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修正Park-Ang模型的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节点地震损伤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斌;郑山锁;国贤发;于飞;张宏仁;;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地震损伤分析[J];工程力学;2012年02期
2 付国;刘伯权;邢国华;;基于有效耗能的改进Park-Ang双参数损伤模型及其计算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7期
3 陈宗平;薛建阳;赵鸿铁;邵永健;赵永宏;门进杰;;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7年03期
4 陈宗平;徐金俊;薛建阳;;型钢混凝土十形截面柱-梁平面与空间节点滞回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8期
5 陈林之;蒋欢军;吕西林;;修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Park-Ang损伤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8期
6 吕大刚,王光远;基于损伤性能的抗震结构最优设防水准的决策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7 刘阳;郭子雄;黄群贤;;型钢混凝土柱的损伤模型试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8 樊禹江;王社良;张博;杜园芳;;再生混凝土柱地震破坏Park-Ang模型试验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宗平;薛建阳;赵鸿铁;;型钢混凝土异形柱剪切开裂的试验与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2 徐亚丰;李晓丽;郭建;佟雪伟;段晓静;;双向偏压钢骨混凝土T形柱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3 滕振超;孙建刚;唐立强;;跨越管道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4 王全凤;刘良林;沈章春;;HRB400级钢筋混凝土柱损伤的评价[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2期
5 吕大刚;于晓辉;宋鹏彦;张鹏;王光远;;抗震结构最优设防水平决策与全寿命优化设计的简化易损性分析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4期
6 杨明;伍凯;葛鸿鹏;张莉;;不同类型异形柱耐震性与适用性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7 郑山锁;侯丕吉;张宏仁;王斌;于飞;国贤发;;SRHSHPC框架结构地震损伤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7期
8 蔡健,周靖,禹奇才;建筑抗震设计理论研究进展[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9 苏益声;黄义波;唐伟平;陈宗平;;两种不同配钢形式钢骨混凝土L形柱的受力性能对比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罗欣;梁兴文;邓明科;;高强混凝土剪力墙地震损伤模型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鑫;阎石;李兵;赵乃志;;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柱损伤模型试验研究[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2 陈鑫;赵乃志;李兵;;不同肢长异型柱抗震性能数值模拟分析[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阿林;钢骨-钢管高性能混凝土轴压组合柱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杨伟;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性能设计及整体抗震能力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江枣;竖向组合构件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郭震;新型钢结构小高层住宅抗震耐火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杨大彬;基于性能的纵边落地支承单层柱面网壳抗震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6 张亮;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尹犟;混凝土结构地震需求估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李杰;地震循环载荷下钢结构梁柱焊接节点耗能与损伤行为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9 涂文戈;建筑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及其减震控制[D];湖南大学;2003年
10 张国军;大型火力发电厂高强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春;城市最优化抗震设防标准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博;异形柱结构节点抗剪承载力与整体结构震害的分析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谭亚伟;钢杆件轴向荷载作用下低周塑性双重破坏机制的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孟祥强;设置少量抗震墙的RC框架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伟;考虑损伤累积效应的钢结构地震损伤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杨碧瑶;核心钢管外包钢骨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性能分析[D];燕山大学;2011年
7 郝江华;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常伦;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受力性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9 郑济坤;基于卸载的HRBF500RC柱抗震性能研究和损伤评价[D];华侨大学;2011年
10 杨玄;钢筋混凝土桥墩地震损伤分析与模型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万林,王光远,魏文湘,吴建有;不同方向周期反复荷载作用下T形柱的性能[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4期
2 谢礼立,张晓志,周雍年;论工程抗震设防标准[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1期
3 欧进萍,何政,吴斌,邱法维;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1期
4 洪峰,谢礼立;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标准的决策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2期
5 吕大刚,王光远;基于遗传算法的抗震结构智能优化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2期
6 郭子雄,刘阳,杨勇;结构震害指数研究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5期
7 傅剑平,王敏,白绍良;对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Park-Ang双参数破坏准则的识别和修正[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5期
8 牛荻涛,,任利杰;改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4期
9 王东升,司炳君,艾庆华,孙治国;改进的Park-Ang地震损伤模型及其比较[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S1期
10 陈宗平;王妮;薛建阳;胡秀杰;;型钢混凝土L形柱—混凝土梁节点的受力性能[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郭棣;宽肢异形柱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2 王丹;钢筋混凝土框架异形柱设计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3 王斌;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构件及其框架结构的地震损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宗平;桁架式钢骨的混凝土异形柱——不对称T形截面正截面承载力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2 于海祥;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广零;卢晋福;王国玉;;型钢混凝土临界保护层厚度研究[J];山西建筑;2006年03期
2 郑之俊;王杰光;;国内外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的比较[J];安徽建筑;2006年01期
3 贺广零;卢晋福;王国玉;;型钢混凝土临界保护层厚度研究[J];建筑科学;2006年06期
4 陶兵;彭伟;杨雨嘉;;国内外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的比较[J];四川建筑;2008年04期
5 张根俞;梁书亭;朱筱俊;;某综合楼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结构设计与分析[J];建筑技术;2009年05期
6 徐庆奎;;型钢混凝土构件受扭性能的试验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6期
7 安东亚;陆道渊;李承铭;乔伟;;某型钢混凝土悬臂梁受力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2009年S1期
8 马春明;;浅议型钢混凝土的破坏形态和施工技术[J];科技风;2009年07期
9 余洁;秦浩;;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地震反应特性研究[J];建筑结构;2010年S1期
10 袁雅光;;绍兴皇冠假日酒店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J];结构工程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安东亚;陆道渊;李承铭;乔伟;;某型钢混凝土悬臂梁受力性能研究[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俊华;赵银海;唐跃锋;刘明哲;;火灾后型钢混凝土轴压柱剩余承载力试验[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3 李焱;杨建江;秘志伟;;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研究和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4 杨勇;郭子雄;聂建国;;高层住宅建筑中的核心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5 李晋春;宋彦琦;宛光辉;;型钢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和设计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6 杜鹏;韩克胜;蒋世林;;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在济南政务中心综合楼中的应用[A];山东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山东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设计及电算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曾志攀;;型钢混凝土框架柱计算程序的编制及应用[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7年
8 陈宗平;赵鸿铁;薛建阳;康希良;;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截面配钢分析[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宗平;赵鸿铁;薛建阳;康希良;;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杨勇;薛建阳;赵鸿铁;聂建国;郭子雄;;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试验研究[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通讯员 李之政 记者 贺慧宇;站在技术创新的前沿[N];中国建设报;2006年
2 全荣;日本东京晴空塔采用的新技术[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任佳;BIM技术解工程机电难题[N];中国建设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宇光;型钢与混凝土粘结—滑移关系及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刘义;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3 张雪松;翼缘狗骨式削弱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杨勇;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李玉荣;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框架结构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李俞谕;双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及其节点的抗震性能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7 朱健;内埋型钢混凝土墙与钢梁连接节点的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刘林;大型火电厂主厂房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地震作用效应与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9 崔大光;型钢混凝土梁柱框支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王维;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宏观有限元的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浩;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弹塑性分析及地震反应特性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2 向皓;某型钢混凝土转换层桁架的受力影响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3 张守筠;大跨度型钢混凝土转换层结构设计方案的对比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4 曾贤谋;型钢混凝土悬臂梁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任亚平;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力性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6 张勋桂;型钢混凝土框架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7 孙岩波;装配式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8 胡小会;型钢混凝土界面滑移及本构关系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8年
9 韦希;型钢混凝土与钢组合结构动力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10 刘俊;型钢混凝土支护桩弯剪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61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561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