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被动式太阳能供暖适宜性区划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832;TU18
【图文】:
图 3-1 各代表城市全国地理位置分布图建筑模型的建立1)对比房模型的建立先建立对比房模型。作为被动式太阳房模型的参照,对比房应尽量贴近住宅,因此需要对现有农村住宅进行大量实地考察。本文在参考了多篇地农村住宅布局、形态、围护结构的调查文献后[30-72],对我国现有农村结构特点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全国各地区农村现有住宅的围护结构和建筑布局的调研情况看,各地宅形态融合了本地自然气候特点,差异较大,由于农村住宅多为本户人施工队修建,即使同一地区,由于经济条件不同,不同人家住宅也可能异。为了简化模型,本课题建立全国统一被动式太阳房对比房模型,而不同气候区与农村住宅的差异性,不同建筑气候区域对比房围在护结构地区现有农村住宅进行调整。对比房建筑长 12.9m,进深 7m,净高 3m,
结构简单直接的特点,但由于增大开窗面积会导致室内温差波动较大,夜间热量散失较大的问题,因此需要保证围护结构的蓄热性能。我国农村住宅多为独栋且多为低层,而农村经济水平普遍较低,因此采用直接受益式和附加阳光房式结合的被动式太阳房更具有空间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次被动式太阳房具体模型见图 3-3。被动式太阳房模型在对比房的基础上,增大东西两侧卧室南向外窗面积,使之成为直接受益式太阳房,同时在南向客厅则增加附加阳光房,使之成为附加阳光间式太阳房,称为被动式太阳房模型 I。但考虑到附加阳光间容易导致夏季过热,图 3-2 的被动式太阳房模型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建筑气候区,因此,创建被动式太阳房模型 II,它在被动式太阳房模型 I 的基础上,客厅不采用附加阳光间,而是增大南向开窗面积,使客厅成为直接受益式被动太阳房,其余设置和被动式太阳房模型 I 一样,从建筑平面图上看,被动式太阳房模型 II 的布局与对比房模型一样。对于被动式太阳房模型的围护结构,由于被动式太阳房对围护结构传热、蓄热性能要求较高,本文参考《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 50824-2013)中各建筑气候区外围护结构做法,对被动式太阳房外围护结构进行调整。
结构简单直接的特点,但由于增大开窗面积会导致室内温差波动较大,夜间热量散失较大的问题,因此需要保证围护结构的蓄热性能。我国农村住宅多为独栋且多为低层,而农村经济水平普遍较低,因此采用直接受益式和附加阳光房式结合的被动式太阳房更具有空间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次被动式太阳房具体模型见图 3-3。被动式太阳房模型在对比房的基础上,增大东西两侧卧室南向外窗面积,使之成为直接受益式太阳房,同时在南向客厅则增加附加阳光房,使之成为附加阳光间式太阳房,称为被动式太阳房模型 I。但考虑到附加阳光间容易导致夏季过热,图 3-2 的被动式太阳房模型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建筑气候区,因此,创建被动式太阳房模型 II,它在被动式太阳房模型 I 的基础上,客厅不采用附加阳光间,而是增大南向开窗面积,使客厅成为直接受益式被动太阳房,其余设置和被动式太阳房模型 I 一样,从建筑平面图上看,被动式太阳房模型 II 的布局与对比房模型一样。对于被动式太阳房模型的围护结构,由于被动式太阳房对围护结构传热、蓄热性能要求较高,本文参考《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 50824-2013)中各建筑气候区外围护结构做法,对被动式太阳房外围护结构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马超;刘艳峰;王登甲;王莹莹;;西北农村住宅建筑热工性能及节能策略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2 刘广强;王晗;徐凌;毛虎军;吕子强;谭洪艳;;内蒙古农村住宅围护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建筑节能;2013年04期
3 孙瑞君;吕建;任绳凤;王丽文;;东北农村住宅能耗调研及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1年04期
4 余娟;朱颖心;欧阳沁;曹彬;;气候特征对人体适应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0年02期
5 张阳,武六元;零辅助热源被动式太阳房地域分布区划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6 刘加平,杨柳;零辅助能耗窑居太阳房热工设计[J];太阳能学报;1999年03期
7 刘加平;杜高潮;无辅助热源被动式太阳房热工设计[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延俊;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2 凌薇;基于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的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构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周春艳;东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技术适宜性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杨铭;北方供暖“零煤耗”农宅实现模式与关键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5 王磊;西藏地区被动太阳能建筑采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杨柳;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占贺;辽宁中部地区新农村住宅的适宜性建造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2 周核名;寒区农宅供热能耗统计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郭宏远;长春地区宜居型农宅设计模式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4年
4 温静;秦岭河谷型乡镇住宅节能适宜性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5 杨亚男;基于辽南农村地区生活模式的环境友好型住宅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张素娟;东北三省农宅供暖能耗统计与实测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刘建军;文化导向下的青海回族新民居建筑营造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8 刘少亮;河北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供热系统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年
9 田飞;青岛地区新农村住宅居住环境的节能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10 于佳;西藏林芝地区民居冬季热环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846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784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