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岩溶地区含溶洞建筑边坡变形稳定性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1 06:19
【摘要】:本文依托岩溶地区郴州市某建筑基坑边坡工程为背景,以边坡中特有的两种含溶洞坡段剖面为原型建立了试验分析模型。通过模型试验、数值模拟两者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含溶洞的建筑边坡变形稳定性状。主要得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结论和成果:(1)本文通过分析郴州恒大某建筑基坑边坡工程项目现场岩溶地貌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总结了郴州岩溶地区边坡失稳破坏模式,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建筑溶洞边坡模型模拟范围,基于相似理论结合现场典型坡段的岩体物理力学测试参数选取模型试验相似材料,并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制了符合相似原理的模型相似材料配比,测定了相似材料基本物理力学参数。(2)通过两组不同溶洞分布类型边坡模型试验,分析了溶洞边坡在直立开挖和坡顶加载过程中变形和破坏特征。研究表明,在坡顶加载和边坡直立开挖的过程中,以溶洞围岩变形、边坡岩体应力变化以及开挖坡面水平位移为作为变形破坏响应特征可较好的反映溶洞边坡的结构稳定状态和变形破坏性状,在边坡破坏前三者都有急剧增大的过程,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含溶洞建筑边坡的破坏形式为溶洞顶板塌陷失稳导致的边坡整体失稳破坏,是典型的剪切破坏形式。声发射活动特征量测结果表明边坡在开挖和超载破坏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声发射活动特征,边坡破坏首先发生在溶洞顶板和临近溶洞坡面位置,体现了声发射在溶洞建筑边坡失稳变形监测中的超前预报特性。(3)基于FLAC3D软件,利用正交设计方法进行了影响溶洞边坡稳定因素敏感性分析,研究了不同的溶洞大小和位置对基坑直立开挖边坡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同影响因素条件下溶洞的尺寸和分布对建筑边坡变形稳定性存在不利的影响,但是其分布超出一定范围时,对边坡变形稳定性影响不大;边坡开挖时,不同尺寸和不同位置分布的溶洞对建筑边坡的变形特征影响不同,其中溶洞位于边坡中部时,溶洞对其变形稳定性状影响较为突出。此外,利用该软件对模型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符合科学研究规律。
【图文】:

溶洞,边坡支护,中周,基坑工程


又称喀斯特,主要指地表水或地下水对碳酸岩(石灰岩、白石膏等)和卤化物(岩盐等)的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侵蚀、破生的地上和地下的各种形态的溶洞现象[1-3]。国的西南部省份的重庆、贵州、广西,华南中南部省份的湘南是溶洞垮塌事件频发之地。湖南省湘南地区碳酸盐岩分布较广而郴州就属于表层岩溶地貌较为发育的城市,在城市建设工程杂而脆弱的天然地质条件以及人类工程建设施工对边坡的扰失稳破坏,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然而,随口日益增多、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城市建筑都是依山开挖山体形成基坑建筑场地已成为拓展地上空间最常用的一行山体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形成的建筑边坡会因为开挖和(溶洞响,加上山体基坑边坡上部已有建筑物的情况下,临近建筑开良地质条件的影响下,边坡临近溶洞位置经常产生一些重大溶洞塌陷、原山体边坡局部失稳、落石、塌方等,见图 1-1。

建筑基坑,场地位置,边坡工程


文拟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的方法对含溶洞建筑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性现以郴州恒大华府一期基坑边坡工程为实际背景,取该基坑边坡工两个直立开挖建筑基坑边坡坡段剖面最典型的边坡形式为例,,进洞(串珠型)情况下岩质建筑基坑边坡开挖及加载变形破坏的模型章通过分析郴州恒大华府一期某建筑基坑边坡工程项目现场地区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郴州岩溶地区边坡失稳破坏模式。在此分析建筑溶洞边坡模型模拟范围,基于相似理论并结合现场典型坡段的选取模型试验相似材料,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研制符合相似原理的模比,为模型试验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工程概况介绍州恒大华府一期剧场基坑边坡工程位于郴州市北湖区南岭植物园东与骆仙二路延伸段的交汇处的南侧。场地位置及建筑物布置如下图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刚,林鲁生,刘祖德,王钊;边坡变形的灰色预测模型[J];岩土力学;2000年03期

2 黄志全,廖德华,姜彤,王思敬;边坡系统演化的开放度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2年02期

3 杨昌键,李邵军,赵蔚东,韩艳芬;水化学作用对边坡变形的影响初探[J];公路交通技术;2002年S1期

4 董云;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的底摩擦试验模拟[J];东北公路;2003年04期

5 关秦川,张志勇,冯浩;大型干坞边坡变形及其神经网络预测模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李玉銮;;边坡变形及其失稳影响因素分析[J];福建建筑;2006年03期

7 赵明华;刘小平;冯汉斌;彭文祥;;小湾电站高边坡的稳定性监测及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8 蒲春平;韩龙;;动态监测在公路边坡防治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公路;2006年08期

9 何平锋;;公路边坡综合防治和治理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1期

10 何习平;华锡生;何秀凤;冯小磊;;边坡变形预测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江西科学;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铁汉;;变形边坡变形发展趋势的研究[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形变体形变趋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1年

2 王恭先;张华;;高速公路高边坡变形及其防治对策[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3 杜永廉;刘汉东;;边坡失稳预报的新途径[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边坡变形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4 吴萍;张骏;赵雄伟;;黄土高边坡变形破坏研究——以凤凰山边坡为例[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黄志全;刘汉东;姜彤;;边坡系统演化的开放度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刘汉东;;边坡失稳定时预报研究的发展阶段[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7 赵明华;刘建华;陈炳初;刘代全;;边坡变形及失稳的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宋桂龙;裴大伟;孟强;乔领新;韩烈保;;边坡分类体系及其与稳定性关系探讨[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邓辉;巨能攀;涂国祥;;某高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整治对策探讨[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程东幸;刘厚健;刘志伟;鄢治华;;陕北某电厂Ⅲ区边坡变形机制分析[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汪斌;技术创新带来露天开采“新春”[N];中国冶金报;2012年

2 黄寰;为了中国西南部的“稳定”[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长卫;岩质边坡的地震动特性及基覆型边坡的滑坡成因机理、稳定性判识、危害范围评价体系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闫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高边坡开挖过程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孙义杰;库岸边坡多场光纤监测技术与稳定性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4 严琼;基于连续—离散耦合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5 王彤;抚顺西露天矿北帮边坡动力响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6 任志华;亚热带多雨地区红粘土边坡植物护坡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7 黄世秀;基于GIS边坡地质环境监测与稳定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江成鑫;山西某矿山高边坡马兰黄土非饱和特性及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9 杨巨文;动载影响下含弱层煤岩边坡致灾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10 孙光林;南芬露天矿滑坡机理及其加固控制预警一体化对策[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帆;矿山高边坡变形动态监测及稳定性预测[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刘青水;降雨对矿区膨胀性软岩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文;高边坡用全液压锚固钻机改型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张鑫;黄蒿洼边坡变形破坏机理与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晋勇强;库水位骤降对公路边坡的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刘畅;边坡反错变形成因探究及模拟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7 徐冠军;滇西南地区高边坡抗震性能振动台模拟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廖慧亮;国道318线四川境段典型公路边坡的处治与评价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陈伟明;基于位移信息的边坡动态监控系统[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贺茜;林草混交根系加固边坡的机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074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7074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6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