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摩擦滑移基础隔震系统优化设计
【图文】:
燕山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表 3-1 测试结构的质量和刚度1 2 3 4 200 200 200 200 42 42 42 42 复力装置的滑移摩擦阻尼器组成,恢复力装置由一由于在结构优化过程中,隔震层参数是不断变化的隔震层质量 m 2. 0e 5b,,隔震层刚度 k 2. 3e 5b,数如隔震层阻尼可用上面三个量计算得出。n 层隔震。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352.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勇,唐家祥,江宜城;地震中房屋基础隔震对室内浮放设备的防护作用[J];振动与冲击;1998年04期
2 郭天德,段碧霞;建筑基础隔震的动力分析法[J];应用力学学报;1992年03期
3 傅育安;基础隔震工程概述[J];工业建筑;1987年12期
4 傅育安;;基础隔震工程的回顾与展望[J];工程抗震;1987年03期
5 ;建筑抗震方法——基础隔震[J];住宅科技;1989年10期
6 N. Forell M. Walters;傅育安;;房屋基础隔震在美国的实施[J];世界地震工程;1989年01期
7 鲁风勇;李爱群;张志强;黄镇;毛利军;张富有;;宿迁钟吾初级中学科技楼基础隔震加固设计[J];江苏建筑;2016年06期
8 吴应雄;林友勤;黄净;郑国琛;;不同支座布置下复合基础隔震结构隔震性能试验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7年06期
9 李万润;郑文智;杜永峰;李慧;;基础隔震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Ⅰ):系统设计[J];地震工程学报;2016年01期
10 杜永峰;郑文智;李万润;李慧;;基础隔震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Ⅱ):系统实现[J];地震工程学报;201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昆;李黎;朱宏平;符蓉;;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建筑结构最大位移反应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周中一;曹万林;王卿;董宏英;张建伟;;农村基础隔震砌体结构房屋振动台试验[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3 叶鑫;陶忠;陈伟;;昆明某小学教学楼基础隔震分析[A];《工业建筑》2016年增刊Ⅱ[C];2016年
4 王依群;刘全余;李辉;;基础隔震框架结构的二维模型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建强;丁永刚;李大望;;摩擦摆基础隔震上部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雷静雅;罗登贵;;多层建筑基础隔震的减震效果分析[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秦乃兵;赵亚敏;;结构竖向TMD与基础隔震联合减震体系研究[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杜永峰;王亚楠;李慧;;TMD-基础隔震混合控制体系随机响应分析[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沙千里;韩淼;许乐;贺宇龙;绳雯;;U型钢板-Ⅰ型铅棒复合限位器力学性能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10 李永刚;鲁显金;杨少辉;;结构被动控制方法综述[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刘洁秋 黄兴伟;强震无人死亡,“幸运”并非偶然[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燕斌;固结体系独塔斜拉桥基础隔震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7年
2 李延涛;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基础隔震与结构控制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杨宇;双向地震作用立式储罐基础隔震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4 文波;配电楼—电气设备系统的地震反应及减震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5 胡紫东;考虑支座相关性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可;基础隔震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张子翔;考虑竖向力效应的叠层橡胶支座力学模型及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8 王向楠;LNG储罐隔震设计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娇娇;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摩擦滑移基础隔震系统优化设计[D];燕山大学;2018年
2 汤旭;框架剪力墙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及易损性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3 秦攀;基础隔震RC框架结构的不同设计方法比较及其抗震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4 罗俊;轻钢增层混合结构基础隔震简化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年
5 王震;近断层地震作用下橡胶基础隔震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6 丁沛;基于基础隔震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力学性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年
7 张冉;不规则结构基础隔震性能研究与应用[D];安徽建筑大学;2017年
8 崔艺斌;桩土相互作用下的并联基础隔震性状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刘艳光;琼北高烈度区高层住宅楼基础隔震性能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6年
10 龚洪兵;基础隔震与悬挂隔震非线性时程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04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604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