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RP筋再生混凝土无腹筋深梁抗剪承载力
【图文】:
噔壹扑阒涤?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结果可为FRP筋再生混凝土有腹筋深梁的研究和相关规范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矗1试验设计1.1材料试验胶凝材料采用渤海牌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密度为3g/cm3,28d抗压强度为49.6MPa;砂为河砂,堆积密度1.6g/cm3,表观密度为2.7g/cm3,细度模数为2.46,属Ⅱ区中砂;再生粗骨料来源于废弃建筑混凝土(原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0),经破碎和筛分得到的粒径范围为5~20mm,堆积密度为1.4g/cm3,表观密度为2.6g/cm3,吸水率3.8%,压碎指标18.1%,外观形态如图1所示;粉煤灰采用锦州市国际热电厂生产的Ⅱ级粉煤灰,表观密度2.2g/cm3,细度14.2%;高效减水剂为PC聚羧酸粉状固体高效减水剂,减水率35%;玄武岩表面喷砂纤维筋,来自江苏天龙玄武岩连续纤维高新科技有限公司,其外观形态见图2,性能指标见表1。图1再生骨料Fig.1Recycledaggregate图2BFRP筋Fig.2BFRPrebar表1玄武岩纤维筋的力学性能Tab.1MechanicalpropertiesofBFRPbars筋材面积/mm2极限抗拉强度/MPa弹性模量Ef/GPa密度/(g·cm-3)玄武岩纤维筋201112351.31.941.2试件制作试验配置A、B、C3种不同强度的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见表2。表2再生混凝土配合比Tab.2Mixproportionforrecycledconcrete材料A1m3用量/kg配合比B1m3用量/kg配合比C1m3用量/kg配合比水泥3781.003621.004141.00沙子6181.637332.026261.51再生粗料1.0521.701.0991.501.1121.78粉煤灰1620.15900.081380.12减水剂2.160.011.810.022.210.02水1900.501630.451600.39共设计了9根再生混凝土深梁,梁截面宽度均为200mm,试件梁支座净距
BF-33002602.020.774138167.683.8弯剪BF-43002601.540.924183288.8144.4剪切BF-53002601.541.1641135438.8219.4剪切BF-63503101.290.7641114356.4178.2剪切BF-74003601.110.8441120474.4237.2剪切BF-83002601.540.775277257.0128.5剪切BF-93002601.540.776482267.8133.9剪切1.3试验装置试验采用5000kN压力试验机,两点加载,由分配梁实现,分配梁的长度分别为400、300、150mm,钢垫块尺寸为400mm×150mm×20mm。荷载按1kN/s的速率持续加载,直至试件破坏。试验的加载示意见图3。图3试验加载示意图Fig.3Schematicdiagramofthetest2试验结果及分析2.1抗剪承载力在分配梁作用下,每根试验梁均对称加载了2个集中荷载,梁上剪跨段的剪力应为所加荷载的一半,故梁的抗剪承载力为极限荷载的1/2。试验梁的开裂荷载、极限荷载、抗剪承载力如表3所示。2.2破坏模式试件的破坏模式见表3,主要发生2种类型的破坏,即剪切破坏和弯剪破坏。2.2.1剪切破坏剪切破坏过程基本类似,以BF-2梁为例,如图4所示。图4BF-2破坏形态Fig.4FailuremodeofBF-2加载初期无明显现象,加载到一定程度,,梁纯弯段底部出现一条垂直裂缝,开裂荷载约为极限荷载的20%;随荷载增加逐渐向上发展,之后弯曲裂缝条数增多、宽度变大,同时在梁剪跨区段BFRP筋附近,产生斜向裂缝;当荷载继续增大,斜裂缝同时向加载点和BFRP筋布置方向双向延伸;最终,BFRP筋发生滑移(图5),筋材表面的喷砂被磨损,随着一声巨响,混凝土保护层崩离,梁发生脆性破坏。图5BFRP筋与再生混凝土滑移Fig.5SlippingbetweenBFRPbarandrecycledcon-crete第5期刘华新,等:BFRP筋再生混凝土无腹筋深梁抗剪承载力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作虎;杜修力;詹界东;邓宗才;;FRP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的研究进展[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0年01期
2 侯星宇;;再生混凝土研究综述[J];混凝土;2011年07期
3 闫国新;梁建林;张晓磊;张雷顺;;再生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公式研究[J];混凝土;2013年08期
4 董江峰;侯敏;王清远;张东亮;;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2年S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劲松;刘伟庆;王国民;蒋桐;;FRP环向加固木柱轴心受压性能试验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2年02期
2 李树忱;牛平霞;李术才;;新型复合粘结技术加固RC梁的抗剪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5期
3 宋晓辉;;再生混凝土强度试验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4 贾淑明;刘卓;赵海宏;曹静;赵国有;孔令义;;以建筑垃圾为骨料的再生混凝土技术[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12期
5 李春红;郑愚;魏德敏;;拱效应下纵向约束刚度对GFRP筋混凝土桥梁面板力学性能的影响[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3年03期
6 王海良;钟耀海;杨新磊;;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研究进展与建议[J];工业建筑;2013年S1期
7 薛建阳;孟刚;刘祖强;陈卓;陈宗平;;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柱正截面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13年09期
8 王周松;;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其计算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年05期
9 刘喜平;周志军;李军;王川;曹耀;;汉中市建筑垃圾现状及可再生探讨[J];低温建筑技术;2013年10期
10 张波;;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应用研究[J];中国胶粘剂;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卢俊坤;李丽娟;;FRP筋海砂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进展[A];第十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索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欧文彬;韦冰玲;林旭生;李言坤;高志毓;黄俊杰;王奕铨;张俊杰;陈光明;;CFRP约束再生混凝土圆柱尺寸效应初步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毕巧巍;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微结构及BFRP筋纤维混凝土梁斜截面承载力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杨润年;钢纤维混凝土静力损伤及疲劳损伤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章;BFRP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2 池彦忠;不同高宽比再生混凝土剪力墙振动台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3 王志泽;高宽比对格构式再生混凝土墙体性能影响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4 孟刚;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柱正截面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5 康莉萍;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表面涂层防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6 韩佳;CFRP箍筋预应力混凝土T梁抗剪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7 卢俊坤;BFRP筋海砂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8 王绪湘;钢管再生混疑土柱抗震性能的数值分析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9 黄丽萍;端部留设孔洞的RAC梁抗剪性能研究[D];华侨大学;2014年
10 唐永鑫;钢管钢骨再生混凝土柱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彬彬;孙伟民;郭樟根;瞿红梅;曹其艇;刘佳亮;;再生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2 王苏岩;周英武;李宏男;;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计算方法[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3 李为民;许金余;沈刘军;李庆;;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08年02期
4 李旭红;;FRP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分析和设计指导[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5 李宏,刘西拉;混凝土拉、剪临界破坏及纯剪强度[J];工程力学;1992年04期
6 李宏,刘西拉;基于混凝土破坏准则的抗剪强度计算[J];工程力学;1993年01期
7 黄明;陈颖辉;;斜截面抗剪强度的计算和最小配箍率的变化[J];工业建筑;2006年S1期
8 张雷顺;张晓磊;闫国新;;再生混凝土无腹筋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7年09期
9 王作虎;邓宗才;杜修力;詹界东;;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的研究进展[J];工业建筑;2008年S1期
10 邓志恒;杨海峰;罗延明;黄莹;;再生混凝土有腹筋简支梁斜截面抗剪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0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泽进;再生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与受弯构件受剪性能试验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2 崔强;玻璃纤维(GFRP)筋混凝土构件斜截面抗剪性能及工程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永刚,曹贝贝;再生混凝土国内外发展动态[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3期
2 朱映波;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其改善措施[J];混凝土;2004年07期
3 徐亦冬,周士琼,肖佳;再生混凝土集料试验研究[J];粉煤灰;2005年04期
4 刘数华,方坤河,曾力;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粉煤灰;2005年05期
5 张学兵,邓寿昌,邓旭华,王智超;影响再生混凝土强度几个主要因素的试验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6 郑建军;盛毅生;孔德玉;於建明;王章夫;;再生混凝土技术与发展[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曾阳春;尹健;;再生混凝土试验研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8 郑爱武;;对再生混凝土回收利用的探讨[J];砖瓦;2006年05期
9 沈大钦;朋改非;;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6年14期
10 叶禾;;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试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建庄;黄啸;;再生混凝土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应用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2 曹万林;张建伟;尹海鹏;陈家珑;;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研究与应用[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3 施养杭;彭冲;;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发展析议[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4 傅晓剑;吕爱增;雒斌;李福海;;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李福海;叶跃忠;赵人达;;再生混凝土微观结构分析[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肖建庄;;前言[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传增;肖建庄;雷斌;;德国再生混凝土应用概述[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U
本文编号:2571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571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