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远场地震动作用密贴交叉组合地铁车站振动台试验
[Abstract]:Taking the Gongzhu grave transfer station of Beijing subway as the background, the shaking table test of the subway station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action of near-far field ground motion, and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 soil and the model station structure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subway station with dense-sticker cross-composite structure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action of near-field and far-field ground motion with different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soil layer is different. The main spectrum components are close to the near-field ground motion and the intermediate ground motion of the foundation frequency of the model, and the amplification effect of the soil layer is more obvious.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stations, the strain amplitude of the bottom plate of the station structur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roof, and the strain amplitude of the bottom end of the side wall structur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upper end.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38009)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11001)
【分类号】:TU311.3;TU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皋,朱彤,林蓓;结构动力模型试验的相似技巧[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李积栋;陶连金;安军海;吴秉林;黄凯平;;强震作用下密贴交叉组合地铁车站三维地震动响应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3 李积栋;陶连金;安军海;吴秉林;黄凯平;;大型密贴交叉组合地铁车站地震响应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4 张波;陶连金;姜峰;王文沛;李文博;;地铁超近距交叉结构在水平地震荷载下的响应影响分析[J];铁道建筑;2011年11期
5 陈卫军,朱忠隆;近距离交叠隧道研究现状及评析[J];现代隧道技术;2002年01期
6 杨林德;王国波;郑永来;马险峰;;地铁车站结构振动台试验及地震响应的三维数值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8期
7 杨林德,季倩倩,郑永来,杨超;地铁车站结构振动台试验中模型箱设计的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8 车爱兰;岩io敞广;葛修润;;关于地铁地震响应的模型振动试验及数值分析[J];岩土力学;2006年08期
9 陈国兴;左熹;王志华;杜修力;孙田;;地铁车站结构近远场地震反应特性振动台试验[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10期
10 孙海峰;景立平;王树伟;孟宪春;;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机制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波;地铁车站地震破坏机理及密贴组合结构的地震响应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辉;既有地铁车站结构受隧洞穿越影响的抗震性能分析[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2 张继文;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土—结构相互作用对深厚土层上高层建筑的影响[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敏;倪国葳;苏幼坡;苏经宇;;碟形弹簧竖向减震装置的竖向地震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2 王磊;凌程建;李昕;;堤坝结构模型抗震试验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3 梁穑稼;徐伟;徐赞云;;地震作用下的超深水平井动态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4 孟海;陈隽;李杰;唐光武;郑罡;;地下管线-土非一致激励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5 史晓军;陈隽;李杰;;层状双向剪切模型箱的设计及振动台试验验证[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6 王渭明;路林海;;台东交叠隧道施工过程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7 包德勇;;近距离交叠隧道施工影响的数值模拟[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8 陈万祥;郭志昆;叶均华;尚昊;曹秀丽;;无梁楼盖地震响应的试验研究与破坏机理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9 李少刚;刘保国;;深埋正交隧道零间距施工技术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0 李昕,刘亚坤,周晶,马恒春,朱彤;Experimental Study on Free Spanning Submarine Pipeline Under Dynamic Excitation[J];China Ocean Engineering;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军;张学龙;朱红发;徐培民;;带钢抖动试验装置设计与分析[A];机械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C];2011年
2 周晶;李昕;范颖芳;;海底悬跨管道地震反应分析——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3 杜修力;李霞;曹喜;李立云;;悬挂式层状多向剪切变形模型箱的设计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申玉生;高波;胡邦;毕立栋;翟加生;;强震区隧道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相关问题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5 左双英;肖明;;映秀湾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三维非线性损伤地震响应数值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6 范书立;陈健云;;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动力模型破坏试验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7 周晶;范颖芳;朱彤;李昕;;在役钢筋混凝土旧拱桥的健康检测[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4年
8 张明聚;吕琦;李立云;王诚浩;;土钉长度对边坡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9 雷松;张文首;岳前进;谢鹏;;FDPSO-TLD原理样机的试验设计[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10 叶耀东;王如路;张柏平;琚娟;;盾构穿越运营地铁隧道施工技术[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伟;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及其与地表建筑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滨;断层作用下埋地钢质管道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孙海峰;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4 林宇亮;岩土构筑物抗震动力特性及地震动土压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秦立科;非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及其在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0年
6 张永波;深海输液立管涡激振动预报及抑振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汪强;基于振动台的实时耦联动力试验系统构建及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8 马立秋;爆炸荷载下城市浅埋隧道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和数值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9 程云;砌块填充墙平面外抗震性能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吴克新;青岛地铁交叠隧道施工力学响应与地面建筑变形控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裕超;复合隔震结构地震反应试验及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旭光;基于振动台试验的复合隔震摩擦承压比影响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3 张立杰;地下水工隧洞地震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余萍;悬吊质量体系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宁文光;富水小净距交错重叠地铁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韩亮;桥墩结构模型与水相互作用的水下振动台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杨迅;高混凝土拱坝动力模型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崔佳佳;碾压式混凝土重力坝抗震仿真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9 陈鹏;平行三孔小净距隧道相互影响分析及围岩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赵光;盾构近距离穿越既有重叠隧道工程安全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廷辉,尤旭东,李文勇;盾构超近距离穿越地铁运营隧道的保护技术[J];地下空间;1999年04期
2 于翔,赵跃堂,郭志昆;人防工程的抗地震问题[J];地下空间;2001年01期
3 国胜兵,赵毅,赵跃堂,刘建新,王明洋;地下结构在竖向和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分析[J];地下空间;2002年04期
4 宫必宁,赵大鹏;地下结构与土动力相互作用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2002年04期
5 周林聪,陈龙珠,宫必宁;地下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6 王国波;杨林德;马险峰;郑永来;;地铁车站结构三维地震响应及土非线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7 曾远;周健;;砂土的细观参数对宏观特性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8 史晓军;陈隽;李杰;;层状双向剪切模型箱的设计及振动台试验验证[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9 李鹏飞;张顶立;房倩;侯艳娟;李兵;;变位分配原理在隧道穿越建筑物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10 刘如山;邬玉斌;杜修力;;用纤维模型对地下结构地震破坏的数值模拟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高峰;地下结构动力分析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2 庄海洋;土—地下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及其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3 王国波;软土地铁车站结构三维地震响应计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汪成兵;软弱破碎隧道围岩渐进性破坏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孙超;地铁地下结构抗震性能及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6 刘洁平;高层建筑土—结构相互作用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7 张波;地铁车站地震破坏机理及密贴组合结构的地震响应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辉;既有地铁车站结构受隧洞穿越影响的抗震性能分析[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2 石磊;高层建筑土—结构相互作用地震反应分析方法[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杰;地铁车站顶板(逆筑法)施工阶段抗裂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沈秀芳,朱祖熹;上海地铁车站防水新技术应用心得九则[J];中国建筑防水;2000年01期
3 张培龙;地铁车站的人防给排水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年01期
4 吴蔚博;地铁车站采用桩墙合一结构的防水问题[J];铁道运营技术;2004年03期
5 王志刚,顾冉,周磊;地铁车站超长结构裂缝控制综合防治技术[J];建筑施工;2004年02期
6 孙宪铭,谢弘帅;紧邻运营地铁车站的深基坑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施工;2004年06期
7 崔志强;地铁车站方案设计探讨[J];隧道建设;2005年03期
8 贺利工;地铁车站风机消声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年03期
9 林凌,沈建华;单侧开挖对地铁车站的影响分析[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5年06期
10 高锦林,王永新;软土地质地铁车站盖挖顺作法施工实践及关键技术[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蒙达;王庆国;贾坚;;上海卢湾区55号地块开发与地铁车站及隧道共建的研究与实践[A];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杜修力;廖维张;;地铁车站内部爆炸作用下的抗爆性能分析[A];2009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谢量瀛;黄长江;胡万毅;;北京西单地铁车站工程的系统分析与决策[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北京西单地铁车站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92年
4 汪敏;侯学渊;;后续路网地铁车站压缩规模之探讨[A];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赵国敏;刘茂;张峥;;地铁车站遭恐怖袭击风险评价方法研究[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6 余永强;刘成伟;;地铁车站群洞法施工的数值模拟[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7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C];2007年
7 杨睿;曹勇;宋业辉;牛利敏;孟冲;薛世伟;;北京地铁车站冬季热环境与空气质量调查[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保艳;高翅;汪民;;开往春天的地铁——武汉地铁车站空间概念设计[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9 李洪星;;论地铁车站设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A];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企业管理)[C];2014年
10 夏晗;;北京地铁车站冷却水中微生物控制管理探讨[A];2013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文集——高水平地建设城市轨道交通[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万红 实习生 魏薇 通讯员 孙刚;国庆前启动地铁车站安检 明年修订小客车调控办法[N];天津日报;2014年
2 同济大学教授 束昱;以地铁车站为核心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N];建筑时报;2008年
3 田豆豆 杨柳 郑群华;武汉金银潭地铁车站“零渗水”的秘密[N];中国建材报;2010年
4 昱含;地铁车站细节设计应更加人性化[N];人民铁道;2011年
5 本报记者 袁弘;今日新益州地铁车站封顶[N];成都日报;2006年
6 王立武 曾正贤;北京立交桥下建地铁车站[N];科技日报;2004年
7 李忠东;世界大都市轨道交通面面观[N];中国交通报;2007年
8 记者 张琦;13个地铁车站交通疏导方案确定[N];西安日报;2007年
9 邓恺;上海最深地铁车站主体结构封顶[N];中国建材报;2007年
10 记者 沈英甲;北京市政精心打造地铁车站精品[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国伟;基于乘客疏散仿真的地铁车站建筑结构布置和设施协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 孔键;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3 王维;地铁车站混凝土结构开裂有限元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李淑;基于变形控制的北京地铁车站深基坑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5 吴小将;同站厅平行换乘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变形控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王春;地铁车站通风与火灾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7 齐锋;地铁车站纤维混凝土结构抗渗试验及阻裂防水机理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曲树盛;地铁车站在内爆炸作用下的结构响应与破坏及地面振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余宏亮;基于工程图纸的地铁车站施工安全风险自动识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波;地铁车站地震破坏机理及密贴组合结构的地震响应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考虑土—结构动态接触条件下地铁车站的抗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2 芦森;分步开挖和逐级加撑的地铁车站深基坑围护结构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杨翼;地铁车站盖挖顺作法施工监控量测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章萍芳;地域文化特色的地铁车站空间艺术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吴月霞;以地铁车站为核心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6 彭地;地铁车站内部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7 张世乾;从人性化角度审视地铁车站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徐越;大连南关岭地铁车站三维地震响应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13年
9 平川;基于心理环境学的地铁车站空间物理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10 曲树盛;地铁车站内爆炸波的传播规律与超压荷载模型[D];天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11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311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