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比对设备—结构—土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311.3
【图文】:
图 1-1 高层建筑楼顶上的通讯基站 图 1-2 云南临沧新闻中心楼顶上的信号塔对于设备来说,它们是放置于结构内并与结构连接在一起的,有着自己独特的质量、刚度、阻尼等特性。虽然在对主体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不计入设备对地震作用的承载能力,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设备是会因地震所引起的主体结构运动而受到地震激励影响的[3]。目前与主体结构抗震性能有关的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结构自身的抗震设防烈度内已经可以实现“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但是对仪器、设备等附属结构的抗震设防还处于笼统的规定下,并没有过多涉及,这显然不能满足对种类丰富、情况复杂、造价高昂的附属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众多地震灾害表明,地震中附属设备的倾倒、垮塌和掉落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同时还会阻碍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例如,1989 年 Oakland 地震后发生严重的火灾,这正是地震中供电设备系统瘫痪导致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救援措施所导致[4];1996 年,一场较为严重的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内蒙古包头市,其中仅少数工业建筑物发
图 1-1 高层建筑楼顶上的通讯基站 图 1-2 云南临沧新闻中心楼顶上的信号塔对于设备来说,它们是放置于结构内并与结构连接在一起的,有着自己独特的质量、刚度、阻尼等特性。虽然在对主体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不计入设备对地震作用的承载能力,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设备是会因地震所引起的主体结构运动而受到地震激励影响的[3]。目前与主体结构抗震性能有关的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结构自身的抗震设防烈度内已经可以实现“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但是对仪器、设备等附属结构的抗震设防还处于笼统的规定下,并没有过多涉及,这显然不能满足对种类丰富、情况复杂、造价高昂的附属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众多地震灾害表明,地震中附属设备的倾倒、垮塌和掉落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同时还会阻碍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例如,1989 年 Oakland 地震后发生严重的火灾,这正是地震中供电设备系统瘫痪导致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救援措施所导致[4];1996 年,一场较为严重的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内蒙古包头市,其中仅少数工业建筑物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建东;;桩 土 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非线性分析[J];山西建筑;2017年17期
2 张国栋;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动力特性研究[J];岩土力学;2004年S2期
3 裴多利;俞载道;;地基土-非线性单自由度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在随机地震作用下的加权等效线性化分析法[J];地震学刊;1988年01期
4 王敏,曹国敖;土-平台沉箱基础-流体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9年03期
5 帅志刚,孙鑫,傅柔励;激发态的相关基函数理论[J];物理学报;1989年10期
6 曹国敖,裴多利;地基土—多自由度非线性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非平稳随机动力响应分析[J];上海力学;1989年02期
7 张国栋;;基于反应谱的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体系演变随机激励响应[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8 曹国敖,沈怡蕾;重力式单腿平台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平、扭动力响应分析[J];海洋工程;1990年03期
9 陈啸;王宏伟;刘斌;朱文杰;;相互作用体系动态参数识别与故障诊断[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10 吴体;高永昭;;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自振频率计算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古泉;曾志弘;邱志坚;郑翥鹏;;土-结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响应的敏感性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赵均;魏钢;王松涛;叶于政;;弯剪型结构与地基土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特性计算和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3年
3 潘凯星;陈清军;;土-地下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分析中阻尼模型探讨[A];第2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8年
4 朱庆群;陈清军;;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随机地震反应分析[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5 楼梦麟;韩飞;;分层土—桩—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分析[A];第2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6年
6 李岳;姜忻良;;土与结构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模型土设计方法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7 孙敦本;;桩—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承台水平地震响应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8 黄君宁;徐礼华;;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框-剪结构动力特性影响分析[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宋二祥;汪浩;杨军;;部分排水条件下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10 胡启平;周书敬;王育德;;土—井筒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阻抗矩阵[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国栋;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体系随机地震反应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2 周爱红;桩—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及动力可靠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 王美丽;地基土—偏心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平扭耦联振动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祝百茹;土—桩基—框架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5 黄博;动力荷载下地基与下穿隧道体系的相互作用性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6 南凡;纳米金属表面等离激元与激子相互作用体系中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及其应用[D];武汉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小丹;频率比对设备—结构—土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8年
2 陈守龙;桥梁结构—地基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动力响应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3 陈建城;强震作用下桩—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平面非线性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雷超;桩—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徐梅玲;竖向人—结构相互作用体系试验及理论模型研究[D];广州大学;2015年
6 余义华;基于合理地震动输入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7 李威;桩—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8 赵跃平;支盘桩—地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数值模拟及计算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王亚楠;近场地震动作用下土—基础隔震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响应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10 贺志文;土—多层框架相互作用体系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34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734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