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再水化作用对预加载损伤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0 02:02
【摘要】:低水胶比混凝土中存在大量未水化的胶凝材料,这些未水化胶凝材料遇水后可继续水化。混凝土结构在服役过程中,内部未水化胶凝材料与外界渗入水分发生的水化反应称为再水化反应。再水化作用会对混凝土结构的长期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造成显著的影响,需要予以重视。本文为了研究再水化作用对损伤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对试件进行单轴压缩加载损伤处理,开展了损伤后试件的再水化试验,考虑加载度、再水化环境、粉煤灰、钢纤维等因素的影响,分析了再水化作用对损伤混凝土力学性能、吸水特性、水化程度等的影响。论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加载度对C60高性能混凝土(C60)、不掺钢纤维的活性粉末混凝土(RPC-0)和钢纤维体积掺量为2%的活性粉末混凝土(RPC-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混凝土对荷载历史的敏感程度不同,C60、RPC-0和RPC-2的抗压强度分别在加载度达到30%、90%和100%时出现劣化;预加载对不同混凝土的损伤程度不同,当加载度为70%时,C60、RPC-0和RPC-2的劈裂抗拉强度损伤度分别为28.47%、12.92%和6.22%;抗拉性能相比于抗压性能对荷载历史更加敏感,50%加载度C60的劈裂抗拉强度损伤度达到了抗压强度的6.5倍。(2)针对损伤混凝土开展了 30℃C水中浸泡模拟再水化试验,结果表明:再水化作用对初始损伤较轻的混凝土表现为先损伤再修复,对初始损伤较重的混凝土表现为先修复再损伤,对初始损伤严重的混凝土表现为持续修复。经过90d的再水化,加载度为100%和2×100%的RPC-2试件的抗压强度分别增长了 20.02%和33.95%,抗压强度均恢复到了无损试件水平。(3)进行了再水化作用对损伤混凝土吸水特性和化学结合水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60的毛细吸水总量和毛细吸水系数随着再水化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RPC的毛细吸水总量和毛细吸水系数则呈现下降趋势;损伤混凝土的化学结合水量随着再水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加载度越高,化学结合水量越大,加载度为0%、50%、70%和90%的RPC-0再水化90d的化学结合水量较再水化前分别增长了 9.09%、11.15%、13.08%和16.94%。(4)研究了再水化环境、粉煤灰及钢纤维对再水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再水化环境(密封、50%湿度、70%湿度、30℃水浴和干湿循环)中,30℃水浴环境下的再水化作用最为显著;掺加粉煤灰有助于提升修复效果,试件后期强度更高;钢纤维的掺入抑制了再水化对混凝土的破坏作用。
【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


图1-1技术路线逡逑Fig.1-1邋Technical邋route逡逑

压力试验机,温蒸


标准条件养护,试件成型后用湿布中静置24h,然后拆模、编号。逡逑混凝土养护箱中进行高温蒸汽养护温度设置为45°C,邋2h后再将温度温蒸汽养护68h后关闭电源,待其28d龄期。逡逑方法逡逑骤遵循GB/T邋50081-2002《普通混凝定用YA-2000压力试验机,如图2-1f'...丨邋u.'............t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鼐,吴瑾光,许仙会,徐光宪;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乙酰胺水化作用的福里埃红外光谱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4年02期

2 李泉,刘大春,翁诗甫,施鼐,吴瑾光;磷酸根与磷酸基水化作用之比较——红外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8年02期

3 王静;;水化作用对软岩巷道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J];煤矿安全;2010年07期

4 汪明武;刘玲玲;钟华强;顿宗怡;蒋涛;秦超;;网纹红土水化作用强度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10期

5 关仁普;;节约水泥的几项措施[J];机械工厂设计;1959年06期

6 川本;眺万;郑永学;;根据水化作用二次衬砌混凝土温度分布与热应力[J];国外采矿技术快报;1986年21期

7 陈小红;;水化作用对GCL剪切性能的影响[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闫立宏,吴基文,刘小红;水对煤的力学性质影响试验研究[J];建井技术;2002年03期

9 郭桂芬,贾伟众,郭春生;甲醇控制轻烃回收中的水化作用探讨[J];天然气工业;1997年05期

10 徐本美;论浸种的效应[J];种子;199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象;;超长结构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A];《工业建筑》2015年增刊Ⅰ[C];2015年

2 仲晓林;孙跃生;仲朝明;朱泽民;;高强耐磨混凝土外掺料的性能及水化作用机理[A];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和矿物掺合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令云;煤泥水中高岭石颗粒表面水化作用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会吉;盐水溶液中络合溶解、亚稳结构及成核机理的理论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路靖;再水化作用对预加载损伤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2 杨叶;水化作用条件下泥页岩井壁稳定性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高辉;高掺量磷石膏免烧砖制备新工艺及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4 唐文泉;泥页岩水化作用对井壁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徐显朕;电解质溶液活度系数模型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王剑;泥页岩的水化稳定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7 艾宇薇;和面工艺对面团品质影响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3年

8 彭陈亮;煤泥水中微细蒙脱石颗粒表面水化作用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9 黎珊;造纸系统积累物对纸浆纤维的水化作用和滤水性能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91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591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d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