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后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动态力学特性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loading rate and fiber content on the dynamic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impact toughness of basalt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BFRC), a split Hopkinson compression bar (SHPB) device was used. The impact loading experiment of BFRC subjected to different temperature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impact toughness of BFRC increase linearly with the increase of average strain rate at the same temperature.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generally results in the decrease of dynamic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impact toughness of BFRC at the same loading rate, and the decrease of strain rate sensitivity.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the dynamic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impact toughness of BFRC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plain concrete, and the strengthening and toughening effect is better when the volume of fiber is 0.2%.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impact compre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BFRC after high temperature are affected by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loading rate and fiber content. The damage and deterioration degree of BFRC after high temperature can be effectively reduced by the addition of basalt fiber.
【作者单位】: 空军工程大学机场建筑工程系;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中国航空港建设第九工程总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8350,51208507)
【分类号】:TU528.5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为民;许金余;;大直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中的波形整形技术研究[J];兵工学报;2009年03期
2 陶俊林;秦李波;李奎;刘丹;贾彬;陈小伟;陈刚;;混凝土高温动态压缩力学性能实验[J];爆炸与冲击;2011年01期
3 任兴涛;周听清;钟方平;胡永乐;王万鹏;;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J];爆炸与冲击;2011年05期
4 吕天启,赵国藩,林志伸,岳清瑞;高温后静置混凝土的微观分析[J];建筑材料学报;2003年02期
5 贾福萍;王永春;渠艳艳;程勇;曹卜予;;冷却方式和静置时间对高温后混凝土残余强度影响[J];建筑材料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贾彬;混凝土高温静动力学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玲;陈兵;陈龙珠;;早龄期混凝土高温性能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2 姜福香;于奎峰;赵铁军;鲁统春;;高温后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3 许金余;范飞林;白二雷;刘军忠;;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4 王泽东;许金余;吕晓聪;刘军忠;张磊;;围压作用下岩石冲击破坏与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5 刘石;许金余;刘军忠;吕晓聪;支乐鹏;;绢云母石英片岩和砂岩动态破坏过程的能量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6 郑宇;王晓鸣;李文彬;李伟兵;;材料对双层药型罩形成串联EFP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1期
7 何煌;张明;曾首义;;连结状况对陶瓷复合装甲抗弹性能的影响[J];兵工自动化;2006年12期
8 张德志;李焰;钟方平;林俊德;王等旺;王长利;;冲击波壁面反射压力的压杆测试法[J];兵工学报;2007年10期
9 田阿利;尹晓春;;柔性杆对撞的二次撞击区理论分析[J];兵工学报;2009年S2期
10 牛雯霞;黄洁;罗锦阳;简和祥;郑蕾;罗庆;柳森;;超高速撞击混凝土冲击压力测量与分析[J];兵工学报;2009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剑;张路青;王学良;;水平层状岩体边坡动力响应中的结构面效应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张泽江;;高温后掺玻璃纤维对HPC剩余抗压强度试验[A];2010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明;何煌;曾首义;;连结状况对陶瓷复合装甲抗弹性能的影响[A];计算爆炸力学进展[C];2006年
4 陶俊林;陈裕泽;胡文军;陈刚;黄西成;;SHPB实验中几个问题的讨论[A];Hopkinson杆实验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姜锡权;胡时胜;;霍普金森杆实验技术发展综述[A];Hopkinson杆实验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卢子兴;田常津;韩铭宝;谢若泽;王仁;;聚氨酯泡沫塑料在应力波加载下的压缩力学性能研究[A];Hopkinson杆实验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龙源;晏俊伟;徐全军;高振儒;娄建武;周春华;;爆破振动信号小波分析和分形机理研究[A];中国工程爆破协会四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中国力学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梁斌;卢永刚;陈忠富;;纤维增强复合壳体战斗部爆炸威力试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梁斌;卢永刚;陈忠富;岳晓红;杨世全;高海鹰;;装药在混凝土中爆炸威力对比试验研究[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10 赖建中;孙伟;;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层裂试验及数值模拟[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洁;SiCp/Cu基复合材料的研制及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竺铝涛;纤维力学性质应变率效应和针织复合材料弹道冲击破坏机理[D];东华大学;2010年
3 贾虎;纤维爆炸索水下爆炸特性与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马海春;锚固洞室抗爆能力现场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徐华东;冻结与非冻结木材中应力波传播速度规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王秋萍;几种结构损伤诊断方法对比研究及实验验证[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7 沈煜年;复杂柔性系统多次撞击动力学的动态子结构方法[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8 宫凤强;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力学特性和动态强度准则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延永东;氯离子在损伤及开裂混凝土内的输运机理及作用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王珍;高性能混凝土建筑火灾烧损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庆辉;恐怖爆炸荷载作用下地铁隧道的冲击反应与防护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黄晓战;纤维矿渣微粉混凝土高温损伤机理与力学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宫妍;波动方程的非结构化网格改进有限差分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哲;火灾后混凝土结构的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王妍;掺聚丙烯纤维高强混凝土高温后红外与超声无损检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仕文;水耦合石材切割爆破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丁国玺;激振条件下顶煤放出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兵;超声车铣声学系统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陈贵炫;橡胶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10 赵绩枫;一种新型动能弹侵彻混凝土数值模拟[D];中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伯龙,陆洲导,胡克旭;高温(火灾)下混凝土与钢筋的本构关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0年01期
2 董毓利,许卓军;火灾后混凝土结构的评估与维修[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年04期
3 胡时胜;霍普金森压杆技术[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1年11期
4 关明慧,徐宇工,卢太金,徐财辉;微波加热技术在清除道路积冰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曹菊珍,周淑荣,李恩征;材料的本构关系在数值计算中的作用[J];兵工学报;1998年01期
6 金乾坤;;混凝土动态损伤与失效模型[J];兵工学报;2006年01期
7 陈大年,S.T.S.Al-Hassani,尹志华,俞宇颖,沈雄伟;混凝土的冲击特性描述[J];爆炸与冲击;2001年02期
8 胡时胜,王道荣;冲击载荷下混凝土材料的动态本构关系[J];爆炸与冲击;2002年03期
9 彭建祥,李英雷,李大红;纯钽动态本构关系的实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3年02期
10 陶俊林,田常津,陈裕泽,陈刚,张方举,李思忠,黄西成;SHPB系统试件恒应变率加载实验方法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陶俊林;SHPB实验技术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5年
2 李荣涛;高温下混凝土中化学—热—湿—力学耦合过程的数值模拟及破坏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阎慧群;高温(火灾)作用后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李勇;微波场中温度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运标;再生混凝土高温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张剑;混凝土动态受压损伤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杨志;火灾下钢筋混凝土构件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曹鹏;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及其ABAQUS子程序开发[D];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
7 李耀;混凝土HJC动态本构模型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8 徐效亮;基于电磁热耦合理论的5.8GHz微波道路除冰温度场仿真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9 秦李波;混凝土的高温试验技术和高温力学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湘洲;炭纤维增强混凝土[J];新型炭材料;2002年03期
2 马景峰,陈立君;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应用[J];玻璃纤维;2005年03期
3 倪敬达;于湖生;;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研究进展[J];山东建材;2006年01期
4 小林一辅;;增强混凝土——钢纤维增强混凝土[J];玻璃钢资料;1983年03期
5 罗益锋;采用三向编织物的纤维增强混凝土[J];新型碳材料;1988年01期
6 黄知清,谢焕文,李庆春;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开发应用及发展前景[J];广西化纤通讯;2003年01期
7 刘君杰,王建坤;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应用现状[J];天津纺织科技;2003年04期
8 文周礼;朱江;;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J];广东建材;2006年10期
9 朱航征;;超高强度纤维增强混凝土单轨梁[J];建筑技术开发;2010年02期
10 程云虹;王宏伟;王元;;纤维增强混凝土抗冻性试验研究[J];公路;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军林;蒲心诚;丛钢;;乱向钢纤维增强混凝土抗拉理论研究[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1992年
2 梁军林;蒲心诚;丛钢;;乱向钢纤维增强混凝土抗弯拉理论研究[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1992年
3 易志坚;蒙云;;纤维增强混凝土抗裂机理初探[A];全国第五届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4 张少波;华渊;姜稚清;;C—P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弯曲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5 ;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A];力学与西部开发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张庆宗;张福保;;钢纤维增强混凝土整体弹性模量的理论计算[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1992年
7 费志强;杨维国;徐国彬;;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8 邓宗才;孙宏俊;李建辉;王璋水;;低掺量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的轴拉性能[A];先进纤维混凝土 试验·理论·实践——第十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陈兴芬;胡显奇;;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开发和应用[A];第七届全国纤维水泥制品学术、标准、技术信息经验交流会暨第二届三次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水泥制品分会纤维水泥制品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二次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建材料分会建筑结构与轻质板材专业委员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郭晓辉;李银山;;短纤维增强混凝土断裂能的测试方法[A];全国第五届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姜小毛;用高性能纤维强化建筑工程[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探讨制定国家标准[N];中国建材报;2004年
3 本报实习生 汤丽晔;华盛顿翻新76座“安全操场”[N];文汇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涂小青;界面力学性质对纤维增强混凝土拉拔力学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初探[D];广州大学;2012年
2 张广磊;轮载作用下双纤维增强混凝土在桥面铺装层中的应力特征与损伤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宏伟;纤维增强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4 潘炳衡;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冲击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程宇;对三维编织钢纤维增强混凝土静力学性能及其冲击压缩性能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熊智文;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动、静态力学性能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7 肖素岗;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及氧化铝空心球对其性能的影响[D];长安大学;2010年
8 张伟;改性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抗疲劳性能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9 江小川;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10 陈江平;不同掺量纤维增强混凝土受弯性能细观数值研究[D];广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48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448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