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预应力碳纤维条带加固混凝土圆柱的地震损伤模型

发布时间:2019-02-11 20:40
【摘要】:为了研究预应力碳纤维条带加固混凝土圆柱的地震损伤性能,利用包括对比柱在内的13根混凝土圆柱试验数据,对修正的Park-Ang损伤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预应力碳纤维条带加固混凝土圆柱的地震损伤模型;根据试件的轴压比、纵向配筋率、考虑了预应力碳纤维条带及箍筋的双重横向约束作用对组合参数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该文推荐模型中组合参数的经验表达式;基于所提出的地震损伤模型,计算出了不同损伤状态的特征点所对应的地震损伤指标,据此给出了预应力CFRP加固混凝土圆柱的抗震分级标准;有限元分析得到的CFRP加固混凝土圆柱的损伤指标与试验结果基本符合,证明了该损伤模型以及加固柱的抗震等级划分标准的合理性。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eismic damage performance of concrete columns strengthened with prestressed carbon fiber strips, the modified Park-Ang damage model was improved by using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13 concrete columns, including contrast columns. The seismic damage model of concrete columns strengthened by prestressed carbon fiber strip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and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ratio, the non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e parameters is carried out considering the double transverse constraint of prestressed carbon fiber strips and stirrups, and the empirical expression of the composite parameters in the proposed model is obtained. Based on the proposed earthquake damage model, the seismic damage indexes correspon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points of different damage states are calculated, and the seismic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concrete columns strengthened by prestressed CFRP are given. The damage index of CFRP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obtained by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hich prove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damage model and the criterion of seismic grade 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ened columns.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029)
【分类号】:TU37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付国;刘伯权;邢国华;;基于有效耗能的改进Park-Ang双参数损伤模型及其计算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7期

2 周长东;黄承逵;;玻璃纤维聚合物加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陈林之;蒋欢军;吕西林;;修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Park-Ang损伤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8期

4 朱f^;江辉;;桥梁墩柱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颖;卓卫东;房贞政;;规则桥梁抗震性能水准的定义及其量化描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5期

2 张卫东;王振波;朱方之;;施工缝位置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低温建筑技术;2007年04期

3 崔海琴;贺拴海;宋一凡;;空心矩形薄壁墩延性抗震性能试验[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6期

4 陈林之;冯远;;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刚域对抗震性能的影响[J];工业建筑;2012年09期

5 宗周红;夏坚;徐绰然;;桥梁高墩抗震研究现状及展望[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6 葛继平;王志强;李建中;彭大文;陈旭;;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双柱桥墩抗震性能研究进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3期

7 付国;刘伯权;邢国华;;基于有效耗能的改进Park-Ang双参数损伤模型及其计算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7期

8 董桔灿;和雪峰;;钢筋混凝土墩柱的ABAQUS精细化弹塑性杆元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年07期

9 Zhou Changdong;Lu Xilin;Li Hui;Tian Teng;;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circular RC columns strengthened with pre-stressed FRP strips[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3年04期

10 张强;周立明;郝欢欢;梁本亮;;基于ANSYS的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轴压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明秀;彭亚萍;;混凝土结构表面粘贴FRP加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A];第七届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大彬;基于性能的纵边落地支承单层柱面网壳抗震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2 李金波;锈蚀钢筋混凝土柱抗震加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邹中权;桥梁结构抗震性能概率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孙治国;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变形能力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5 夏修身;铁路高墩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6 伍敏;高层建筑结构地震损伤与倒塌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7 吕杨;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失效模式优化及损伤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王吉忠;CFRP-高强混凝土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代玉;FRP加固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10 付国;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倒塌破坏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思佚;某公路桥非隔震和隔震方案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李钊;“站桥合一”式车站结构简化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黄尚;高速铁路桥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温卫平;基于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的损伤谱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曹秋迪;基于构件尺度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地震损伤评价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苑寿刚;CFRP约束带载加固混凝土柱滞回性能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7 周超杰;玄武岩纤维布约束混凝土矩形截面短柱的轴压性能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2年

8 颜大为;竹纤维增强塑料(BFRP)复合材料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聂琳;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柱二次受力抗剪性能有限元分析[D];同济大学;2008年

10 缪海波;基于能力谱法的FRP加固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剑平,王敏,白绍良;对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Park-Ang双参数破坏准则的识别和修正[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5期

2 牛荻涛,,任利杰;改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4期

3 王东升,司炳君,艾庆华,孙治国;改进的Park-Ang地震损伤模型及其比较[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S1期

4 赵树红,叶列平,张轲,岳清瑞;碳纤维布对混凝土柱抗震加固的试验分析[J];建筑结构;2001年12期

5 吴刚,吕志涛,蒋剑彪;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2年10期

6 翁义军,沈聚敏,马宝民;复合箍对钢筋混凝土柱延性的改善[J];建筑结构学报;1985年01期

7 陈永祁,龚思礼;结构在地震动时延性和累积塑性耗能的双重破坏准则[J];建筑结构学报;1986年01期

8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结构专家组;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结构专家组;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结构专家组;叶列平;陆新征;;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04期

9 江辉;朱f^;;以性能指标为控制变量的强度折减因子[J];铁道学报;2008年06期

10 陈林之;蒋欢军;吕西林;;修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Park-Ang损伤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长东;玻璃纤维聚合物加固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秋景;;对局部应变法疲劳寿命估算中若干损伤模型的评价[J];轻型汽车技术;1998年04期

2 胡英国;卢文波;陈明;严鹏;周创兵;;岩石爆破损伤模型的比选与改进[J];岩土力学;2012年11期

3 张国彬,龚云平,于海祥,武建华;基于两次POA的整体损伤模型[J];重庆建筑;2005年08期

4 何明,符晓陵,徐道远;混凝土的损伤模型[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5 林有智;傅高升;李雷;陈剑虹;;钛合金非线性疲劳损伤工程模型研究[J];船舶力学;2013年11期

6 陈文玲,李宁;含非贯通裂隙岩体介质的损伤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4期

7 郭进;王君杰;黄勇;;Park-Ang损伤模型在弯矩-转角层面的三维拓展[J];世界地震工程;2013年04期

8 李子青;二维混凝土正交各向异性损伤模型[J];中国公路学报;1998年03期

9 齐娜;贺子奇;;混凝土受弯截面卸载损伤模型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29期

10 章伟韬;曹宇;梅翔;陈海容;范开;;小鼠紫外线皮肤损伤模型的建立及T4N5给药实验[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阙海萍;刘少君;;大鼠脊髓原代神经元培养和损伤模型的建立[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2 唐占英;周泉;李晨光;王拥军;周重建;施杞;;大鼠颈神经背根节压迫性损伤模型的设计与建立[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胡英国;卢文波;陈明;严鹏;周创兵;;岩石爆破损伤模型的比选与改进[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郭丽丽;王阶;陈雯;周婷婷;;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时间与损伤模型的合理评价[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沈忆文;赵子琴;陈忆九;阎祖康;顾云菊;吴文庆;廖燕萍;;体外培养人成纤维细胞(FBs)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其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研究[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张曦;陈幸华;司英健;刘耀;高蕾;高力;彭贤贵;王庆余;;裸鼠造血微环境损伤模型的建立[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陈琢;焦新福;叶望云;舒沪英;;血瘀证大鼠红细胞损伤模型的研制与运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郑黎燕;王国华;阙海萍;郁毅刚;马振莲;李欣;刘少君;;Nogo及其NgR受体在神经细胞及损伤模型中的表达[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9 唐占英;周泉;李晨光;王拥军;周重建;施杞;;大鼠颈神经背根节压迫性损伤模型的设计与建立[A];第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暨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刘锐;鞠躬;;还原论式大鼠脊髓急性全横断损伤模型的建立[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胡蕾;人脐血源基质细胞对造血损伤模型小鼠体内造血调控作用的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4年

2 祁玉婷;急性高原缺氧损伤模型的建立及脑线粒体差异蛋白表达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3 张沛;基于GTN损伤模型的钢节点断裂预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4 刘文涛;考虑混合强化准则的GTN损伤模型[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5 侯丕吉;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地震损伤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6 史丽军;考虑损伤恢复的盐岩流变损伤模型[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420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420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5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