空时定量预测[J];地球科学;1989年02期

9 孟宪国;R/S分析和地球化学数据的分形处理[J];地球科学;1991年03期

10 郑捷;研究地震和岩石破裂现象的非线性科学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凯;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的空间配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琼;;边坡防治工程中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的探讨[J];国外建材科技;2006年02期

2 王丽萍;张嘎;张建民;李焯芬;;土钉加固黏性土坡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3 任伟中,陈浩;滑坡变形破坏机理和整治工程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2期

4 成永刚;;顺层滑坡数值模拟与监测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5 程江涛;晏鄂川;刘莉;;边坡工程评价与设计计算机辅助系统[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9年02期

6 林鲁生,蒋刚,刘祖德,白世伟;锚索抗滑桩滑坡推力及其分布图式的计算与分析[J];地下空间;2001年S1期

7 刘喜云;浅谈抗滑桩及预应力锚索在边坡治理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年02期

8 张洁,尚岳全,吕庆;抗滑桩模糊优化设计[J];山地学报;2004年02期

9 毛新虎;某滑坡稳定分析及处理方案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董军;苏生瑞;;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滑坡治理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界;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爱玲;曾琛;;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抗滑桩施工安全控制[A];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鹏;刘浩宇;应秀梅;徐椿景;傅向荣;;抗滑桩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文松霖;;边坡的阻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熊万胜;贾会业;;凡口铅锌矿矿区滑坡的危害和治理[A];中国矿山地质与西部矿山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刘永杰;李立华;;抗滑桩桩孔开挖施工方法及安全施工要点[A];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雷;张振;;岩体边坡工程中的位移监测及分析(英文)[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刁虎;李如忠;;抗滑桩与岩体滑坡共同作用机理研究[A];2005年全国金属矿山采矿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高艳平;王余庆;辛鸿博;;预测边坡地震稳定性的灰色关联计算实用方法[A];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张飞;孙海峰;杜秋男;王杰;;粘性土体滑坡的整治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张飞;李长明;王杰;;提高土坡稳定性的措施[A];第四届中国岩石锚固与注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希伟;渠县地灾治理主体工程完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2 通讯员 黄爱平 记者 刘如春;广东有色地勘局治理云阳滑坡群[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3 宗合;怎样防治地震次生地质灾害[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王正端;锁住滑坡体:抢在156米蓄水之前[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5 陕西省旬阳县人民法院 高波;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须担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6 康维海;青海强化公路沿线地灾防治[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7 郭桂花 杨镇方;把握大山的脉搏[N];广元日报;2010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白文起 记者 刘兰宁;动起来 管起来 用起来[N];中国矿业报;2009年

9 白文起 刘兰宁;南江工勘院完成三峡水中滑坡治理[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10 记者 邹海涛 通讯员 芦爱梅;板岩山二期治理工程全面启动[N];黄石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光兴;地震作用下边坡工程动力响应与永久位移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俞伯汀;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D];浙江大学;2006年

3 李炜;边坡稳定可靠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杨乐;基于Cosserat介质理论的层状岩体均匀化数值分析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徐兴华;公路边坡信息综合管理与安全评判决策[D];浙江大学;2011年

6 喻和平;区间分析理论及其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7 卢正;交通荷载作用下公路结构动力响应及路基动强度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8 张华;堆积层斜坡的地震诱导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卢坤林;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土质边坡空间效应研究及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10 巫德斌;层状岩体边坡工程力学参数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英朴;锚杆抗滑桩系统可靠性分析[D];长安大学;2004年

2 张雪东;呷爬滑坡稳定性评价与治理方案设计[D];吉林大学;2004年

3 黄毅;抗滑桩的可视化程序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4 熊凯;基于平动加转动运动场的边坡稳定极限分析法[D];浙江大学;2006年

5 杨蘅;林家崖Ⅲ号滑坡治理方案及其抗滑桩结构优化设计[D];长安大学;2003年

6 聂文波;岩石边坡治理中桩锚结构机理及优化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7 祝传兵;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8 张俊;预应力锚杆(索)抗滑桩嵌固深度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9 张文娟;东岗联合泵房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刘廷伟;枇杷坪滑坡防治工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05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305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2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