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适用于宽气候环境的太阳能辅助二氧化碳地源热泵系统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8 17:59
【摘要】:随着全球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危机,地源热泵脱颖而出。这是因为作为一种能够为建筑同时提供热量和冷量的空气调节系统,地源热泵在目前研究结果中已经被证明其高效率。在地源热泵的制冷剂选择方面,由于传统的制冷剂如R22,R134a和R410a等对于臭氧层的伤害,并不符合减缓环境危机的初衷,本文研究的地源热泵系统采用二氧化碳自然工质作为制冷剂。然而,地源热泵的运行也有其弊端。地源热泵年复一年接连运行的时候,地下埋管区域的土壤也会年复一年地参与换热,为建筑提供或释放热量。若地源热泵运行的区域并不具备温和的天气,系统向土壤传递的热量和土壤向系统传递的热量之间就会出现不平衡。在冬天极度寒冷的地区,由于系统需要土壤提供的热量比系统需要向土壤释放的热量多很多,土壤的温度会下降。而在夏天极度炎热的地区,情况相反,由于系统需要土壤提供的热量比系统需要向土壤释放的热量少很多,土壤的温度会上升。这种情况会影响地下埋管换热器的传热特性,由于地下埋管换热器与土壤之间的换热是地源热泵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土壤温度的变化对地下换热器的影响会进而影响整个二氧化碳地源热泵的运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地源热泵的更好应用,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新方法来改善土壤中热不平衡的现象。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通过使用辅助的太阳能集热系统和采用双冷却介质的两个气冷器,地源热泵能够更好适应非温和气候地区的使用。在冬季严寒,夏季气候温和的供热主导地区,利用太阳能辅助系统提供热量,以达到土壤热平衡,具体的方法为:冬天,太阳能集热系统充当辅助热源,地源热泵蒸发器不仅可以从土壤吸热,还可以从太阳能集热水箱吸热,太阳能为建筑补充供热,减少地下埋管换热器从土壤汲取的热量。在夏季酷热,冬季温和的供冷主导地区,利用除了地下埋管换热器的循环冷水作为散射介质外,利用空气作为另一种冷却介质帮助散热,以达到土壤的热平衡,具体的方法为:夏天,采用水冷气冷器和空气冷却气冷器辅助,将部分热量排放到空气中,减少地下埋管换热器向土壤排放的热量。如此,就能够帮助平衡土壤中被取出和被注入的热量相平衡,解决不平衡的问题。本文根据提出的解决方法,建立了一个适用于宽气候环境,合成太阳能集热器和双冷却介质气冷器二氧化碳地源热泵系统预测模型。通过建立系统中各个关键部件的数学模型,组成整个系统模型。部件模型包括建筑模型,热泵模型,地下埋管换热器模型,太阳能集热器模型,热水水箱模型和空气冷却气冷器模型等。利用现有文献中的实验和数据,本文中对使用的各个部件进行了实验验证。太阳能集热器和热水水箱的实验结果与所用模型模拟结果的偏差在1oC以内。地下埋管换热器通过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的对比得出可靠度超过90%。热泵系统的数学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也保持了高度的吻合,空气冷却气冷器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偏差不超过10%。基于文中提出的模型,本文研究了合成太阳能集热器和双冷却介质气冷器二氧化碳地源热泵系统在不同气候地区运行以后对当地地下换热平衡的影响,以及系统在不同设计条件下,不同天气情况的城市的运行费用和初始投资费用。本文同时研究了辅助部件太阳能集热器和空气冷却气冷器的参数不同对上述问题的影响。系统模型结果显示,利用合成太阳能集热器和双冷却介质气冷器二氧化碳地源热泵系统运行一年后,能够显著缓解土壤中热不平衡的现象,冬季极端寒冷天气情况下,土壤中的热不平衡率由最初的95.1%降低为0.1%(以挪威特隆赫姆为例),夏季极端炎热天气情况下,土壤中的热不平衡率由最初的90.6%变为0.03%(以中国广州为例)。当与单独的二氧化碳地源热泵系统比较的时候,合成太阳能集热器和双冷却介质气冷器二氧化碳地源热泵系统的年能量消耗降低了41.5%(以挪威特隆赫姆为例)和23%(以中国上海为例)。对于上海,采用了空气作为冷却介质的辅助气冷器的二氧化碳地源热泵系统的投资值比单纯的二氧化碳地源热泵系统降低了20%。对于太阳能的辅助供热,本文又研究了两个利用太阳能的方法,一则单纯使用太阳能作为辅热源,二则在夏天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收集的热量注入土壤进行补充。本文经过对比发现,采用夏季补热方式的系统比单纯使用太阳能作为辅热源的系统初期投资降低了88.1%(挪威特隆赫姆)和51.7%(中国哈尔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军;锡盟太阳能利用方兴未艾[J];太阳能;2001年01期

2 流金;黑夜变白昼与烈日造冰——太阳能利用新篇章[J];发明与革新;2002年02期

3 戴闻;太阳能利用前景光明[J];物理;2003年08期

4 本刊编辑部;我国太阳能利用出现重大突破[J];湖南电力;2003年04期

5 ;中国太阳能利用研究取得新进展[J];发明与创新;2004年01期

6 孙永泰;以色列巧用太阳能[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4年01期

7 高辉,何泉;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J];华中建筑;2004年01期

8 元文;奥运场馆应加大太阳能利用[J];太阳能;2005年02期

9 葛悦华;;天津市农村太阳能利用情况调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08年01期

10 ;太阳能将成为我国重要能源[J];四川建筑;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炳鹤;;太阳能与太阳能利用(三篇)[A];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崇杰;赵学义;薛一冰;;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申彦波;;太阳能利用中的气象问题[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李德英;高雪飞;赵秀敏;;太阳能集热供暖系统成套设备设计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5 黄志海;;实施新能源推广应用 加快我市太阳能利用步伐[A];金华生态·人居环境城市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李纪国;叶连彩;李君;吕效军;;太阳能利用近期概况[A];山东省暖通空调制冷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任雅玲;;敦煌地区室内热水设计中的太阳能利用[A];全国建筑给水排水青年学术论文选[C];1996年

8 赵伟;刘战强;刘玉峰;黄富强;;新型光电化合物设计与太阳能利用[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李宝骏;姜兴有;梁军保;李颖;周萌;;太阳能光纤自贮能照明系统的研究[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10 王海军;祝诗平;;丘陵山区太阳能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峰沸腾;老百姓接受太阳能的关键是成本[N];贵阳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许晓东;海宁技工学校首开太阳能利用专业[N];消费日报;2009年

3 记者 齐小乎;我国拟2035年规模利用太阳能[N];中国财经报;2009年

4 通讯员 石亦菲 记者 许琦敏;太阳能将成我国重要能源[N];文汇报;2009年

5 记者 李丹丹;昆明力挺太阳能产业[N];昆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孟雅洁;我省将成立太阳能产业联盟[N];云南经济日报;2011年

7 实习记者 苏玲;北京太阳能产值2012年将超200亿[N];北京商报;2010年

8 方蒙;锡盟太阳能利用方兴未艾[N];中国电力报;2000年

9 管斌 高丕田;太阳能行业亟须整合[N];经济日报;2005年

10 记者 顾定海 通讯员 邵维妮;太阳能产业呼之欲出[N];联合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富强;太阳能多碟聚光系统聚集特性及吸热器光热力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绍阳;太阳能季节性蓄热与地源热泵复合供热系统应用与模拟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李雨潇;铁路站房太阳能—双热源热泵供暖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叶菁菁;适用于宽气候环境的太阳能辅助二氧化碳地源热泵系统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诸亚s,

本文编号:23687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3687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8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