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量软化法饱和粉砂永久剪切变形计算研究
【图文】:
泛稍叵碌谋ズ蜕巴辆哂械涂辜粜院土?动性。因此,本文基于模量软化的观点,认为地震过程中的残余变形主要是由地震的循环荷载作用引起的土体的模量软化引起的。通过分析三轴试验的结果,结合粉土在循环荷载过程中易液化的性质,得出了粉土液化过程中模量逐步软化的规律,建立了地震过程中土体单元的平衡微分方程,为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粉土的永久变形时程分析打下基矗2基于模量软化的永久变形计算2.1割线模量的计算Serff提出的模量软化法的基本点在于计算地震前和地震后的变形量之差[12]。模量软化法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中pE为伪割线模量,pE=13p()/,13为偏应力,p为一定循环次数下的应变势,也可以写作a;s0E,stE分别为地震前、地震后的割线模量;0,t分别为地震前、地震后的应变值。从图1中可以看出,模量软化法采取的弹性模量是割线模量。图1模量软化法示意图Fig.1Sketchofmodulussofteningmethod(1)双曲线模型的割线模量本文静力本构模型采取双曲线模型,其割线模量的推导过程如下:双曲线模型的公式为a13aab(1)可转换为1313sa1[1b()]Ea(2)式中:a为轴向残余应变,sE为割线模量,a为初始切线模量的倒数,b为当a时13的值。根据邓肯 张模型参数的获取方式,将a,b的值代入式(2)则可以得到割线模量的具体表达式:3f13saa3(1sin)()12sinnREKPP(3)式中:为内摩擦角;K,n为试验获得参数;fR为破坏比;Pa为大气压力。因为本文研究的是粉砂土样,黏聚力c=0。从式(3)中可以看出,双曲线模型的割线模量计算公式与切线模量类似,差别只在于方括号项是否带有平方。(2)?
沽鐖扑闶轿?f3c1sin1sin2sin2sinuk(4)式中:3为固结围压,ck为固结比。取3=600kPa,ck=1.5,fu=500kPa,通过计算得出sin=0.6。将上述数值代入式(3),得出的割线模量的值在土样破坏后会出现负值,显然这是不合理的。这主要因为本文的破坏孔隙水压力fu取值是其由急剧增加到趋于稳定的临界点,导致通过其计算出的破坏偏应力13f()偏小,应力水平偏大,从而令割线模量出现负值。因此,本文将小于0的割线模量修正取值为0,得到割线模量与残余孔隙水压力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割线模量在土样未破坏之前,基本是呈线性衰减的。设图2割线模量与残余孔隙水压力随时间变化规律Fig.2Curvesofsecantmodulusandresidualporewaterpressurechangingwithtime破坏的时间为ft,,初始割线模量为s0E,则整个阶段的割线模量可以表示为s0fsff1()0()tEttEttt<≥(5)2.2永久变形的计算本文研究的为饱和粉砂,循环荷载过程中采取不排水的方法,因此试样不会发生体积变形,永久变形即为永久剪切变形。软化模量法是基于地震前和地震后的变形差[12](见图1),其最终形式为ps0st111EEE(6)并且有13afs0f()tttEtt≤(7)可以看出,如果通过传统的软化模量法以及邓肯张模型的割线模量,只能得出土样未破坏时永久变形的公式,且其形式为向下弯曲的双曲线。通过动三轴试验得出的饱和粉砂的永久变形典型曲线如图3所示,图中0为围压,0=600kPa;ck为固结比,ck=1.5;d0/(2)为动剪应力比。其破坏之前的曲线近似为向上弯曲的双曲线,破坏阶段为直线,且两者之间有一段过渡曲线。?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012AA112510)
【分类号】:TU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红军;迟世春;林皋;;基于模量逐步软化的真拟静力永久变形计算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姜朴;徐亦敏;娄炎;;在周期荷载下砂土的孔隙压力与残余应变[J];华东水利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3 刘汉龙;土体地震永久变形分析述评[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5年04期
4 沈珠江;;砂土动力液化变形的有效应力分析方法[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82年04期
5 刘汉龙;;土动力学与土工抗震研究进展综述[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6 周燕国,陈云敏,柯瀚;砂土液化势剪切波速简化判别法的改进[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3期
7 凌贤长;唐亮;于恩庆;;可液化场地地震振动孔隙水压力增长研究的大型振动台试验及其数值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8 王志华;周恩全;陈国兴;高洪梅;;循环荷载下饱和砂土固-液相变特征[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继东,陈正汉,王权民;软粘土的共振柱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2 江美英;骆亚生;王瑞瑞;郭鸿;;应力路径对饱和黄土孔压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3 孔亮;苏强;王燕昌;彭仁;;慢速往复荷载下砂土的细观力学与耗能机理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4 黄芮;张延军;李洪岩;倪金;;辽河三角洲相沉积软土动力特性试验[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5期
5 闫春岭;唐益群;王元东;李仁杰;;循环荷载下加固土体孔压的模糊正交试验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崔英明;刘家敏;;强震区桥台滑移变位特性及趋势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7 汪金才;赵明阶;陈卫;汪魁;;土石复合介质动力特性试验[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8 赵明华;曾广冼;刘江波;;填石料的振动压实变形特性及压实机理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9 吴海港;宰金珉;于旭;;有限层地基中单桩横向地震反应分析方法[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10 陈国兴,谢君斐,韩炜,张克绪;土体地震反应分析的简化有效应力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明宇;蔡新;郭兴文;;面板堆石坝静动力分析研究概述[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刘自成;廖小康;刘大兵;李国栋;;井塔变形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高玉峰;张健;沈扬;;不同频率波浪荷载作用下饱和粉土孔隙水压力特性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永兴;陈林;陈建功;;地震作用下挡土墙主动土压力分布与侧压力系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5 彭宣茂;黄维;任奎;;深覆盖砂层地基上拦河大坝抗震液化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6 白晓红;;几种特殊土地基的工程特性及地基处理——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7年
7 邱长林;闫s
本文编号:2549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549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