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量方法设计的RC框架结构易损性分析
【图文】:
逦第一章绪论逡逑计,满足运行控制极限状态要求,初步确定结构的最低强度与刚度。然后进行二次设计,按照罕逡逑遇地震设防水准迸行非线性分析,定量地评估结构和构件的性能目标,图1.1给出了基于性能抗逡逑震设计方法的大致流程图。逡逑地面运动特性逡逑逦±逦邋逦Y逦逡逑弹性设计谱逦大地震地震动逡逑逦邋逦^逦逡逑线性模型邋逦>邋荷载组合逡逑逦逦逦小逡逑刚度特性逦一>逦非线性模型逡逑逦邋逦y逦逦逦^逦逡逑设防水准逦一>邋应力比逦曲率延性逦应力比逡逑逦y逦逦逦逦逡逑截面强度设计逦变形控制构件逦层间位移角逡逑i逦逦i逦逡逑强度控制构件逦整体能力需求比逡逑图1.1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流程图逡逑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提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目标与两阶段设逡逑计方法,但大量震灾调查情况表明:RC框架结构并没有达到设防目标,高烈度区大量RC框架逡逑结构发生倒塌,如图1.2所示,这值得抗震工作人员审视与反思。逡逑__幽逡逑(a)框架结构整体垮塌逦(b)框架结构底部破坏逦(c)框架结构局部垮塌逡逑图1.2强震下RC框架结构倒塌破坏逡逑RC框架结构的抗倒塌能力与其失效模式密切相关,国内外大量研宄表明:“强柱弱梁”型屈逡逑服机制是RC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较为理想的屈服机制[3]。这点在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有相应逡逑体现与要求,但在实际地震中“强柱弱梁”的屈服机制并没有实现,框架柱破坏明显比框架梁严重,逡逑-2-逡逑
逦第一章绪论逡逑计,满足运行控制极限状态要求,初步确定结构的最低强度与刚度。然后进行二次设计,,按照罕逡逑遇地震设防水准迸行非线性分析,定量地评估结构和构件的性能目标,图1.1给出了基于性能抗逡逑震设计方法的大致流程图。逡逑地面运动特性逡逑逦±逦邋逦Y逦逡逑弹性设计谱逦大地震地震动逡逑逦邋逦^逦逡逑线性模型邋逦>邋荷载组合逡逑逦逦逦小逡逑刚度特性逦一>逦非线性模型逡逑逦邋逦y逦逦逦^逦逡逑设防水准逦一>邋应力比逦曲率延性逦应力比逡逑逦y逦逦逦逦逡逑截面强度设计逦变形控制构件逦层间位移角逡逑i逦逦i逦逡逑强度控制构件逦整体能力需求比逡逑图1.1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流程图逡逑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提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目标与两阶段设逡逑计方法,但大量震灾调查情况表明:RC框架结构并没有达到设防目标,高烈度区大量RC框架逡逑结构发生倒塌,如图1.2所示,这值得抗震工作人员审视与反思。逡逑__幽逡逑(a)框架结构整体垮塌逦(b)框架结构底部破坏逦(c)框架结构局部垮塌逡逑图1.2强震下RC框架结构倒塌破坏逡逑RC框架结构的抗倒塌能力与其失效模式密切相关,国内外大量研宄表明:“强柱弱梁”型屈逡逑服机制是RC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较为理想的屈服机制[3]。这点在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有相应逡逑体现与要求,但在实际地震中“强柱弱梁”的屈服机制并没有实现,框架柱破坏明显比框架梁严重,逡逑-2-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375.4;TU31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向荣;宗智芳;冉红东;;基于能量平衡的延性交错桁架塑性设计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5年04期
2 张尚荣;谭平;杜永峰;周福霖;赵丽洁;;基于响应面法的层间隔震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4年15期
3 叶列平;缪志伟;程光煜;马千里;陆新征;;建筑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14年06期
4 缪志伟;叶列平;;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耗能需求计算与设计流程[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1期
5 缪志伟;马千里;叶列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12期
6 何利;叶献国;;基于复合强度指标的弹塑性输入能量谱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4期
7 于晓辉;吕大刚;;考虑结构不确定性的地震倒塌易损性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10期
8 白久林;欧进萍;;基于能量平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塑性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10期
9 马宁;欧进萍;吴斌;;基于能量平衡的梁柱刚接防屈曲支撑钢框架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06期
10 施炜;叶列平;陆新征;唐代远;;不同抗震设防RC框架结构抗倒塌能力的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左占宣;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杨威;RC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3 刘阳;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及损伤评估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4 屠冰冰;RC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5 于晓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概率地震易损性与风险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6 何利;框架结构基于能量的试验和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7 肖明葵;基于性能的抗震结构位移及能量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罗莹;基于能量平衡的消能减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2 孙振;基于能量平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3年
3 付亮华;基于能量平衡的抗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4 黄悠越;基于构件性能的RC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性能指标限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白久林;结构失效模式分析及优化初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董立冬;基于能量的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分析[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00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600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