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刚性摇摆体非线性地震响应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1 13:19
【摘要】:基于承载力的设计理念地震响应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但是随着近20年来世界上强震频发,研究人员发现传统理念存在局限性。在大地震作用下,结构不可能不出现塑性铰、基础提离等非线性行为,因此有学者提出了“摇摆隔震”的理论。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是摇摆隔震理念不再过度强化结构构件来避免结构在大地震作用下产生非线性行为,允许结构发生摇摆、基础提离、塑性铰以及地基土的塑性变形等非线性行为,并充分利用这些非线性行为来消耗地震的能量,减小地震荷载对上部结构的影响。这一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重视和研究,基础提离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成为抗震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设计固定刚性柱、无滑移刚性摇摆柱、有滑移刚性摇摆柱、软土地基刚性摇摆柱和砂土地基刚性摇摆柱5种试验,施加不同类型和幅值的地震荷载。分析试验结果,初步探究了摇摆结构地震响应的基本规律。其次,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了地震荷载类型和幅值、基础提离、滑移和地基土特性对试件水平向和竖向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具体对比为:固定刚性柱与无滑移刚性摇摆柱试验、无滑移刚性摇摆柱与有滑移刚性摇摆柱试验、有滑移刚性摇摆柱和柔性地基上刚性摇摆柱试验,软土地基与砂土地基试验等。本文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基础提离、滑移和地基土特性对摇摆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中小地震作用下,基础提离、滑移会减小摇摆结构体系上部结构动力响应。(2)在遇到较大地震作用,发生基础提离和滑移时,结构动力响应会明显增大,但发生滑移时结构顶部竖向动力响应会减小。(3)柔性地基可以减小结构动力响应,其中砂土地基对水平向动力响应影响较大,而软土地基对竖向动力响应影响较大。最后,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接触单元法对试验进行模拟,建立考虑基础提离和滑移影响的计算方法。对比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验证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探讨摇摆结构地震响应规律。根据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表明:接触面单元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接触面的非线性特性,但无法考虑接触时的冲击效应,可以初步应用于摇摆体的地震响应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352.1
【图文】:

座式,立架,高尔夫球,古希腊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很容易倒塌,但却能在希腊强震地区保存下来。研究表明:强震时柱底发生的基础滑移和提离是他们能够保存下来的关键因素。图1-1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柱子1960 年智利地震震后调查发现,很多高尔夫球座式立架水塔安全无恙,而另一些比较稳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反而发生较为严重的破坏。国外著名学者Housner[2]对这一现象研究指出某些看似不稳定的结构发生基础提离反而可以很好地减轻地震破坏,并提出了刚体摇摆理论和刚性摇摆模型,Housner 也被公认为第一个明确提出基础提离与结构地震响应有关的科学家。这也标志着对地震作用下基础提离研究分析的开始,随后大量学者对地震作用下的基础提离和

示意图,隔震,示意图,地基土


[6]逐渐研究出来并投入使用。图1-2 摇摆隔震示意图尽管考虑结构非线性行为的地震响应研究已经很成熟,但相关研究仍在不断完善中。在理论和计算方法方面,无论是早期的刚性摇摆模型[2]、简化的 SR模型[7]还是现在的摇摆隔震模型都面临一个未解决的关键问题,即缺乏精确考虑结构摇摆过程中与地基土分离、再接触过程的非线性地震响应计算方法。在结构与地基土分离、再接触的过程中结构与地基土的接触面面积改变,产生随时间而不断发生“应力重分布”现象。在基础提离后,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阻尼、刚度发生改变,结构的刚度、阻尼、周期等属性随着基础提离改变而不断改变,是一个随?

示意图,提离,测点,接触面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图2-1 不可提离模型测点示意图(2)仅发生提离工况:在仅考虑结构基础发生提离时,认为结构基础与地基之间的摩擦力无穷大。具体试验时,需要考虑的重点在于上部结构与底部地基之间的接触面处理,实际试验中没有办法做到摩擦力无穷大,试验时采取的接触面处理方式是尽可能增大接触面的摩擦力以防止上部结构发生滑移,一般认为接触面摩擦系数大于 0.5 时便可认为不会发生滑移。在混凝土柱体底部和接触面底板上均贴上粗砂纸,增大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消除滑移的影响。该试验中选用的砂纸为中型,采用弹簧拉力计法测量砂纸之间的摩擦系数,初步测得该试验所用中型砂纸之间静止摩擦系数为 0.66,动摩擦系数为 0.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悉德;张文;;部分浸入水中悬臂椭圆柱体的地震响应[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2 刘孟云;;基础刚度对框架墩地震响应的影响[J];高速铁路技术;2016年05期

3 薛景宏,朱福祥,张永益;土特性改变对埋地管线轴向地震响应的影响[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刘兴顺;李可欣;魏中臣;彭剑涛;宁晓骏;;基于阻尼器的梁桥在地震响应下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7年01期

5 胡贺;;随机结构与确定结构的随机地震响应的比较[J];科技与企业;2011年16期

6 林家浩;剪切梁随机地震响应的李兹法[J];应用力学学报;1994年03期

7 杨云;;非线性对提篮拱桥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12期

8 赵德金;;弹性地震响应中振型分解法的修正[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9 陆绍俊;深部逆断层对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10 张永伟;康兴无;;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某通信发射塔模态及地震响应谱分析[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俊;吴继敏;丁向东;;地铁隧道非线性地震响应动力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顾俊;吴继敏;丁向东;;地铁隧道非线性地震响应动力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顾俊;邹定南;唐春刚;陆年晨;;地铁隧道地震响应动力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薛素铎;潘云;;地震输入空间变化效应对大跨度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闫毅志;张燎军;杨华舒;苏志敏;武亮;;水库淤沙对拱坝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6 罗列;陈水生;;隔震桥墩梁柔度对地震响应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安瑞晶;宋一凡;;墩高及跨径对连续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A];中国公路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彭勇波;李杰;;非线性结构系统地震响应随机最优控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9 陈彦江;刘良;;行波激励下自锚式悬索桥地震响应规律的试验研究[A];《工业建筑》2016年增刊Ⅱ[C];2016年

10 林涛;魏泳涛;于建华;;顶置水箱对高层建筑地震响应的影响[A];四川省振动工程学会2002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孟刚;磁流变阻尼器在大跨度桥梁上的减震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樊珂;大跨度结构多维多点地震响应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3 蒋东旗;远场地震作用下桩基的横向地震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李天飞;自锚式悬索桥动力及静风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赵亚哥白;基于金属橡胶阻尼器耗能减震框架剪力墙体系的抗震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邢帆;钢管拱桥近断层地震响应及动力稳定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吴玉华;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性能及动力稳定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国巍;基于耦合效应的主—附结构体系地震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黄景琦;岩体隧道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10 童少伟;高层建筑结构智能振动控制与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鑫;刚性摇摆体非线性地震响应规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2 贺红栋;基于FLAC3D的土质边坡地震响应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防灾科技学院;2018年

3 栾守领;复杂场地对大跨径结合梁斜拉桥地震响应影响分析[D];长安大学;2018年

4 姜月利;基于框架—料仓相互作用的框架地震响应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5 李晨曦;深水组合桥墩地震响应及抗震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6 张磊;高速铁路摩擦摆支座隔震桥梁地震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7 狄秉臻;山区多跨不规则梁桥地震响应分析及支座刚度优化[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8 赵宇晨;天子庙隧道地震响应数值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9 彭健刚;输水隧道的地震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8年

10 李晓蒙;汶川地震寿江大桥震害机理及地震响应参数分析[D];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2017年



本文编号:2777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777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0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