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基于颗粒流程序的非定常西原体模型

发布时间:2018-12-27 09:11
【摘要】:为实现岩石试样蠕变全过程的准确模拟,并从细观角度探究蠕变过程中微裂隙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在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中开发出具有黏弹塑性特征的西原体流变接触本构模型,进一步提出包含两种非定常元件的非定常西原体模型,推导了模型本构关系和蠕变方程.在PFC2D中调用自定义西原体流变模型,通过参数调试,获得与真实试样具有相同强度特性的数值试样.以室内单轴压缩蠕变试验数据为基础,在Matlab中对模型非定常参数进行拟合反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单轴压缩蠕变试验的模拟,计算过程中分别采用定常和非定常两种模型,并对微裂隙进行监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定常模型仅适用于衰减和稳定蠕变阶段;非定常模型也可用于描述加速蠕变阶段,从而准确模拟蠕变全过程;加速蠕变阶段主要是由微裂隙的加速发展而产生,加速蠕变将导致试样剪切破坏.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accurate simulation of the whole creep process of rock samples and to probe in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law of microcracks in the creep process from a meso perspective, A viscoelastic-plastic rheological contact constitutive model was developed in a two-dimensional particle flow program (PFC2D), and an unsteady model containing two unsteady elements was proposed. 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and creep equation of the model were derived. The self-defined rheological model of Cycloplasmal is called in PFC2D, and the numerical specimen with the same strength characteristic as the real sample is obtained by parameter debugging. Based on the indoor uniaxial compression creep test data, the unsteady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are analyzed by fitting and inversion in Matlab. On this basis, the uniaxial compression creep test was simulated. Two models, steady and unsteady, were used in the calculation process, and the micro-fractures were monitored. The result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show that the steady model is only suitable for the stage of attenuation and steady creep, and the unsteady model can also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accelerated creep stage, thus accurately simulating the whole creep process. The accelerated creep stage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microcracks, and accelerated creep will lead to shear failure of specimens.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74014) 中央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FRF-SD-12-002A)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彩红;毛君;李剑光;;改进的蠕变模型及其稳定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宋德彰;孙钧;;岩质材料非线性流变属性及其力学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3 吕学清;岩体工程变参数流变计算方法[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4 陶波,伍法权,郭改梅,周瑞光;西原模型对岩石流变特性的适应性及其参数确定[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7期

5 徐卫亚;杨圣奇;褚卫江;;岩石非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模型(河海模型)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6 孙钧;;岩石流变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的若干进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7 吕爱钟;丁志坤;焦春茂;李金兰;;岩石非定常蠕变模型辨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8 赵延林;曹平;文有道;汪亦显;柴红保;;岩石弹黏塑性流变试验和非线性流变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9 蒋昱州;张明鸣;李良权;;岩石非线性黏弹塑性蠕变模型研究及其参数识别[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10 佘成学;;岩石非线性黏弹塑性蠕变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华龙,郝加和;水对不良工程地质影响的分析[J];安徽地质;2002年04期

2 颜和平;李典友;;水对不良工程地质影响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3期

3 王红伟,王希良,彭苏萍,周瑞光;软岩巷道围岩流变特性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2001年S1期

4 石振明;张力;;锦屏绿片岩分级卸荷流变规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5 许年春;吴同情;秦娟;;岩石蠕变对边坡支挡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6 李欣;高谦;刘增辉;杨长祥;;金川Ⅲ矿区硐室围岩蠕变特性与支护时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7 张先伟;王常明;张淑华;;软土蠕变数据处理方法的对比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6期

8 韩冰;王芝银;丁秀丽;徐平;;软硬互层岩体流变特性的数值模拟[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年02期

9 朱昌星;阮怀宁;朱珍德;罗润林;王凤娥;;一种新的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4期

10 蒋昱州;徐卫亚;朱杰兵;王瑞红;杨圣奇;;含断续软弱夹层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仕灵;邵顺安;陈海兵;李先章;邓涛;;闽南风化凝灰熔岩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A];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建设第2届学术研讨会交流报告[C];2011年

2 柴华彬;邹友峰;;条带开采工程岩体非线性流变力学研究[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柴华彬;邹友峰;;条带开采工程岩体非线性流变力学研究[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邓成豪;林从谋;王殿会;黄金山;孟凡兵;;隧道变形预测方法的改进[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李成波;赵闯;黄建华;施行觉;;岩石蠕变实验数据反演的不唯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施行觉;李成波;黄建华;赵闯;;地球介质的非定常参数粘弹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映希;赵闯;李成波;施行觉;;岩石蠕变和反蠕变的实验研究及比较[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云鹏;王芝银;唐明明;王怡;;Relations of complete creep processes and triaxial stress-strain curves of rock[A];Proceedings of the 9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Rheology[C];2008年

9 罗润林;阮怀宁;朱珍德;朱昌星;;锦屏二级水电站岩石夹层非定常参数剪切蠕变模型及参数识别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蒋昱州;徐卫亚;王瑞红;王伟;;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长期稳定性数值分析[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同彬;深部岩石蠕变特性试验及锚固围岩变形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何峰;岩石蠕变—渗流耦合作用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李刚;水岩耦合作用下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郭小红;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风化槽衬砌结构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赵闯;岩石粘弹性质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钦;炭质页岩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大变形机理与控制对策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柴红保;基于岩体断裂损伤模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王智超;高填方路堤流变沉降本构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0 李栋伟;深部冻结黏土蠕变损伤耦合本构模型及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杰兵;平煤十一矿软岩破坏巷道修复治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魏明俐;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陈云娟;类岩石材料蠕变本构试验研究及基于FLAC~(3D)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心广;济二煤矿深部巷道支护技术及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科;地下工程结构耐久性分析与评价[D];郑州大学;2010年

6 李永永;小净距软弱围岩隧道二衬支护参数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陈晋;综放采场“O”形圈内瓦斯运移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8 宋洪健;车轮在松软地面上滚动过程的仿真软件研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文桦;佛岭隧道衬砌结构耐久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杨欣;充填体蠕变本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伟,王希良,彭苏萍,周瑞光;软岩巷道围岩流变特性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2001年S1期

2 刘保国,孙钧;岩体流变本构模型的辨识及其应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3 张敏江,张丽萍,张树标,关超;结构性软土非线性流变本构关系模型的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2期

4 王常明,陈英姿,张淑华;软土非线性蠕变压缩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3期

5 杨彩红;毛君;李剑光;;改进的蠕变模型及其稳定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朱昌星;阮怀宁;朱珍德;罗润林;王凤娥;;一种新的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4期

7 张忠亭,王宏,陶振宇;岩石蠕变特性研究进展概况[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6年S1期

8 杨淑碧,,徐进,董孝璧;红层地区砂泥岩互层状斜坡岩体流变特性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6年02期

9 邢纪波,俞良群,王泳嘉;砂岩类脆性无序介质连续破坏过程的细观模拟[J];地质力学学报;1998年03期

10 曹树刚,边金,李鹏;软岩蠕变试验与理论模型分析的对比[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2 袁海平;诱导条件下节理岩体流变断裂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丁志坤;岩石粘弹性非定常蠕变方程的参数辨识[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2 焦春茂;岩体非定常流变模型的有限元计算及位移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3 李金兰;岩体非定常粘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及位移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玉树;对颗粒流理论的一点认识[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0年01期

2 张端明,雷雅洁,张美军,李智华;混合颗粒流分形模型及相关有效热传导的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12期

3 黄德财;孙刚;厚美瑛;陆坤权;;颗粒速度在颗粒流稀疏流-密集流转变中的作用[J];物理学报;2006年09期

4 叶坚;毛旭锋;夏建新;;颗粒流研究最新进展与挑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5 白若虚;程雪松;郑刚;;关于土渗透系数颗粒流细观参数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1期

6 孟凡净;刘q;王伟;;剪切平行板间密集颗粒流的接触力分布及各向异性分析[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3年07期

7 罗勇;龚晓南;吴瑞潜;;桩墙结构的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J];科技通报;2007年06期

8 朱涵成;韩文喜;陈超;;砂岩常规三轴的颗粒流数值模拟[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3年03期

9 周英,鲍德松,张训生,雷哲民,胡国琦,唐孝威;边界条件对二维斜面颗粒流颗粒分布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4年10期

10 周健,池永;土的工程力学性质的颗粒流模拟[J];固体力学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馥菱;张慰慈;陈俊杉;谢尚贤;;碰撞模型参数对滑道道高浓度干颗粒流发展之影响(英文)[A];第七届海峡两岸工程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秦琦;王等明;;斜面颗粒流对围墙冲击作用的离散单元法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孟云伟;柴贺军;;颗粒流离散元在滑坡运动过程模拟中的应用[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杨果成;刘启一;胡茂彬;姜锐;吴清松;;双瓶颈斜槽上的颗粒流相变和双稳态[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胡国琦;厚美瑛;杜其永;;密集态颗粒流的激波结构[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张家铭;任永强;;基于三维颗粒流理论的混合土体力学参数反演研究[A];颗粒材料计算力学研究进展[C];2012年

7 郭海庆;李志刚;;粒径在颗粒流标定过程中对边坡岩土体细观参数的影响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8 孙其诚;王光谦;;斜面颗粒流的离散元模拟[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马宗源;徐清清;党发宁;;碎石土地基动力夯实的颗粒流离散元数值分析[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10 郭海庆;李志刚;高庄平;;粒径在颗粒流标定过程中对边坡岩土体细观参数的影响[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罗勇;土工问题的颗粒流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王伟;针对典型摩擦副的非流态化颗粒流润滑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3 曹文广;稠密气固两相射流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4 曾远;土体破坏细观机理及颗粒流数值模拟[D];同济大学;2006年

5 邱成春;H-V 加筋路堤动力特性的试验及颗粒流分析[D];上海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家军;喷射颗粒流润滑试验研究及有限元仿真[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陈德文;锚固机理的模型试验研究及其颗粒流数值模拟[D];山东大学;2008年

3 王智勇;平行板颗粒流摩擦系统的力链构型与演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4 廖静薇;基于颗粒流强度折减法的粉质粘土边坡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4年

5 陈宜楷;基于颗粒流离散元的尾矿库坝体稳定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2年

6 徐超;基于颗粒流法的饱和砂层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7 李明明;基坑排桩支护的颗粒流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常在;土的颗粒力学理论及数值模拟[D];清华大学;2008年

9 刘帆;壁面颗粒流运动的随机模型[D];清华大学;2010年

10 白若虚;基于地下水劈裂的基坑突涌破坏机理研究与颗粒流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92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392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2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