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承包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多种新问题如参建主体及其质量责任混乱、主体关系不清、质量责任分担不均、质量行为不规范等问题给工程质量管理和监督带来新的挑战。探询这些新问题的本质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本文主要理论尝试和重点研究所在。同时,总承包体制下的工程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归根结底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总承包体制下的工程质量监督机制的研究为总承包体制下工程质量的监控方法与措施提出一些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本文结合国内外总承包的发展和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对工程总承包的实施情况、如何控制和监管总承包体制下的工程质量进行了研究。具体分析了总承包模式、工程质量控制与监管现状;对总承包体制下各方主体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详细阐明各自的质量责任;建模分析了总承包体制下主要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对总承包体制下的质量责任分担和质量控制系统稳定性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总承包体制下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并结合重庆市实践对本文所提出的总承包工程质量控制与监管机制进行应用分析。为此,本文设计了以下主要研究内容: ①通过对工程项目中参建各方的作用与关系分析,认为总承包体制下工程建设主体为业主、总承包商、专业分包商、劳务分包商、监理、项目管理公司和材料设备供应商,并对各主体的质量职能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详细界定了各主体的质量责任,从而可以作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参考依据。 ②基于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应是工程质量控制的着力点这一观点,对总承包体制下的业主、监理、总承包商、分包商的质量行为和相互制约机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业主、监理单位、总承包商和分包商的行为选择以及相互之间的行为互动分析模型,总结各主体行为选择的特点、规律和相互的制约机制。 ③为建立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工程质量责任分担机制,运用Shapley值模型研究设计-建造总承包模式、施工总承包模式和BT模式下的质量责任分担机制,提出了在建筑行业中业主、监理和承包商应组成一个质量责任联盟,按照各自对工程质量影响力的大小,,共同承担工程质量责任。 ④运用系统动力学中的冲量模型来分析各种总承包模式的质量控制系统稳定性,通过对设计-建造总承包模式、施工总承包模式和BT模式的质量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得到设计-建造总承包模式下的质量控制系统是稳定的,能够更好的实现工程质量控制,因此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值得广泛运用和大力推广。 ⑤为构建工程项目质量监督体系,针对从理论研究来看,仅从政府和参建主体的角度来研究,视角相对单一,对企业、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协同互动考虑不足,建立了政府、参建主体、社会、风险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总承包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体系,分析了该体系横向运行机制、纵向运行机制,并认为体系必须协同运行,才能保证该体系中各个主体在系统中相互促进、有条不紊、协同合作,发挥出更大的整体作用。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 ①通过对国内外工程质量监管现状的分析,获知发达国家总承包工程质量监管体系较为完善,控制与监管主体多元化,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充分,明确了我国总承包工程质量控制与监管的改进和完善的方向。 ②结合国外总承包模式中的组织关系和国外工程质量控制中各方的作用,对总承包体制下的工程建设主体及其质量职能与职责进行了界定,其中业主和总承包是工程质量控制最重要的主体。此外,通过对总承包体制下工程建设主体的质量责任分析,不但有利于提高建筑行业内对总承包模式认识和理解的准确度,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有利于消除当前建筑行业中各方主体法律地位不明确、质量责任不清晰的弊病,防止了因职责混乱而引起的质量责任推诿、扯皮现象。 ③建立了总承包体制下业主、监理单位、总承包商和分包商的行为选择模型,以及相互之间的行为互动分析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和分析,总结出了各自行为选择的特点和规律。 1)当业主选择反向行为时所受处罚金额越大时,其选择反向行为的积极性就越小。业主选择反向行为的概率,随其实施反向行为获得收益的增大而减小。政府监管机构检查成本越高,业主选择反向行为的积极性会越高。因此,政府对业主的监管应综合权衡监督成本与监管频率,相机采取措施控制业主的质量行为。 2)监管频率越高,监理单位选择反向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就越大,其选择反向行为的积极性越低。业主加重对采取反向行为的监理的惩罚时,或是加大对采取正向行为的监理的奖励时,监理单位选择反向行为的概率降低。监理与承包商之间,如果一方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选择规范的可能性就会增大。由此可见,监理的质量行为规范程度同时受业主和承包商的影响,要规范监理的质量行为必须得规范业主和承包商的质量行为。 3)总承包商采取反向行为获得的额外收益越多,或是监督方的监督力度越小,总承包商实施反向行为的概率越大。加大对行为规范的总承包商的激励,或是加大对行为不规范的总承包商的惩罚,总承包商实施反向行为的概率就越小。因此,对承包商的质量行为的控制需要结合监管与激励两个方面。 4)分包商的行为选择与总承包商相比有很强的相似性。另外,协调制度在总分包之间以及分包之间合作的形成和维护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抑制总分包中各方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动机。 ④运用Shapley值模型研究工程质量责任分担问题,并对设计-建造总承包模式、施工总承包模式和BT模式下的质量责任分担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发现,目前的工程质量责任分担机制违背了市场环境下的公平原则,促使了业主和监理单位逃避责任,减弱提高工程质量的积极性。在建筑行业中业主、监理和承包商应组成一个质量责任联盟,按照各自对工程质量影响力的大小,共同承担工程质量责任。这有利于督促业主和监理单位更加努力的规范自身质量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承包商长期处于劣势地位的格局。同时,在质量责任联盟下,各方主体为保证工程质量而付出的努力具有更高效率,并且政府质量监督机构也更加容易实现对工程质量责任的界定和追溯以及对责任分担的管理。 ⑤将系统动力学中的冲量模型运用到总承包模式的质量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中,并对设计-建造总承包模式、施工总承包模式和BT模式的质量控制系统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研究。结论表明: 1)我国工程质量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是工程质量控制系统不稳定。由于控制体系中的要素是双向作用,所采取的监管措施,只能在工程某一阶段起到一定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行业的工程质量问题。在理想状态下,质量控制系统应是单向控制,下级单元质量管理的好坏不影响到上一级的监督或管理强度,这有利于系统稳定,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2)目前的施工总承包模式和BT模式质量控制系统不可能达到稳定状态,而设计-建造总承包模式下的质量控制系统是稳定的,能够更好的实现工程质量控制,因此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值得广泛运用和大力推广。⑥通过深入分析现行工程质量控制与监管体系,构建了总承包体制下新型工程质量控制与监管体系,该体系将业主、监理、总承包商、行业协会等多个主体融入其中,构成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该体系的横向和纵向运行机制的协同运行,可以弥补现有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在总承包工程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中的不足,形成了各个主体相互促进、有条不紊、协同合作的运行机制。 本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表现在: 第一,设计了共同承担工程质量责任的质量分担机制。在建筑行业中业主、监理和承包商应组成一个质量责任联盟,按照各自对工程质量影响力的大小,共同承担工程质量责任。这有利于督促业主和监理单位更加努力的规范自身质量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承包商长期处于劣势地位的格局。同时,在质量责任联盟下,各方主体为保证工程质量而付出的努力具有更高效率,并且政府质量监督机构也更加容易实现对工程质量责任的界定和追溯以及对责任分担的管理。 第二,提出了单向质量监管模式,以各主体的相互作用因素作为桥梁建立了质量行为主体相互影响的冲量过程模型。经过对现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结构进行一定的改进,在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采取单向监管,下级单元质量管理的好坏不影响到上一级的监督或管理强度,不再存在因信息失真而导致错误监督策略,质量监督机构对所有的工程项目都采用相同的监督强度和相同的单位监督成本,经过冲量过程模型验证,在单向监管模式下工程质量监管系统是稳定的,能在长期范围内遏制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防止工程质量出现大幅度波动,能达到控制工程质量的目的。 第三,构建了总承包体制下工程质量监管体系运行机制。工程质量控制与监管体系设定以后,必然要有相应配套的运行机制,才能实现预期的工作目标。基于子系统之间有着横、纵向的关系,则子系统之间通过何种机制进行整合,就涉及制度模式的协同性问题。因为如果将上述把体系看成由一个个子系统及其成员组成,则在该体系中也存在着横、纵向地发挥系统性相互支持以及整合、协同作用的运行机制。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来看,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必须协同运行,才能保证该体系中各个主体在系统中相互促进、有条不紊、协同合作,发挥出更大的整体作用。 因此,本选题是继续深入推行工程总承包和确保总承包体制下建设工程质量的需要。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明晰总承包下各主体之间的质量责任和质量行为的相互影响关系,形成一个有效的工程质量控制机制;找到规范各层次主体的质量行为的办法,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实现质量管理控制目标上形成互动机制,这将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和总承包体制下工程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水平。
【图文】:
论文框架结构

合同关系、承包范围、风险划分、计价方式的不同型,如设计采购施工管理 EPCm(Engineering、Procent)、设计采购施工监理 EPCs(Engineering、Procudence)、设计采购承包和施工咨询 EPCa(Engineion advisory)等等。工总承包模式 GC工部分全部承包给一个承包商,业主只与而施工总了业主的管理工作量,并且施工总承包商经验丰富的管理更加的到位,效率也更高。同时因为这种模用,管理方法较为成熟,各参与方对有关程序都比和承包商的余地较大,可以采用各参与方均熟知的理、风险管理和减少投资。但是这种项目系统的项引起较多的索赔。目的合同结构如图 2-1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业辉;刘兵;;分析公路工程质量责任管理的重要性[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年09期
2 朱宏亮,曹新宇;建设工程质量责任的公平原则[J];建筑;2001年03期
3 李雁君;试论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体系与综合治理[J];同煤科技;2002年01期
4 宿辉;何佰洲;;论工程质量责任之归责原则[J];建筑经济;2008年12期
5 王越中;;分析工程质量责任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年12期
6 ;江西:细化保障房质量主体责任[J];城市规划通讯;2012年21期
7 ;建筑工程质量责任暂行规定[J];建筑技术;1987年07期
8 周磊坚;浅论建设工程质量责任[J];工程质量;1997年05期
9 胡绍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体系与综合治理[J];建筑;1999年06期
10 李中锡;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的缺陷[J];工程质量;200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谭庆琏;;创出一条工程质量责任保险的新路子[A];同济大学校庆论坛——“工程风险管理与保险论坛”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院士论坛”资料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剑初 实习生 赵群;我国将扩大推广工程质量责任保险[N];金融时报;2008年
2 南星;洛南将实行中小学校舍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N];商洛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康民;工程质量责任险助建筑业更上层楼[N];中国保险报;2010年
4 郑平;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重在落实[N];郑州日报;2010年
5 记者 柯昌万;陕西建校舍安全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康民;建筑质量责任险蹒跚上路[N];中国保险报;2008年
7 祝颖;工程质量责任保险拟在京沪穗试点[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8 崔俊阁 山东省工业设备安装总公司;工程质量责任保险之我见[N];中国建设报;2012年
9 记者 辉军 通讯员 王江涛 王振林;赤峰农村公路先建责任档案再开工[N];中国交通报;2006年
10 李媛;长安保险拟推出建筑地震险[N];建筑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陆位忠;总承包体制下的工程质量责任分担与监管机制设计[D];重庆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华爱;公益性工程质量责任体系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2 梁威;建筑工程质量责任的法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张世洋;建设工程质量责任终身追究机制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
4 黄荻;建设工程质量责任法律制度探讨[D];湖南大学;2008年
5 张焱;我国工程质量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
2587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587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