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复位预制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图文】:
图 1-1 直接拼装节点Fig.1-1 The directly assembled joint榀后张预制梁柱节点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低周往分无粘结预应力的受力状态下的数值分析;采用计出了两榀平面框架,并针对该框架节点开展了下的分析,深入研究了该框架节点形式的抗震能节点[16-18]等开展了一系列预制混凝土梁柱节点的试括分析了装配式无粘结预应力混合节点框架在不混合节点形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普通钢筋的屈服剪力主要是通过预应力筋在梁柱交接面上产生究的结果更接近实际结构的受力状态,建立了不据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试验结果确定。试验设计指导。
见图1-2 所示。其中包括分析了装配式无粘结预应力混合节点框架在不同加速度峰值下的抗震性能。该混合节点形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普通钢筋的屈服来消耗地震产生的能量,,梁端的剪力主要是通过预应力筋在梁柱交接面上产生的摩擦力来消耗。为了使试验研究的结果更接近实际结构的受力状态,建立了不同层高的框架模型,模型参数根据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试验结果确定。试验结果为此节点形式的应用提供了设计指导。王冬雁[19]等对若干预应力混合装配混凝土框架节点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结果说明:混合连接框架节点具有和整体现浇混凝土节点相同的耗能能力,并且它的变形恢复能力与延性性能均好于整体现浇混凝土节点,所以综合来看,混合连接框架节点形式的抗震性能要好于整体现浇混凝土节点。梁培新[20]等针对三榀采用混合连接方式连接的不对称边节点形式开展了低周往复加载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说明:严重破坏主要发生在梁柱接触面,而破坏程度较轻的部分是梁柱构件和节点核心区;试件的滞回曲线为“S”形,但是曲线并不对称,正向加载时的曲线更为饱满;节点位移延性系数的范围为 3. 75-5.0,等效粘滞阻尼系数的范围为 8%-10%。蔡小宁[21-24]等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自复位预应力预制装配混凝土框架节点( PTED) ,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该节点形式以顶底角钢作为其耗能部件,进行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37;TU3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建强;裴亚晖;徐国强;张晓杰;杨珊珊;;附加阻尼器的预应力装配式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5年06期
2 鲁亮;徐颖超;吕西林;李鸿;刘兢兢;;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地震响应数值模拟[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5年05期
3 邹昀;林晖;马卫强;;具有自复位功能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J];工程力学;2015年S1期
4 蔡小宁;孟少平;孙巍巍;;自复位预制框架边节点组件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4年03期
5 张晨;孟少平;;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形式及施工方法研究[J];建筑科学;2014年03期
6 高文俊;吕西林;;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振动台试验的数值模拟[J];结构工程师;2014年01期
7 吕西林;崔晔;刘兢兢;;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1期
8 蔡小宁;孟少平;孙巍巍;;自复位预制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9 柳炳康;黄慎江;宋满荣;王洪林;陈丽华;;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11期
10 周颖;吕西林;;摇摆结构及自复位结构研究综述[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猛;新型铅阻尼器与预应力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2 王冬雁;无粘结预应力装配混凝土节点抗震及震损加固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义龙;装配式剪力墙齿槽式连接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13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613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