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IC的泥质白云岩疲劳损伤研究
【图文】:
这使得岩石疲劳的研究困难重重。对于岩石疲劳的加载,学者们主要利用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等波形(如图1-1 所示)。无论采用哪种波形都要以岩石的单轴强度为基准,但即使是采自同一块岩石上的试样,由于其成因的复杂性,力学特性离散性都较大。林燕清等[9,10]在研究中发现:岩石单轴强度预估的微小偏差会在疲劳寿命中被成百倍、成千倍的放大,因此在疲劳加载前,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预估岩石的单轴强度。常用的非直接测试岩石单轴强度的方法有:超声波速法、施密特回弹法、点荷载法、冲击强度法、抗崩解耐久性测试法等,国内外学者利用现场和室内实验数据,建了了上述指标与岩石单轴强度间的经验公式,但由于岩石的离散性,这些经验公式的准确性还有待验证。李文[11]发现页岩的强度与密度、纵波波速、点荷载强度的线性相关性都在0.89 以上,此外他还用多元线性回归法(MLR)估算了岩石的抗压强度。解明礼[12]认为影响岩石强度的因素众多,,并且这些因素间具有交互作用,于是他提出了基于 RES 交互作用矩阵的 BP 网络强度预测模型。李文[13]利用干密度和 P 波波速两个参数建立了 P 波模量和页岩、英安斑岩强度的线性关系,结果证明该方法操作简单且精度较高。田忠[14]利用煤田测井曲线构建复合参数,结果表明岩石的抗压强度与复合参数相关性高,利用相关曲线预测的强度与实际强度平均误差为10.59%。陈善乐[15]采用交叉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法(DILSSVM)来预估岩石在单轴及三轴受力状态下的强度,该方法相较于经典强度准则对于岩石种类多变的复杂
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承东研究了煤样在三轴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与强度加载应力-应变曲线受控于三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似,在强度方面,峰值强度、残余强度与围压成正比有成[26]以高强度白水泥模拟类岩石,在其上预制不同高频循环荷载下的裂纹扩展规律。胡盛斌[27]对岩石内析和热应力分析,研究了充填物对疲劳裂纹扩展的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善乐;刘剑;崔铁军;耿晓伟;;基于DILSSVM的岩石强度预测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4年06期
2 赵凯;乔春生;罗富荣;郝志宏;;不同频率循环荷载下石灰岩疲劳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S2期
3 苏承东;熊祖强;翟新献;顾明;;三轴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煤样变形及强度特征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4 马林建;刘新宇;许宏发;华瑞平;李长洪;张磊;王晨;;循环荷载作用下盐岩三轴变形和强度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5 符师桦;高越;潘华烨;程腾;崔传勇;张青川;;数字散斑相关法研究镍钴基高温合金中的PLC效应[J];实验力学;2012年05期
6 任松;白月明;姜德义;杨春和;陈结;;温度对盐岩疲劳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9期
7 周有成;陈有亮;邵伟;;含穿透裂纹岩石的高频疲劳特性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7期
8 史红健;计宏伟;何小元;;一种三维变形光学测量系统及微结构力学性能测试应用[J];光学学报;2011年03期
9 马少鹏;周辉;;岩石破坏过程中试件表面应变场演化特征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8期
10 潘华;邱洪兴;;基于损伤力学的混凝土疲劳损伤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解明礼;赵建军;瞿生军;谭盛宇;步凡;;考虑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岩石强度预测[A];2016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 葛修润;;周期荷载作用下岩石疲劳破坏及变形发展规律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凯;岩溶地区石灰岩疲劳特性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2 宋海鹏;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及其在材料损伤破坏实验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3年
3 肖建清;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疲劳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李树春;周期荷载作用下岩石变形与损伤规律及其非线性特征[D];重庆大学;2008年
5 孟宪宏;混凝土疲劳剩余强度试验及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宾婷婷;三轴循环荷载作用下辉长岩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88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588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