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地铁车站基坑施工地表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05 17:49
【摘要】:基坑工程地表沉降的研究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其影响因素多而复杂,这对现今工程建设是个很大考验。目前,施工原因,设计原因,地质水文条件等是基坑变形主要因素,影响很大,不可忽视。本文以合肥明光路车站基坑工程为背景,运用MIDAS/GTS进行车站基坑建模,对地表沉降在不同因素下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对不同支撑数量,开挖宽度,L/H以及围护结构入土深度下地表沉降进行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对国内外基坑开挖地表沉降发展现状与有限元软件的发展进行阐述,并说明了在地表沉降模拟研究时所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研究内容。(2)对基坑开挖变形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围护结构的变形、墙后地表沉降、坑底隆起;并介绍了基坑开挖时地表沉降形态与常用的地标沉降计算方式,最后结合不同的因素对表沉降影响进行分析,其主要包括设计因素与施工因素。(3)对明光路地铁车站基坑进行建模,思路是首先对本文使用的MIDAS/GTS介绍与有限元的计算方法进行阐述,进而对本构模型进行选择,介绍明光路基坑的基本概况,确立相应的边界条件与参数,对明光路站地表沉降监测数据模拟,对比实际监测地表沉降规律与二维建模地表沉降规律,且随着基坑的开挖过程进行,地表沉降逐渐变大,最大地表沉降都在11.3mm附近,确定本次模型的建立,参数、本构模型的选取,边界荷载的施加合理性。(4)对不同因素影响下,地表沉降进行研究,选取DB9断面从不同支撑数量,开挖宽度、L/H比值及入土深度运用MIDAS/GTS模拟。不同因素对地表沉降影响如下:(1)支撑数量对地表沉降研究,选取在支撑数量分别为四道支撑,五道支撑,六道支撑时地表沉降规律进行研究,最后一道支撑设置在18.2m,此时,四道支撑一共7个工况,五道支撑时一共8个工况,六道支撑一共9个工况,中间支撑做等间距架设,分别去最后一道工况时地表沉降规律进行研究,随着支撑数量增加,明光路基坑模拟地表沉降逐渐变小,在四道支撑情况下,基坑最大地表沉降远远大于五道支撑与六道支撑,为12.58mm,且最大沉降都发生在基坑边缘10m附近,但是同时可以发现在支撑数量为5道支撑时,其最大地表沉降值基本都在11mm附近,地表沉降曲线类似,此时再继续增加支撑,控制地表沉降效果不明显,在一定范围内加支撑能很好的控制变形,但是支撑数量的使用有一定限度,过多的使用不仅浪费成本而且对施工开挖有影响,拖延工期,导致基坑时空效应变形过大,故在基坑设计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去架设支撑数量。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不同开挖宽度影响,由模拟变形对比图可知,基坑开挖过程,随着开挖宽度从21m—23.2m—25m,此时地表沉降显著增大,且增大量很明显,最大沉降发生在开挖宽度为25米时,为14.86mm,由此可知基坑开挖的宽度对地表沉降影响很大,可能是因为开挖宽度增大时,由于基坑两侧存在地下连续墙,宽度的变动会使地下连续墙对地表沉降的限制作用越来越小,可以得出开挖宽度是影响地表沉降的一个主要因素。(3)L/H比值对地表沉降研究,分别从0.5,1,2,4,6,8,10时进行工况8段模拟研究,得出当基坑开挖宽度与深度比值为0.5时,基坑边缘地表沉降最大,此时基坑大体表现为整体性的沉降,并且随着距离基坑边缘越来越远,沉降值越来越小,可能是因为基坑开挖宽度比值小,此时受到支护结构的约束较大,变形不明显,当L/H逐渐变大时,支护结构产生的约束会相对变小,地表沉降逐渐变大,但是通过对比发现,当L/H超过8时,此时地表沉降达到了巅峰,为24.26mm,此时进一步加大比值,地表沉降并不会进一步增大,同时也可以发现,基坑边缘隆起值随着L/H的变化,其变化规律很复杂,在L/H为4时最大,为10.34mm,此时地表沉降竖向的面积应等于基坑隆起面积与围护结构侧向变形之和(不考虑土的固结与地下水影响)。(4)围护结构入土深度对地表沉降分析,本文选取地连墙入土深度为0.5H,0.9H,1.2H在工况8时不同入土深度对地表沉降进行研究,得出当墙体入土深度大于0.5H时,随着入土深度增加,地表沉降降低,而L大于0.9倍开挖深度H时,由于围护结构刚度增大不明显导致地表沉降变化不明显,控制变形能力不会因此变大,长期车站开挖工程经验表明,墙体厚度一般为0.05倍开挖深度,而入土深度大概在0.55H到0.8H之间,在这范围之内,合理的增加入土深度能够有效的对基坑变形进行控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753;TU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莉;陈波;许丽萍;陈丽蓉;;上海地铁车站勘探工作量布置的探讨[J];上海地质;2007年03期

2 张铭;;地铁车站与地下综合体一体化建设[J];世界科学;2007年10期

3 徐修发;;苏州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的监测与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12期

4 李春;;交通枢纽型地铁车站站域开发利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9期

5 孟祥雷;;浅析地铁车站设计[J];甘肃科技;2009年13期

6 杨建学;;明挖地铁车站不同计算方法计算结果比较[J];甘肃科技;2009年13期

7 齐敏;齐伟民;;北京地铁车站室内设计之构成艺术应用浅析[J];民营科技;2010年04期

8 李俊梅;隋婧;黄槐荣;李炎锋;付成云;;北京某地铁车站不同排烟方案的数值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9 孙紫强;;色彩在地铁车站中的使用[J];科技资讯;2010年32期

10 邹峗;;地铁车站折返型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靓;;地铁车站的绿色设计原则与技术要点[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2 翟恩地;;饱和砂土中浅埋地铁车站的抗震设计(英文)[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刘招伟;王梦恕;周世祥;;繁华城区修建大型地下立交多功能地铁车站技术[A];第一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1999年

4 闫秋实;刘晶波;刘阳冰;;地铁车站内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的数值模拟[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红;李德裕;崔维贤;;地铁车站火灾人员安全疏散仿真分析[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振信;;再论地铁车站防水技术[A];重大隧道、地铁及地下工程的防水排水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防水排水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胡蒙达;王庆国;贾坚;;上海卢湾区55号地块开发与地铁车站及隧道共建的研究与实践[A];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杜修力;廖维张;;地铁车站内部爆炸作用下的抗爆性能分析[A];2009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谢量瀛;黄长江;胡万毅;;北京西单地铁车站工程的系统分析与决策[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北京西单地铁车站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92年

10 汪敏;侯学渊;;后续路网地铁车站压缩规模之探讨[A];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万红 实习生 魏薇 通讯员 孙刚;国庆前启动地铁车站安检 明年修订小客车调控办法[N];天津日报;2014年

2 同济大学教授 束昱;以地铁车站为核心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N];建筑时报;2008年

3 田豆豆 杨柳 郑群华;武汉金银潭地铁车站“零渗水”的秘密[N];中国建材报;2010年

4 昱含;地铁车站细节设计应更加人性化[N];人民铁道;2011年

5 本报记者 袁弘;今日新益州地铁车站封顶[N];成都日报;2006年

6 邓恺;上海最深地铁车站主体结构封顶[N];中国建材报;2007年

7 记者  沈英甲;北京市政精心打造地铁车站精品[N];科技日报;2005年

8 王立武 曾正贤;北京立交桥下建地铁车站[N];科技日报;2004年

9 李忠东;世界大都市轨道交通面面观[N];中国交通报;2007年

10 记者 张琦;13个地铁车站交通疏导方案确定[N];西安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振坤;地铁车站敞开楼梯空气幕防火防烟分隔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2 何理;地铁车站大客流疏运风险形成机理及行为特征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3 万欣;基于乘客行为的地铁车站运行脆弱性分析与评估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4 姚国伟;基于乘客疏散仿真的地铁车站建筑结构布置和设施协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5 孔键;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王维;地铁车站混凝土结构开裂有限元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李淑;基于变形控制的北京地铁车站深基坑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8 吴小将;同站厅平行换乘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变形控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齐锋;地铁车站纤维混凝土结构抗渗试验及阻裂防水机理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曲树盛;地铁车站在内爆炸作用下的结构响应与破坏及地面振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鹏;地铁车站乘客集散仿真研究及其在设施协调设计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 陈世栋;地铁车站人工照明智能控制与节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3 王华鑫;多模态视角下西安地铁车站标识中地域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浩;基于多智能体的地铁车站行人疏散仿真及其内部设施布局优化[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廖庄;粉、砂土地层地铁车站支护结构力学与变形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6 杨X;下穿隧道对既有地铁车站的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7 徐嫣;地铁车站客用设施通用设计方法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8 郑学涛;基于反应位移法某地铁车站抗震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9 刘敏;钻爆法地铁车站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10 吕志涛;地铁车站与其上覆建筑物地震响应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12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312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c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