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不确定性参数识别的区间响应面模型修正方法

发布时间:2018-11-09 10:54
【摘要】:工程问题中总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概率方法识别得到的结构参数更加可靠。但实际应用中往往缺乏足够的结构统计信息,同时可能要求了解的仅仅是参数和响应的极限值,此时采用非概率的区间分析方法则更为合适。结合响应面模型和区间算法提出了区间响应面模型,即先将响应面表达式转化为完全平方项,再引入区间变量,以避免区间运算过程中的区间扩张问题。利用区间响应的上下界建立优化目标函数,并构建区间优化反问题,然后直接基于区间响应面模型实现修正过程。该方法避免了复杂的区间参数灵敏度计算,使得区间模型修正问题得到简化,并大幅提高修正效率。通过对一个数值质量-弹簧系统和一组试验钢板的几何及材料参数的区间值进行识别,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Abstract]:There is always uncertainty in engineering problems, so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identified by probability method are more reliable. However,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re is often a lack of sufficient structural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and only the limit values of parameters and responses may be required. At this time, it is more appropriate to use non-probabilistic interval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the response surface model and the interval algorithm, an interval response surface model is proposed, in which the expression of the response surface is transformed into a complete square term, and then interval variables are introduced to avoid the problem of interval expansion in the course of interval operation. The optimization objective function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upper and lower bounds of the interval response and the inverse problem of interval optimization is constructed. Then the correction process is realized directly based on the interval response surface model. This method avoids the complex sensitivity calculation of interval parameters, simplifies the problem of interval model correction and improves the correction efficiency. The feasi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are verified by identifying the geometric and material parameters of a numerical mass-spring system and a set of test plates.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08090)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1J05129) 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JA12020)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LXKQ201201)
【分类号】:TU3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冯新,李国强,周晶;土木工程结构健康诊断中的统计识别方法综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利恒;周锡元;阎维明;;结构损伤检测方法的一些新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2 李忠献;齐怀展;朱劲松;;基于模态曲率法的大跨度斜拉桥损伤识别[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4期

3 张肖林;;论述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的方法[J];福建建材;2011年01期

4 张清华;李乔;唐亮;;基于参数识别的结构损伤概率诊断方法[J];工程力学;2007年08期

5 袁旭东;高潮;高少霞;;量测模态数量对结构损伤识别影响数值模拟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S1期

6 姜绍飞;;结构健康监测-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J];工程力学;2009年S2期

7 熊仲明;冯成帅;;大跨钢结构安全性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的应用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4期

8 李晓明;;浅谈土木工程结构的性能监测系统与损伤识别方法[J];安徽建筑;2014年03期

9 李烨;王建;李青;钱鹏;薛松涛;唐和生;;基于粒子滤波器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J];建筑结构;2007年S1期

10 张伟;李烨;杨晓楠;;非线性非高斯结构系统识别的粒子滤波方法[J];江西科学;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蔡惟鑫;罗仁安;;城市重要建筑物在营运中结构安全的长期连续监控与损伤诊断评估[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2 蔡惟鑫;罗仁安;;城市重要建筑物在营运中结构安全的长期连续监控与损伤诊断评估[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湖北省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袁旭东;高潮;高少霞;;量测模态数量对结构损伤识别影响数值模拟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4 姜绍飞;;结构健康监测-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5 李烨;王建;李青;钱鹏;薛松涛;唐和生;;基于粒子滤波器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林;基于动力指纹的结构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朱军华;环境因素作用下的结构损伤检测[D];暨南大学;2011年

3 张清华;基于概率可靠度的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研究及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4 何浩祥;空间结构健康监测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5 王利恒;基于线性及非线性动力特性的桥梁结构非破损检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6 徐士代;环境激励下工程结构模态参数识别[D];东南大学;2006年

7 黄天立;结构系统和损伤识别的若干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李霞;城市供水管网漏损定位及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任宜春;基于小波分析的结构参数识别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吴丰收;混凝土探测中探地雷达方法技术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明玉;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民;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智;基于统计模式识别的空间钢结构损伤预警[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幸静;采用转角信息重构的梁式结构损伤识别[D];重庆大学;2011年

5 蒋勇;动力参数法识别混凝土结构损伤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6 方卫华;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刘海兵;基于小波分析的梁桥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李成涛;框架结构的模型修正与损伤识别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李烨;基于粒子滤波器的结构系统识别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李志强;金茂大厦的结构健康监测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梁艳春;计算智能与力学反问题中的若干问题[J];力学进展;2000年03期

2 张启伟;桥梁健康监测中的损伤特征提取与异常诊断[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姜绍飞;倪一清;高赞明;;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青马悬索桥损伤定位的仿真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2 欧进萍;;重大工程结构的智能监测与健康诊断[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党耀国,刘思峰,刘斌;基于区间数的多指标灰靶决策模型的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08期

2 张凤霞;房元霞;宋颖;张兴芳;;区间数线性不等式及拟不等式[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7年02期

3 李卉;郭立红;;区间数与灰决策的作战效能评估模型[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2年05期

4 李伟伟;易平涛;郭亚军;;区间数密度算子及其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7期

5 刘绍英,张志海,周俊健;广义区间数的四则运算(续)[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6 苏欣,唐巍;基于区间数的农村电网性能综合模糊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11期

7 肖峻;张跃;付川;;基于可能度的区间数排序方法比较[J];天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8 孟科;;改进的多指标智能加权区间数灰靶决策模型及其应用[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3年05期

9 胡启洲;张卫华;于莉;;三参数区间数研究及其在决策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工程科学;2007年03期

10 刘学生;吴伟;邹开其;;区间数排序的粗糙集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改丽;史文雷;郭欣荣;;区间数排序的一种新方法[A];第四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江;叶兰;;区间数多属性规范化方法[A];中国运筹学会第十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曹晓建;肖新平;;基于区间关联度的区间数综合排序[A];第25届全国灰色系统会议论文集[C];2014年

4 张吉军;熊钰;;区间数多指标决策问题的最小隶属度偏差法[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党耀国;刘思峰;翟振杰;;区间数关联度的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李广原;;一个基于区间数的模糊综合评价决策模型[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7 胡秦斌;钟诚;李广原;;基于区间数的模糊综合评价决策模型[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吉军;;基于可能度的区间数排序方法研究[A];第六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学勇;孟继儒;李德清;;多属性决策区间数模型的优化[A];中国运筹学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秦成燕;李炜;李娅;刘志涛;;区间数的一种可信度定义[A];第九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五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李婧 通讯员 蓝岚;地铁票价起步4公里以内2元[N];广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为相;基于区间数的不确定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冯向前;区间数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3 陈骥;基于区间数的综合评价问题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熊文涛;区间数多准则决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吴杰;区间参数结构的动力优化[D];吉林大学;2004年

6 张曙光;区间参数结构的静力优化[D];吉林大学;2007年

7 吴江;基于区间数互补判断矩阵的多属性决策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朱建军;层次分析法的若干问题研究及应用[D];东北大学;2005年

9 裴凤;基于参照点的区间数TOPSIS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10 邓文丽;区间数据的若干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乐;基于三元区间数的决策信息模型及其应用[D];安徽大学;2012年

2 曹宏报;基于区间数的多属性决策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3 兰恩辉;收益为区间数博弈的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吕小波;区间数在经典数学中的一些应用[D];青海师范大学;2014年

5 李政文;区间数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靳留乾;支付为区间数的博弈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7 王新端;基于区间数的不确定优化理论及求解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8 刘雁;区间数排序方法的新探讨[D];广西大学;2007年

9 田飞;基于三端点区间数的群决策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韩自强;基于区间数的资源环境属性评价与多目标决策[D];湖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201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3201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3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