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晋北天镇县传统木结构民居营造技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9 04:05
【摘要】:地方的传统民居及其营造技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当代建筑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之下,传统民居快速的消失,工匠面临断代,营造技艺也濒临失传。因此,对传统民居及其营造技艺的研究显得极为迫切。本文采用实地调研、建筑测绘、工匠访谈、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晋北天镇县地区的传统民居进行了由表及里的三个层次的研究。一是对当地传统民居的研究,先概括地域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梳理传统民居的形成环境。然后分析院落的不同形态,并对建筑的平立剖面特征、结构体系与构造节点进行了较详尽的剖析。二是对当地传统木结构民居营造技艺的研究,以五间五架正房为例,详细记述了从筹备设计直到房屋落成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其中重点关注了木作营造技艺。三是对当地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传承的研究,概括了解放前至今本地传统技艺的演变过程,分析了现状面临的困境,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技艺承传的可行方法。论文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论证了天镇县传统民居鲜明的体现出晋北边关的地域性特征,是中国传统民居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同时,归纳了本地营造技术所表现出的浓厚乡土特征——科学性与灵活性并存。最后,得出本地传统营造技艺是一种活态文化的认知,对于它的保护传承应尊重其整体性,将其融入时代的发展之中,方能使之常葆生机。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366.2
【图文】:

天镇,自然地貌,来源


拔2100米,最低海拔976米。地貌特征为山区多、平原少,山地面积为750.邋65平逡逑方公里,占比51.邋2%、丘陵占比28.邋6%,平原占20.邋2%。丘陵为黄土地貌,植被稀逡逑疏,水土流失严重,平原大多集中连片,土地肥沃,部分受盐碱浸渍(图2-1)。逡逑m:-m邋^逡逑图2-1天镇县自然地貌(来源:自摄)逡逑县域属于大陆性北温带干旱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短冬长。冬季异常寒冷,逡逑年均气温为6.邋4°C,年均昼夜温差13.邋7°C。无霜期短,为90?128天。县境内日照逡逑充足,年均日照时数为2827小时。年均降水量41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本地逡逑区自然环境较为严酷,主要气象灾害有旱灾(春夏季)、风灾(春夏季)、水灾(夏逡逑季)、霜灾(春夏季)、雹灾(春夏秋季)。逡逑2.1.2历史沿革逡逑春秋时期为北狄部族居住,战国、秦、汉时期均称为延陵。三国至隋此地数易逡逑其主,直至唐贞观五年(631)归于安边郡云内县,后设为天成军。五代时归于辽,逡逑设天成县,属大同府。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改置为天成卫。清顺治三年(1646)逡逑天成卫、镇虏卫合并为天镇卫

院落,纱帽,耳房,进深


单层的木构瓦房为主,山地和丘陵地区的聚落也有一些靠崖土窑。逡逑2.2.1阔院逡逑阔院,顾名思义,院落阔大方正,比例趋向纵长方形(图2-2)。正房用来生逡逑活起居,开间多取五间、七间,架数多做五架,进深在6m左右,有的院落深度不逡逑足则做四架,进深取5米左右,屋顶为双破硬山起脊,也有的做卷棚顶。厢房可用逡逑来居住或储物,多为三开间,尺度、屋顶形式均不超过正房。倒座如果仅用于储物,逡逑则间数多、尺寸小;若住人,则尺度接近正房,屋顶形式和架数均不超过正房。逡逑逦邋........,.....逡逑§逦1东厢房I逡逑逦逦逦邋^邋c'-.v\逡逑'4:邋pfrTi逡逑ILDJJU逡逑I逦杰逡逑Om邋1m邋3m邋6m逡逑图2-2白羊口村东南部某民居院落平面(来源:自绘)逡逑有的院落正房两端的梢间进深小于当中间形成正房附带耳房的形式,整体平逡逑面类似旧时官员的帽子,当地俗称“纱帽翅”(图2-3)。通常正房为两开间或三开逡逑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彪;刘秋菊;刘静伟;董洁;;河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保护及传承研究——以井陉天长镇为例[J];河北企业;2015年12期

2 朱燕红;;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及保护[J];浙江建筑;2014年11期

3 华亦雄;;诗性智慧下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以安缦法云精品酒店为例[J];装饰;2014年11期

4 赵巧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5 黄续;;论中国木拱廊桥建筑的营造技艺及其保护策略[J];艺术百家;2013年S2期

6 刘托;;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整体保护[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年04期

7 戴路;王瑾瑾;;新世纪十年中国地域性建筑研究(2000-2009)[J];建筑学报;2012年S2期

8 李宏岩;;传统手工技艺研究的理论综述[J];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02期

9 郭璇;冯百权;;传统营造技艺保存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策略[J];新建筑;2012年01期

10 梅洪元;张向宁;朱莹;;回归当代中国地域建筑创作的本原[J];建筑学报;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传统技艺失传致仿古建筑有形无魂——李先逵在第四届营造技术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A];民族建筑(2014年第6期 总第148期)[C];2014年

2 刘托;;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途径和方式[A];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C];2012年

3 何国明;;浅谈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抢救与发掘[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朱宗周;晋东阳泉市传统聚落、民居和锢窑营造技艺调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苏毅南;山西传统村落与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朕;黄河中下游地区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4 李媛昕;太原店头古村石碹窑洞建筑营造技术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5 温婧;新平堡军事聚落与民居形态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6 白文博;山西合院式民居不同地域形态特征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郝秀春;北方地区合院式传统民居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8 王朝霞;地域技术与建筑形态[D];重庆大学;2004年

9 王崇恩;山西传统民居营造技术的初探[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202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7202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0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