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空心砌块墙抗侧刚度试验研究
【图文】:
具有不同填充墙配置的框架的侧向刚度进行研究,得到结构刚度在不同受力阶段的退化过程以及循环加载时的退化规律,为理论分析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1试验概况1.1试件设计本试验试件模型为一榀按1∶2.5缩尺的单层单跨型钢再生混凝土平面框架。框架柱配置I14型钢,梁柱纵筋为HRB400级钢筋,,柱箍筋为HRB335级钢筋,梁箍筋为HPB300级钢筋。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采用水泥砂浆对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进行砌筑。试验轴压比均为0.4,试件高跨比为1∶1.7。试件模型如图1所示。框架梁、柱的截面配钢、配筋以及节点构造如图2所示。S120403720600050210042001022800240设置两根6拉筋设置两根6拉筋S220403720600050201042001022800204设置两根0606拉筋设置两根6拉筋S3图1试件模型Fig.1Testspecimenmodels2401-18@50/100148105025642144029102-22515052@406/103141905030117224003172*112mm钢垫板8@50/100I1421408图2框架梁柱截面配钢、配筋及节点构造Fig.2Steellayoutofframesectionanddetailsofjoint1.2加载装置及加载程序试验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试验室进行,加载装置如图3所示。首先通过千斤顶以及荷载传感器在柱头施加竖向荷载到预定值,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保持恒定,然后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孙跃东,肖建庄,周德源,张鹏;再生轻质砌块填充墙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5期
2 蒋利学;;砖填充墙加固前后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刚度与承载力[J];工业建筑;2009年S1期
3 薛建阳;马辉;陈宗平;崔卫光;;型钢再生混凝土柱保护层厚度力学分析[J];工程力学;2013年05期
4 薛建阳;高亮;刘祖强;赵鸿铁;;空腹式型钢混凝土异形柱中框架抗侧刚度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9期
5 刘玉姝,李国强;带填充墙钢框架结构抗侧力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5年03期
6 薛建阳;刘祖强;葛鸿鹏;赵鸿铁;高亮;张昭祥;倪茂明;;实腹式型钢混凝土异形柱中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11期
7 曹万林,王光远,吴建有,魏文湘;轻质填充墙异型柱框架结构层刚度及其衰减过程的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5年05期
8 童岳生;钱国芳;;砖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变形性能及承载能力[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启旺;李力;;汶川大地震中框架结构震害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2 雷劲松;姚勇;邹银生;;钢框架梁柱改进型节点力学性能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3 班明霞;冀鸿飞;苏刊;严志忠;张玲;;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研究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4 孟祥强;郭远翔;;含少量剪力墙RC框架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5 白亮;陈曦虎;刘永福;张乃贤;;汶川地震离震中较远地区高层建筑抗震鉴定实例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6 郭远翔;马彦晓;;填充墙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抗侧移能力影响的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7 邢华;填充墙框架结构抗侧有限元非线性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8 吴春萍;许有安;;异形柱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与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李景海;刘清霞;;冻融条件下碳纤维片材与混凝土正拉粘结性能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周玉石;贾新;袁勇;;面向对象方法实现混凝土框架推覆试验[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洁;田伟;;填充墙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滞回耗能特性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2 孙家瑛;眭少峰;;上海长江隧桥斜拉桥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及应力监测分析[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曹万林;王绍英;田宝发;刘建民;;钢筋砼带暗柱异型柱纯框架与带支撑框架抗震性能比较分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4 崔名相;陈向荣;周剑;刘中伟;;钢框架—填充墙结构体系受力特点以及ANSYS在其结构中的应用概述[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艳霞;王路遥;司建超;叶全喜;刘力力;;钢框架梁端梯形翼缘加宽型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东;眭少峰;;上海长江隧桥斜拉桥承台裂缝监测及分析[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7 冯兴科;韩建平;李慧;;填充墙RC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拟与分析[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8 高丹盈;刘元展;李趁趁;赵科;;特定条件下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研究[A];FRP与结构补强——'05全国FRP与结构加固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2005年
9 侯蕾;郝际平;董子建;孙彤;;十字加劲肋钢板剪力墙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许刚;陈志华;王明贵;;ASA镶嵌式填充墙-钢框架抗侧力性能试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培雷;考虑隔墙影响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地震灾场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猛;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贾子文;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楼盖受力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杨伟;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性能设计及整体抗震能力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代建波;空间网格结构地震响应主动控制理论与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高波;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姜磊;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挠度的试验研究与分析控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峰;钢板剪力墙抗震性能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董振平;钢管混凝土双肢柱肩梁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黄群贤;新型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娟;填充墙平面内及平面外受力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逯见;筒承式立筒群仓结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刘鑫;舟山370m高塔抱杆现场试验和结果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蒲秀娟;水平荷载作用下带填充墙RC框架结构非线性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5 王俊杰;基于界面的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提升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卢成;基于实际震害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余萍;悬吊质量体系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王路遥;钢框架梁柱改进型刚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9 彭有开;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10 生雷;赤泥陶粒粉煤灰免烧免蒸压砖性能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伯龙,吴明舜,蒋志贤;砖墙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的抗震能力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4年01期
2 关国雄,夏敬谦;钢筋混凝土框架砖填充墙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1期
3 赵彤,张晨军,谢剑,李浩菊;碳纤维布用于砖砌体抗震加固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2期
4 王铁成;张学辉;赵海龙;;纤维增强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6期
5 夏敬谦,关国雄,罗学海,廖德章;剪力墙结构、框架填充墙结构模型模拟地震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2期
6 曹万林,庞国新,李云霄,王光远;轻质填充墙异型柱边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2期
7 张雅君;填充墙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力及变形性能的改善[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1年06期
8 刘建新;填充墙框架结构的一种新的抗震计算模型[J];工程抗震;1994年01期
9 王春武;钢筋混凝土框架-砌体墙结构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2年07期
10 蒋利学;郑乔文;;砖填充墙加固前后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J];工业建筑;2009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卫光;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柱正截面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永刚,曹贝贝;再生混凝土国内外发展动态[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3期
2 朱映波;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其改善措施[J];混凝土;2004年07期
3 徐亦冬,周士琼,肖佳;再生混凝土集料试验研究[J];粉煤灰;2005年04期
4 刘数华,方坤河,曾力;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粉煤灰;2005年05期
5 张学兵,邓寿昌,邓旭华,王智超;影响再生混凝土强度几个主要因素的试验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6 郑建军;盛毅生;孔德玉;於建明;王章夫;;再生混凝土技术与发展[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曾阳春;尹健;;再生混凝土试验研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8 郑爱武;;对再生混凝土回收利用的探讨[J];砖瓦;2006年05期
9 沈大钦;朋改非;;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6年14期
10 叶禾;;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试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建庄;黄啸;;再生混凝土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应用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2 曹万林;张建伟;尹海鹏;陈家珑;;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研究与应用[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3 施养杭;彭冲;;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发展析议[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4 傅晓剑;吕爱增;雒斌;李福海;;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李福海;叶跃忠;赵人达;;再生混凝土微观结构分析[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肖建庄;;前言[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传增;肖建庄;雷斌;;德国再生混凝土应用概述[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U
本文编号:2577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577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