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中小型游客服务中心的地景化设计手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8 12:44
【摘要】: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是景区开发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其建设的目的在于完善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全面高速的发展刺激了国民消费的增长,同时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过于迫切的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了粗放的、无节制的开发,反观几十年来我国景区的建设成果,基础设施确实趋于完善,但另一方面却对景区自然环境与文化传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基于商业化的目的,游客服务中心被批量化的生产出来,因此各个景区的独特性被千篇一律的建筑形象所掩盖,无法得到体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旨在为游客提供更好服务的景区建筑反而降低了游客的旅游质量,同时也无法满足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地景建筑源起、发展于国外,在国内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随着近内来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台湾与大陆的一些景区在建设过程中开始效仿地景建筑的设计手法,希望能够在环境、传统、人类活动三者之间建立起和谐共存的关系。这些尝试为本文的研究带来了启发并提供了一些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为了提供改善国内景区建设现状的思路,本文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筑地景化处理这一方法。所谓地景化处理,主要是去研究地景建筑的生成逻辑并运用到游客服务中心的设计之中,但又不局限于地景建筑的定义,而是放宽思路,同时去关注“地景”这一概念而非只研究建筑本身。因为本文研究的实质在于对景区地域性特质的保护与表达,所以一切致力于这一目的的建筑设计手法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地景化的处理方式。本文共有七个章节。第一章节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提出了现状下我国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所存在的问题。第二章针对地景建筑进行论述,主要包括地景科学的概念,地景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以及相关的理论体系,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研究了游客服务中心基本的功能需求以及其作为景区建筑所需要满足的一些特殊要求,以明确研究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并结合较为普遍的地景建筑设计手法分析了对游客服务中心进行地景化处理的适应性以及场地条件。第四章论述了中小型游客服务中心功能、流线的地景化设计。第五、第六章从环境共生和传统文化继承两个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案例,论述了一些对游客服务中心进行地景化处理的具体方法及其意义。第七章总结了景区建筑地景化的整体策略与设计出发点,并通过笔者自身参与的建筑设计实践加以说明如何将地景思维具体到设计过程中去。
【图文】:

增长速度,变化趋势,居民,旅游规模


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背景. 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的现状及问题0 世纪后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化与多元化游业——尤其以自然景观类资源为主的旅游业发展,已经在国民经济的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1994 年以来,我国居民旅年扩大,自 2004 年起,旅游规模增速一直保持在 10%以上,截至 2016 游人数为 44.40 亿人次,同比增加 11%。从人均支出来看,我国人均旅增长态势,从 1994 年的 195.3 元/人增加到 2016 年的 888.2 元/人,年率为 6.81%。从我国居民每年的人均出游次数来看,从 2013 年的 2.40 到 2016 年的 3.21 次/年,每年增速保持 10%[1]。然而伴随着旅游业的蓬一系列可能影响到其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也涌现出来。

景区建筑


图 1.2 ]\0山景区建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 1.3 张家界天子山游客服务类建筑设施图片来源:www.1766hn.com高速发展的趋势下,我国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开始偏重于功能性,许例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上来说或许是合理经济的方案,但却忽视了与自然景观谐共生,旅游地独特的地域特质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保留,,建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对旅游地自然景观资源进行人为破化的一种象上图所示游客服务类建筑设施,建筑风格一成不变,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2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向宁;陈硕;曹伟;;地景化视域下寒地建筑体型重构地表的方法研究[J];华中建筑;2015年12期

2 李明娟;孟培;;地景建筑理论基础刍议[J];中国包装工业;2014年22期

3 曹诗图;杨丽斌;刘雪珍;;基于地理文脉的旅游建筑景观策划与设计探讨[J];旅游研究;2014年04期

4 沈英滢;谢育宸;凌世德;;游牧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的发展与分类[J];中外建筑;2014年07期

5 王一睿;孙博楠;;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思考——浅析杭州西溪湿地公园龙舌嘴游客体验中心设计[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6 严婷婷;;浅析隈研吾“竹屋”的建筑风格[J];成功(教育);2012年18期

7 王科奇;;基于感知自然物象的建筑创作方法——拟态建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8 庄惟敏;陈琦;张葵;章宇贲;;华山游客中心[J];世界建筑;2011年12期

9 靳铭宇;;游牧空间及其意义[J];世界建筑;2011年07期

10 邓波;罗丽;杨宁;;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述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鲍小莉;自然景观旅游建筑设计与旅游、环境的共生[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马兰;基于图底关系的地景建筑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2 王晓艳;地景建筑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

3 张博;旅游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4 宋e

本文编号:2669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669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d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