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钢管高强再生混凝土柱重复加载偏压试验
【图文】:
XPY-2为圆钢管高强再生混凝土柱,偏心距100mm;YGDPY-1为圆钢管高强普通混凝土柱;YGDPY-2为圆钢管高强再生混凝土柱,偏心距160mm.钢管采用Q345B级钢材,壁厚8.8mm,截面含钢率7.3%.为保证高强混凝土的和易性,通过掺入粉煤灰和矿粉制备设计强度等级为C70的高强普通混凝土和再生混凝土.再生粗骨料来自北京市某拆除混凝土房屋,经破碎、除杂、清洗、筛分后得到粒径5~25mm的再生粗骨料,其物理指标见表1.混凝土配合比为水∶水泥∶矿粉∶粉煤灰∶砂∶石=0.38∶1.00∶0.13∶0.13∶1.34∶1.85,各试件设计见图1.表1粗骨料性能指标粗骨料类型表观密度/(kg·m-3)紧密孔隙率/%含水率/%压碎指标/%天然266040.30.878.12再生239045.52.0112.51实测材料力学性能:圆钢管钢材屈服强度355.8MPa,极限强度441.9MPa,弹性模量2.06×105MPa,延伸率30.3%.试验前,实测普通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70.91MPa,弹性模量3.54×104MPa;再生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72.36MPa,弹性模量3.17×104MPa.!""!#""!""!!"$"%&!%""#""$"%!##’()*’+#,!!"#’(-*’+#,!!"#!""!#""!"".""$"%&!%""#/"$"%!!!.#&0##&!!""0""!""#0/$"%#0/!!"$"/&!$$0!$0&!%%"%""#+#$"#!+!$"#.1&0##&!!""0""!""#0/$"%#0/%""#!"!!"$"%&!$$0!$0&!%""图1试件设计(mm)1.2加载制度与测点布置加载制度:采用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结构实验中心的4000t多功能电液伺服加载系统对试件进行加载,试件两端设置滚轴铰支座.采用单向重复加载,即加载-卸载-再加载的?
余变形的发展过程.为防止试件完全卸载后在重力作用下外倾,每次加载后仅卸载至2000kN,以保持试件的稳定性.试验加载装置见图2.正式加载前,首先预加载2000kN,持荷5min,观察各测点是否正常工作.随后,正式加载开始,按预估极限荷载分级,每级加载约为极限荷载的10%,,持荷5~10min,观测试件变形和损伤情况.加载至极限荷载的80%后,每级加载改为极限荷载的5%,同时降低加载速率.达到极限荷载后采用位移控制加载,试件承载力显著下降时试验结束.试验过程中,用IMP数据采集系统记录荷载、位移和应变,人工记录试件损伤破坏过程.图2加载装置测点布置:为量测试件的轴向变形,共布置3个位移计.位移计1-1测量试件的总体竖向变形,位移计1-2、1-3分别布置在柱受压侧与受拉测,以测量试件中部1200mm标距范围内的变形;在垂直于柱的水平方向,沿高度共布置5个位移计,以测量试件的侧向变形.每个试件中部截面沿半个圆周均匀布置电阻应变片,共7个测点,每个测点沿环向及纵向各布置一个应变片.位移测点及应变测点布置见图3.!"#$%&’()!"#!"*+,-’()$"%’()$"&’()$"$’()$"!’()$"#’()!"!’()!"$./-!$’’$%’’%%’#%’#%’#%’#%’%%’!$#&%()!%’*图3加载装置和测点布置(mm)2结果及分析2.1破坏特征试件YGXPY-1:加载初期,试件处于弹性阶段,钢管应力较小,轴向变形和跨中侧向变形与荷载呈线性变化,加载至8123kN时,试件端部出现均匀的斜向短滑移线,随后,滑移线向跨中延伸并逐渐形成交叉滑移线.荷载增至10236kN(峰值荷载)时,跨中侧向位移达12.21mm,滑移线处漆皮褶皱并发生轻微开裂;随着弹塑性变形的发展,承载力逐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1438007)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BAL03B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208183)
【分类号】:TU39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卫东;王振波;丁海军;;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偏压性能实验[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张向冈;陈宗平;王讲美;薛建阳;郑述芳;李启良;苏益声;;钢管再生混凝土长柱偏压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3期
3 肖建庄,李佳彬,兰阳;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最新进展与评述[J];混凝土;2003年10期
4 陈宗平;郑述芳;李启良;薛建阳;陈宝春;;方钢管再生混凝土长柱偏心受压承载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09期
5 陈宗平;李启良;张向冈;薛建阳;陈宝春;;钢管再生混凝土偏压柱受力性能及承载力计算[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10期
6 骆行文;管昌生;;再生混凝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建庄,李佳彬,孙振平;回弹法检测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2 薛丽皎;;高温作用对再生粗集料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3 唐捷;;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初步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4 张开猛;蒋友新;谭克锋;;生态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展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5 黄世谋;赵新亚;;再生骨料[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6 杨曦;吴瑾;梁继光;;再生混凝土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关系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7 叶禾;;高品质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8 余斌;熊进刚;扶名福;宋固全;;再生粗集料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实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9 班明霞;冀鸿飞;苏刊;严志忠;张玲;;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研究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10 曹万林;刘强;张建伟;张亚齐;尹海鹏;;再生混凝土低矮剪力墙抗震试验及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志刚;;我国掺合料及掺合料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A];第二届中国商品粉煤灰及磨细矿渣加工与应用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洪军;杨波;单文武;王从军;刘丽丽;;废弃混凝土再生微细粉用于预拌混凝土的试验研究与应用[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周栋梁;周伟玲;林玮;;再生骨料混凝土基本性能分析与研究[A];2009'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六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与管理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叶欣;杨有福;;钢管再生混凝土纯弯构件力学性能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5 张波;杨有福;;圆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力学性能初步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6 张建伟;曹万林;朱珩;董宏英;;再生混凝土中高剪力墙的抗震性能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7 叶跃忠;潘绍伟;李固华;杨彦克;;高性能再生混凝土试验配制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池漪;尹健;;粉煤灰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M.M Tawana;肖建庄;;废混凝土的回收[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朱平华;王欣;周军;何霞;;绿色高性能再生混凝土研究主要进展与发展趋势[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朝华;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及构件受力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2 孙跃东;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郝彤;再生骨料混凝土多孔砖及其砌体受力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8年
4 李九苏;基于活性粉末增强的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尹海鹏;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6 汪振双;架构混凝土基础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李林;珊瑚混凝土的基本特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8 安新正;腐蚀环境下再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9 古松;汶川地震区灾后重建中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及结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赵新宇;薄壁圆钢管再生混合柱及其节点的试验研究与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秦;再生废砖粗骨料混凝土配合比及物理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华小巧;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强化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余睿;硅(铝)酸盐脱水相综合利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余方;再生混凝土简支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魏t焧
本文编号:2516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516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