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羌族碉楼建筑的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7 04:09
【摘要】:羌族碉楼是羌族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羌族碉楼营造技艺”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羌族人民以其勤劳善良的民族基因与古拙简朴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四川省岷江上游地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且以一种与世无争的乐生观栖居在那片自然条件艰苦、气候恶劣的高原。从美学视角出发研究羌族碉楼,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学术尝试。本文除绪论之外分为五章,分别从羌族碉楼建筑概述、羌族碉楼建筑的原则、羌族碉楼的审美特征、羌族碉楼的审美内涵、羌族碉楼文化发展的审美反思这五方面对羌族碉楼进行“全景式”美学研究。第一章梳理了羌族碉楼的起源、发展、类型及碉楼的形成与羌区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第二章首先强调羌族碉楼选址的防御性,然后介绍羌族碉楼建造的过程,再以典型案例分析羌族碉楼的四种空间布局,得出修建羌族碉楼所蕴含的技艺美与修建原则;第三章分析羌族碉楼的实用、坚固、美观这三大审美特征;第四章通过详细分析羌族碉楼的选材、构造原理和古法营造技艺,得出羌族碉楼具有古拙之美,以白石崇拜和火塘文化为例总结得出羌族碉楼还具有崇高之美与和谐之美,这三大审美内涵进一步彰显了羌族碉楼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蕴;第五章围绕羌族碉楼文化的发展和审美价值作反思与展望,并分析了羌族碉楼古法营造技艺传承的困境与古拙之美的关系、羌族人民拥有“文化自觉”与崇高之美得以继续发扬的关系、再以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为典型成功案例,展示其最大化地沿袭了羌族碉楼审美内涵中的和谐之美,说明只要能在不脱离羌族文化根基的原则下,科学、和谐地发展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对羌族灿烂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抢救、保护和传承。羌族碉楼作为羌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艺术,以美学视角对其进行审美观照,发掘羌族碉楼中“美”的属性,将有利于保护、传承羌族优秀文化,增强其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86;TU-80
【图文】:

碉楼,基座,重点文物,政府保护


完全损毁的古碉楼基座

黑虎


古碉的原高已不可考

黑虎


损毁严重的黑虎寨14号四角战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志飞;刘立云;;从灾后重建看羌文化的开发利用与传承——以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灾后建设开发为例[J];音乐探索;2015年04期

2 肖国荣;;生态审美视域下彝族灾难文学资源的创意开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3 娥满;;少数民族美学何以可能?[J];美与时代(下);2014年04期

4 焦虎三;;羌族的碉楼文化[J];上海房地;2013年05期

5 罗晓飞;;自然、神性与美——羌族民居建筑艺术内涵与审美[J];艺海;2012年04期

6 赵晓培;;论羌族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J];宗教学研究;2012年01期

7 娥满;李立;;迷信抑或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判定[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鲁炜中;王静;;北川羌族传统建筑美学价值在灾后重建进程中的重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9 潘天波;胡玉康;;建筑美学:美学的建筑学内涵与后果[J];艺术科技;2011年01期

10 石硕;;“邛笼”解读[J];民族研究;2010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古碉楼:震不垮的奥妙[N];四川日报;2008年

2 ;致敬羌碉建筑智慧[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3 宋石男;;“这些古老的碉楼属于全世界!”[N];四川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晶;刚性之美:蒙古族审美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马亚玲;四川茂汶地区藏羌民族乡村聚落景观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晓婧;丹巴碉楼及其防御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3 李星桥;藏彝走廊地区嘉绒藏寨高碉建筑文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4 鲁炜中;北川羌族传统建筑美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葛亮;北川羌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6 赵洋;羌族祭祀仪式的美学意蕴[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7 黄晓帆;四川西部碉楼建筑的初步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8 尹浩英;四川西南地区碉房建筑文化微探[D];四川大学;2006年

9 毛良河;嘉绒藏寨建筑文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83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783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d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