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大庆历史建筑场所精神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14:29
【摘要】:历史建筑是历史文明的结晶,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历史遗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记载着城市的发展过程,承载着城市某一时期的历史,了解地方历史建筑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大庆1959年发现油田开始,经过近60年的发展,以从石油会战时期发展到石油稳产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然而大庆部分历史建筑未能适应时期的转换,仍保留最初会战时期的功能,出现了功能不适宜,场所难认同,情感不共鸣等问题。大庆遗留着丰富的工业建筑和工业景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建筑与景观在建筑学方面有着一定的社会和审美价值。大庆石油会战所产生的时代精神在当今和未来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这便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在大庆区市中散落的废弃或在役石油工业设施,已成为空间情感表达的载体,对某些“记忆片段”的重现,能够使人们产生联想,有助于场所精神的塑造,激发人们对城市印记的思考。本文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其中暗含着“理论支撑”和“策略分析”。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庆历史建筑,研究的方法是理论结合实际,最终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场所精神理论分析大庆历史建筑,找到具备场所精神的成功案例中具备的要素,改造缺失场所精神的历史建筑,使其重拾场所精神。本文首先在绪论对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对大庆历史建筑的现状有一定了解,提出大庆历史建筑场所情感缺失的问题。通过场所精神的相关理论分析,认识到场所“方向感”和“认同感”对于场所精神形成的必要性,以场所精神理论分析大庆历史建筑的结构和特性,物质层次的场所和意识层次的知觉体验在大庆历史建筑中的具体分析,总结上文提出大庆历史建筑场所精神塑造策略。最后以实例的形式对大庆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发掘大庆历史建筑的场所精神,使其成为精神交流情感体验的场所,从而形成区域特色,拓展城市功能。
【图文】:

历史建筑保护,实践案例


第一章 绪论安大明宫遗址公园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公园,是对历史建筑在开发利用的典型代表,推动城市发展。北京大学建筑研究中心的张永和教授设计完成的北京远洋艺术中心以及“798”“751”工厂改造(图 1.1b),都是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成功实例。汇集国内知名建筑师单体建筑改造的东郊记忆广场,以及在东北地区,如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沈阳铸造博物馆(图 1.1c)等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实践都取得不错的成果。

历史建筑,展览馆,遗址,物品


从上表可以看出松基三井,萨 66 井,杏 66 井,,喇 72 井,葡萄花炼油场遗址基持原有用途,以遗址的方式供人了解、学习大庆精神,感受大庆人当年艰苦奋斗的;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旧址——二号院(现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大庆第一针织厂人回收队,大庆油田科技博物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已经改建成展览馆,里面摆放大庆人克服重重困难,拼命拿下大油田的历史物品,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知验生动的带入那个历史时期,更好的学习大庆人艰苦卓绝的精神(图 2.1)。中四队号丛式井采油平台,北 1-5-65 注水井,北二注水站,中十六联合站,贝 16 井,东,南三油库,西水源,中区电话站,林 4 井,松基六井,修井 107,星火一次变电所建十一中队,运输十三车队,中 6-17 井,北十五联合站,第六作业区采油 49 队,联合站保持原有用途,继续为大庆油田做出贡献。以上历史建筑仍具有其意义,带们生活或者情感上的需求。以上是对大庆历史建筑功能现状的分析,从是否满足情感需求的角度出发,表 2以看出,40%的历史建筑满足情感的需求;50%的历史建筑基本满足情感需求,仍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使其展现大庆精神;还有 10%的历史建筑不满足情感需求,一般废弃的建筑,场所感不复存在,场所精神无处可寻。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亚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庆精神的创新及其启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2 许光辉;;论声音对场所精神的营造探析[J];中外建筑;2012年09期

3 曹昌智;;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概念界定[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8期

4 赵文艳;黄丽蒂;张永益;李静薇;;大庆工业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年08期

5 鲁政;过伟敏;;差异与互补——建筑现象学与空间句法的对话[J];华中建筑;2012年07期

6 赵勇;唐渭荣;龙丽民;王兆芳;;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J];建筑学报;2012年06期

7 费琛;;对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1期

8 王洋;陈刚;;基于“场所精神”谈城市本质的感知及其意义[J];福建建设科技;2011年01期

9 余悦;;庐山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态考察——兼论庐山文化景观与自然风物的完美结合[J];鄱阳湖学刊;2009年02期

10 常青;;历史建筑修复的“真实性”批判[J];时代建筑;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产斯友;建筑表皮材料的地域性表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2 冯琳;知觉现象学透镜下“建筑—身体”的在场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3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世玉;知觉现象学视角下的室内空间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2 徐晓晨;西安老城区近现代历史建筑周边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3 姚成;襄阳近现代建筑遗产调查评价与保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4 霍方方;悬置与知觉体验[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褚玲敏;杭州中心城区居住类历史建筑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许益铭;大庆工业遗址的环境艺术改造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7 薛s

本文编号:2663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663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d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