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基于分层壳单元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19-09-19 23:43
【摘要】: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中由于存在不连续的孔洞,目前常采用的实体单元分析既复杂且计算效率低。分层壳单元根据组成材料的不同将壳分成多层,可考虑面内弯曲-面内剪切-面外弯曲之间的耦合作用,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壳体结构的空间力学性能。该文在分层壳单元的基础上,通过设置2条对称的连续"空心层",根据面积和刚度相等原则,经计算得到"空心层"厚度和距截面中性轴的距离,并以此对分层壳单元各组成材料进行划分。通过与试验进行对比,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该文提出的"空心层"分层壳单元具有较高的精度,能较准确的模拟混凝土空心楼板各项非线性力学性能,且建模方便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可运用于实际工程。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学院;清华大学土木系;
【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湘潭市政府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项目(14JJ5012)
【分类号】:TU7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程远兵;程文p<;党纪;;边支承现浇混凝土蜂窝式空心双向板试验[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叶列平;陆新征;马千里;汪训流;缪志伟;;混凝土结构抗震非线性分析模型、方法及算例[J];工程力学;2006年S2期

3 汪训流;陆新征;叶列平;;往复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的数值模拟[J];工程力学;2007年12期

4 程志军;王晓锋;;《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CECS175:2004)介绍[J];建筑结构;2006年03期

5 卢啸;陆新征;张万开;叶列平;;特大地震下超高层建筑的倒塌模拟[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1年11期

6 全学友,孙会郎,王巍;现浇圆形管空心楼盖中单向模型板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5年05期

7 杨勇;曾苏生;聂建国;周现伟;霍旭东;;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空心组合板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11期

8 周绪红;陈伟;吴方伯;黄海林;李骥原;;混凝土双向密肋装配整体式空心楼盖刚度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9期

9 林旭川;陆新征;缪志伟;叶列平;郁银泉;申林;;基于分层壳单元的RC核心筒结构有限元分析和工程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缪志伟;陆新征;王载;黄盛楠;叶列平;;某钢框架偏心核心筒弹塑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2 杨成;杨琼;魏明宇;李英民;;增量动力分析中的地震作用特征差异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3 楚玺;;现浇混凝土无肋空心板试验及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4 张荣兰;;计算四边支承圆管式空心楼板的两种简化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5 刘海涛;姚谦峰;柳炳康;汪训流;;往复荷载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柱接合部受力性能数值模拟[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王巍;赵雪梅;全学友;;现浇圆形管空心楼盖抗剪问题及其改善方法[J];重庆建筑;2006年09期

7 余向前;;现浇空心楼盖结构在某高层甲级写字楼中的设计实例[J];重庆建筑;2010年08期

8 叶列平;马千里;缪志伟;;结构抗震分析用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4期

9 陆新征;马玉虎;陈浩宇;周萌;叶列平;;7度区典型框架教学楼抗震加强措施效果对比[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1期

10 赵楠;;克拉玛依科博馆倾斜结构抗震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楠;马凯;陈彬磊;李婷;;超限倾斜结构的弹塑性动力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2 尚兵;庄茁;;基于ABAQUS梁单元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子程序[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小卫;王亚勇;巩正光;李绍祥;;抗震加固中单跨建筑新增抗侧刚度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陆新征;马玉虎;周萌;陈浩宇;叶列平;;箍筋约束对典型RC框架教学楼抗地震倒塌能力影响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5 陆新征;张炎圣;何水涛;卢啸;;超高车辆撞击桥梁上部结构研究:损坏机理与撞击荷载[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6 杨成;潘毅;赵世春;李彤梅;李英民;;烈度指标函数对IDA曲线离散性的影响[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7 李易;陆新征;任爱珠;叶列平;陈适才;;某八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火灾连续倒塌模拟[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8 王强;潘天林;刘明;张曰果;;显式动力分析中梁单元的混凝土单轴本构模型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9 黄盛楠;陆新征;郑建春;朱伟;;超载导致钢筋混凝土拱桥倒塌的破坏模拟[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2年

10 张瑞龙;邵筠;;富华金宝中心写字楼预应力空心楼盖结构设计[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小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地震破坏机理的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侯炜;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及其设计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敏;材料的率相关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谢凡;高层混合结构层模型试验及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程远兵;边支承大跨现浇混凝土蜂窝式空心双向板的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范力;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黄盛楠;钢筋混凝土梁桥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8 张淑云;高层型钢混凝土框架—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地震灾变响应与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9 徐国林;巨型钢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10 杨成;结构动力分析在基于性能的抗震工程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立超;Pushover分析方法在框架结构分析中的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张帆;基于分层壳单元的剪力墙抗震结构体系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3 郭向东;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弹塑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杜显赫;预应力LNG储罐在地震作用下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5 王秀娟;既有框架结构中增设剪力墙电梯井的受力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唐能;近断层多维地震激励下串联隔震结构倒塌模拟[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7 白可;地震动模拟与基于MSC.MARC二次开发的抗震分析[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8 谢小华;底部大空间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9 杨志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影响因素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10 项莉莉;配筋砌块砌体矩形截面剪力墙滞回性能数值仿真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缪志伟;陆新征;王载;黄盛楠;叶列平;;某钢框架偏心核心筒弹塑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2 伍永飞;周德源;;纤维模型在平面框架非线性静力分析中的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3 叶列平;陆新征;马千里;汪训流;缪志伟;;混凝土结构抗震非线性分析模型、方法及算例[J];工程力学;2006年S2期

4 汪训流;陆新征;叶列平;;往复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的数值模拟[J];工程力学;2007年12期

5 陆新征;林旭川;叶列平;李易;唐代远;;地震下高层建筑连续倒塌数值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11期

6 杨义东,李涛;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在日本的发展趋势[J];国外桥梁;1998年04期

7 高仲学,程文p<,黄晓晖,李少波,吴京平;无柱帽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的设计与研究[J];工业建筑;2003年02期

8 沈蒲生,刘哲锋;角点支承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楼盖的挠度计算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9 程文p<,王剑飞,吴强,傅玉良,李瑞鼎,阎强;蜂窝式大跨空心双向板楼盖的设计研究[J];建筑结构;2004年10期

10 欧进萍,陈敬生,熊丹安;角点支承双钢筋双向密肋大楼板全过程分析的混合矩形积层单元法与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8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程远兵;边支承大跨现浇混凝土蜂窝式空心双向板的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黄庆华;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空间倒塌反应分析[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陆华纲;超高层筒体结构模型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陈军刚;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设计方法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3 任剑;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4 汪幼林;装配式密肋空心楼盖的研究与应用[D];湖南大学;2006年

5 曾苏生;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空心组合板静力及疲劳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志宏,崔天生,姜宏宇,王树森;混凝土瓦力学性能及其检测方法[J];辽宁建材;2002年02期

2 刘靖,鹿守理;低碳钢组织与力学性能关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臧鑫士;17-4PH不锈钢的力学性能[J];航空制造工程;1996年05期

4 翁文达;金属薄板杯突值与力学性能的多元回归分析[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3年01期

5 梁艳;赵杰;王来;李凤敏;;贝壳的力学性能和增韧机制[J];机械强度;2007年03期

6 刁进东;贾金青;;腐蚀环境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研究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3期

7 杨进财;张亚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腐蚀环境下的力学性能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25期

8 孙守金;;碳铜复合材料的界面特征及力学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1992年05期

9 马宝钿;当前力学性能测试技术发展概况[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4年04期

10 徐德福,,陈晨,李家兵,张俊华;在不同温度下LD10和C/E材料的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J];宇航学报;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包亦望;;陶瓷及玻璃力学性能评价的一些非常规技术[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包亦望;;玻璃的厚度效应与超薄玻璃的力学性能评价[A];2013全国玻璃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段东明;任池锦;;高性能高层建筑结构用钢力学性能与组织研究[A];第5届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裴家明;谢剑;;超低温环境下钢的力学性能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5 温茂萍;张葵阳;李明军;朱风云;陶磊;;垫层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6 陆琪;罗月新;计波;;热处理对7715D高温钛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A];第十四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李志君;李学成;包建文;陈祥宝;;M40J/EC复合材料的湿热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马兴涛;王德龙;;锰含量和工艺参数对低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A];山东省金属学会理化检验学术委员会理化检验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泾;孙洪刚;赵宪明;;特殊钢轧制过程力学性能预报[A];2006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06年

10 王宝珍;胡时胜;;肌肉的动态压缩力学性能研究[A];第五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热轧带钢力学性能在线监控系统(待续)[N];世界金属导报;2001年

2 王华;大厚度海洋平台用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3 余万华;CQE-热轧钢卷的力学性能控制模型[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朱祝何;技术规范更接“地气”[N];中国质量报;2013年

5 韩利雄 曾庆文;高强度高模量玻璃纤维应运而生[N];中国建材报;2012年

6 李家科 周健儿 刘欣 张小珍;微晶陶瓷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N];广东建设报;2006年

7 刘娜;首钢200吨碳纤维项目在皖投产[N];中国冶金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传梅;无卤阻燃EVA、POE及其交联改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杜爱兵;独居石结构稀土磷酸盐及其复合材料的导热与力学性能[D];清华大学;2009年

3 张晓立;爆炸压实非晶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4 刘侃;基于面料力学性能的服装缝纫平整度等级客观评价系统的建立[D];东华大学;2005年

5 丁学忠;复合材料的氧化损伤及高温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左惟炜;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工程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方庆红;纤维增强橡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力学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8 罗以喜;双轴向经编柔性复合材料多轴向力学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9 陈晓浪;无卤阻燃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贺毅强;喷射沉积SiC_p/Al-Fe-V-Si复合材料热加工工艺、组织及性能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孝永;生物陶瓷/镁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D];天津大学;2010年

2 吴凤秋;炭/炭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断裂机理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3 车延科;亲水性聚合物基金属梯度复合材料形态结构及力学性能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4 蒋竞;玻璃钢在盐雾环境中腐蚀机制和性能演变规律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蒋建国;γ’相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贾换;Ti_3SiC_2基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7 谢婕芸;SiAlON/LE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高温损伤[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卜晓雪;相对法及其在脆性材料力学性能评价中的应用[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07年

9 步奇峰;交变磁场下合金元素对Al-Mg_2Si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10 谢建雄;颗粒增强复合材料集料级配及其力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384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5384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8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