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柱梁端受弯承载力比对局部FRC增强的梁柱组合体破坏机制影响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02 13:23
【摘要】:为研究在预期损伤部位采用纤维增强混凝土(FRC)和柱梁端受弯承载力比对框架结构破坏机制的影响,设计了5个带有翼缘板的不同柱梁端受弯承载力比值的梁柱组合体,其中4个试件的预期损伤部位采用FRC材料增强,1个试件全部采用普通混凝土。通过对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分析其破坏机理、变形和耗能性能以及承载力等。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柱组合体相比,预期损伤部位采用FRC梁柱组合体的峰值荷载提高了13%,极限层间侧移角增大了17%,总耗能提高了40%,抗损伤能力明显提高;考虑梁两侧各6倍板厚翼缘宽度内钢筋对梁端弯矩的影响,当柱梁端受弯承载力比为1.2时,可基本实现强柱弱梁破坏机制,当比值为1.4时,可完全实现强柱弱梁破坏机制。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FRC) and column beam end bending capacity ratio on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frame structure in the expected damage site, five beam-column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bending capacity ratios of column beam end with flange plate were designed. Among them, the expected damage site of 4 specimens was enhanced by FRC material, and 1 specimen was reinforced by ordinary concrete. Through the quasi-static test of the specimen, the failure mechanism, deform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performance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column composite, the peak load of the FRC beam-column composite is increased by 13%,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 angle between the limit stories is increased by 17%,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s increased by 40%, and the damage resistance is obviously improved.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steel bar on the bending moment of beam end in the width of six times plate thickness flange on both sides of the beam,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strong column weak beam can be basically realized when the bending bearing capacity ratio of column beam is 1.2, and when the ratio is 1.4,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strong column and weak beam can be completely realized.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402,51078305)
【分类号】:TU39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杨红,韦锋,白绍良,王珍;柱增强系数取值对钢筋混凝土抗震框架塑性铰机构的控制效果[J];工程力学;2005年02期

2 叶列平;马千里;缪志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的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12期

3 蒋永生,,陈忠范,周绪平,鲁宗悫;整浇梁板的框架节点抗震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4年06期

4 梁兴文;康力;邓明科;党争;;塑性铰区采用纤维增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2期

5 赵海龙;王铁成;郝津津;祖建全;;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T形柱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S1期

6 蔡健;周靖;方小丹;;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评估[J];土木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素裹;强震作用下现浇RC楼板对框架结构破坏形态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吉荣;何世龙;;现浇板钢筋对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影响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2 李振宝;刘春阳;马华;;45°方向地震作用下RC空间梁柱节点破坏机制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3 杨红;吴晶晶;王志军;;模型化方法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2期

4 王洪涛;谢礼立;;考虑楼板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有限元模型及并行计算效率[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1期

5 石宏彬;孙景江;;计算模型对框架结构梁柱内力影响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2期

6 车轶;尤杰;;中欧抗震设计规范关于“强柱弱梁”设计比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7 韦锋;杨红;傅剑平;白绍良;;普通钢筋混凝土规则框架的弹塑性地震反应[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7期

8 杨红;高文生;王志军;;空间框架简化为平面模型的抗震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9 林挺伟;;钢纤维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扁梁柱板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J];福建建设科技;2010年01期

10 赖丽清;;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机制的实现与影响因素探讨[J];福建建设科技;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志利;隋杰英;公衍文;;整浇楼板板筋参与梁端负弯矩承载力后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2 马千里;叶列平;陆新征;马玉虎;;现浇楼板对框架结构柱梁强度比的影响研究[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3 刘俊;陈亚春;;适用于高烈度区多层框架的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翟长海;李爽;孙扬;谢礼立;;楼板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力性能影响[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佳超;张雷明;刘西拉;;基于梁柱杆件的墙/板宏观模型[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6 郭磊;李永梅;;现浇楼板对框架梁抗弯承载力和刚度增强作用的研究[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六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佳;徐东坡;;基于OpenSees的现浇楼板对框架结构受力影响分析[A];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第31卷增刊[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小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地震破坏机理的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尹犟;混凝土结构地震需求估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3 韦锋;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性态的识别[D];重庆大学;2005年

4 刘铁;套建增层框架结构房屋设计与施工方法研究及实践[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5 柳旭东;空腹灌浆圆钢管桁架—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研究及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王素裹;强震作用下现浇RC楼板对框架结构破坏形态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7 樊长林;强震下RC结构基于性能的刚塑性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8 马千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9 董志君;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及体系可靠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石宏彬;框架结构填充墙影响及强梁弱柱成因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丽园;现浇RC楼板对框架梁抗弯刚度和受弯承载力影响的分析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高晓鹏;现浇楼板对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邓言付;考虑楼板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4 杨志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影响因素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5 孙扬;楼板对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谢登科;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基于三维APA和IDA的抗震性能评定[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马玉虎;汶川地震典型框架结构震害分析和防倒塌对策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8 任小军;不同强柱弱梁级差系数对7度区空间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1年

9 赵丹丹;框架结构地震水准与非弹性变形关系及框架—剪力墙超强特征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10 刘庆梅;高层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毅,吴勇,罗宁,白绍良;7度半、8度半烈度区钢筋混凝土抗震框架的非线性动力反应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2 管民生,杜宏彪;现浇楼板参与工作后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5期

3 黄超;季静;韩小雷;郑宜;何伟球;戴金华;;基于性能的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评估与加固技术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5期

4 韩小雷;郑宜;季静;黄艺燕;;美国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1期

5 王洪涛;谢礼立;;考虑楼板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有限元模型及并行计算效率[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1期

6 马宏旺,赵国藩;钢筋混凝土矩形柱截面曲率延性系数概率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7 高淑玲;徐世p

本文编号:2508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508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2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