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动记录调整中反应谱控制周期及有效性分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全伟;李宏男;;调整已有地震动拟和规范反应谱人造地震动方法比较[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2 陈亮;李建中;;地震波的反应谱谱形对RC梁桥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的影响[J];工程力学;2011年10期
3 王亚勇;关于设计反应谱、时程法和能量方法的探讨[J];建筑结构学报;2000年01期
4 杨溥,李英民,赖明;结构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波的选择控制指标[J];土木工程学报;2000年06期
5 曲哲;叶列平;潘鹏;;建筑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中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的比较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红霞;李正良;;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2 高剑平;;砖混房屋整体式外套框架加层结构动力特性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3 段红霞;李正良;;RC巨型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4 曹洪涛;;高层偏心支撑钢框架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5 谢凌志;熊峰;冯远;;复杂退台式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6 姚学群;徐从发;江晓敏;;地基砂石垫层隔震的研究现状和几个有关问题[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7 惠宽堂;黄斌;;BRBFs的结构影响系数研究方法初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8 惠宽堂;黄斌;;BRBFs的抗震性能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9 张庆;郭远东;;钢筋混凝土空心剪力墙的拓扑优化设计[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阎兴华;苏志宏;朱清峰;;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综述[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晓红;王银邦;冯义然;;浅海重力式平台在三维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李俊;于俊谊;;ShakeMap及其在浙江省地震动快速预估中的应用[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3 窦立军;雷艳;宫刚;;关于时程分析方法的几点建议[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4 李英民;赖明;白绍良;;工程结构的地震动输入问题——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5 江婷;邓雪松;吴从永;周云;;高烈度区某高层框剪商住楼混合隔震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6 江帆;董银峰;李英民;郭俊锋;;时程分析中速度脉冲地震动的适用性及影响规律[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7 李洪涛;卢文波;舒大强;杨兴国;;基于等效峰值能量的建筑物爆破振动安全评价探讨[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8 吴金志;张毅刚;王雪生;;山东太古飞机工程维修基地(Ⅱ)机库大厅网架地震响应分析[A];第十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刘哲锋;陈逵;刘浩然;;基于小波分析的地震波频带能量密度和持时分布特性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10 谢异同;马乐为;郭棣;李青宁;;小波分析方法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展望[A];土木工程与高新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德才;基于能量分析的地震动输入选择及能量谱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常磊;结构地震能量反应分析及其在超高层巨型框架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3 戚菁菁;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及地震弹塑性反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管民生;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袁蕾;不规则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分析与土结相互作用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刘高波;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岳;土—偏心结构相互作用地震反应参数分析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吴泽玉;基于特征参量分析的工程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周晓峰;巨型钢框架结构的静力、抗震和抗风分析[D];浙江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喜中;村镇住宅碳纤维布减震技术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叶成杰;空间双向张弦梁结构简谐激振数值分析与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贺钢锋;不对称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的设计参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邓志荣;公路斜交桥的地震反应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子昱;大跨度双塔斜拉桥地震反应分析及抗震措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欧阳坚;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结构仿真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7 姚盛丹;动水效应下拱桥的地震响应及船桥碰撞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刘朝福;高墩T形连续梁桥抗震性能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崔辉辉;高烈度地区高层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10 张利;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若干问题及改进建议[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长海,谢礼立;估计和比较地震动潜在破坏势的综合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5期
2 叶列平;马千里;缪志伟;;结构抗震分析用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4期
3 谢礼立,翟长海;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研究[J];地震学报;2003年03期
4 赵凤新;张郁山;;Artificial ground motion compatible with specified peak velocity and target spectrum[J];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6年04期
5 蔡长青,沈建文;Generating ground motion by two new techniques of adding harmonic wave in the time domain and approximating to response spectrum as a whole[J];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1997年01期
6 刘小弟;苏经宇;;具有天然地震特征的人工地震波研究[J];工程抗震;1992年03期
7 王亚勇;关于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的修订动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简介(四)[J];工程抗震;1999年02期
8 曹晖,赖明,白绍良;适合于地震工程信号分析的快速小波变换法研究[J];工程力学;2002年04期
9 贺瑞;秦权;;产生时程分析用的高质量地面运动时程的新方法[J];工程力学;2006年08期
10 王亚勇;程民宪;刘小弟;;结构抗震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记录的选择方法及其应用[J];建筑结构;199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志强;刘文锋;陈鹏;;基于随机反应分析方法的反应谱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孙锐;袁晓铭;;场地液化对反应谱影响评价[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0年S1期
3 贾玲玲;柳春光;秦严严;;基于非线性内插法的冰振反应谱精度分析[J];人民黄河;2011年07期
4 苏经宇,周锡元,樊水荣;由基岩反应谱直接估计地面反应谱的实用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1992年05期
5 成小平,胡聿贤,吕红山;自动提取反应谱特征参数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4期
6 孙士军,陈国兴;地面转动分量的标准反应谱[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高涛;许哲;钱国桢;;能力谱方法要点和拟反应谱问题介绍[J];浙江建筑;2014年06期
8 张建霖;主次结构相互耦合下的楼层反应谱计算[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9 徐龙军;谢礼立;;统一抗震设计谱的双规准反应谱和标定周期(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2007年02期
10 江近仁,洪峰;功率谱与反应谱的转换和人造地震波[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长青;沈建文;;整体逼近的反应谱拟合技术[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2 吕红山;;反应谱的多参数标定[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3 彭凌云;周锡元;李小军;;地震加速度时程移动阻尼窗傅里叶变换与反应谱[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4 鄢家全;许晏萍;;关于确定场地相关反应谱的现状及评述[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李琳;罗奇峰;;汶川地震地震动的扭转分量反应谱[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6 胡汛训;张燎军;华慧玲;;以规范反应谱为目标的人造地震动合成[A];首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姜海鹏;杨庆山;;一种时频非平稳人造地震动的生成及反应谱拟合方法[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8 林从谋;董凤金;;含液化层场地中微差爆破地震反应谱特性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刘志明;杜成斌;;空间变化的非平稳人工地震波反应谱拟合[A];首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陈培善;李保昆;白彤霞;梁静;;反应谱对构造环境应力场的依赖性[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静;震动图预测的不确定性及其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淋;竖向地震动特征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2 葛磊;水电站大型挡水闸上部结构与基岩耦联的抗震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86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586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