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中国传统建筑檐廊空间在当代建筑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2 05:15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方式主要是以院落为主,在这样的建筑文化背景下,檐廊空间以其独有的中介空间特性,在传统建筑群中起到组织连接交通,过渡室内外空间的作用,数千年来一直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科技手段以及新型的建筑材料的大量涌现,使当代建筑创作更加的多元化,建筑需要满足更多复杂的功能和空间需要。木构架体系已经很难满足当代建筑的空间需求,传统的大屋顶也慢慢在人们的视线中退却,演化成适合现当代建筑的屋盖形式,依存于大屋檐之下的传统意义上的檐廊空间也抽象为更多的表现形式,以一种积极的交往空间在当代建筑实践中被大量应用。在本文中首先对檐廊空间追根溯源,从最开始的雏形经过历朝历代发展演变,一步步走向成熟,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空间类型的整个过程作以研究,并对传统建筑的檐廊空间进行的了分类整理。其次,以当代建筑空间的视角从构成、表现形式、功能作用、空间属性以及意义五个方面对传统檐廊空间进行了深入剖析认识。最后,依据传统檐廊空间在当代建筑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对传统檐廊空间的表象符号和空间形式不同抽象度,将具体的应用情况分为三种类型:科学化再现、多元化探索、意象化继承。针对每种不同应用类型选取相应的典例,从抽象构成的层面以“切片”与“路径”两个要素来控制设计檐廊的空间形态,然后从空间内涵、表现形式、结构材质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对不同抽象程度檐廊空间的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根据设计风格的定位去把握传统建筑空间抽象的不同程度,再依据相应的抽象度选择适宜的空间形态和材质结构的方法,同时要遵循整体性设计原则、形式美设计原则、人性化设计原则、以及可持续性设计原则。笔者通过对檐空间应用研究为载体梳理出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传统建筑空间的应用研究,同时也希望能给在做相关方面设计研究的设计师以思路上的参考和帮助。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024
【图文】:

檐廊,派系,空间原型,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长期以来形成了各地相异的风情和建筑风格,建筑派别主要可以分为: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六大派系。各大派系建筑中的檐廊在外观形式,材质结构,建筑色彩,装饰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地域性的差异,这个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檐廊实体构成的部各派建筑檐廊空间追其根本,我们会发现它们衍生于同一“本源”,所以在层面上来讲各个派系的檐廊又是统一的。(图 1.1)

来源,图片,日本,屋檐


日本传统建筑之所以会有深远的出檐是因为日本四面环海,森力繁茂,常年多雨,且余量充沛,所以在日本传统建筑中遮雨防潮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而出挑深远的屋檐既可以使墙面免于被雨水淋湿,又能解决室外交通雨淋的问题。在夏季,强烈的阳光在深远的屋檐的遮挡过滤之下变得比较柔和,能够起到很好的遮阳的效果,同时相对开敞的空间又有很好通风条件,所以檐下空间成为夏日纳凉的最佳选择。因为日本这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他们长期生活在相对幽暗的森林环境中,所以导致他们自古就崇尚“幽玄之美”、“阴翳之美”。正如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曾在《阴翳礼赞》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虽然我们并非一概排斥闪闪发光的东西,但我们喜爱深沉暗淡的东西,而不是浅薄鲜明的东西。”[4]因为日本传统建筑中屋檐出挑深远,整个建筑立面完全被覆盖在屋檐的阴影中,所以即使在正午时分,屋檐下也是比较黯淡的,甚至分不清楚柱壁门窗,显现出一片阴黯混沌的感觉,室内外空间在这里相互交融。正好将“幽玄”和“阴黯”的氛围恰当的展现出来,也正是这种光明与阴黯的交织才赋予了建筑空间如此的精神内涵。

日本传统,来源,图片,空间


日本传统建筑之所以会有深远的出檐是因为日本四面环海,森力繁茂,常年多雨,且余量充沛,所以在日本传统建筑中遮雨防潮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而出挑深远的屋檐既可以使墙面免于被雨水淋湿,又能解决室外交通雨淋的问题。在夏季,强烈的阳光在深远的屋檐的遮挡过滤之下变得比较柔和,能够起到很好的遮阳的效果,同时相对开敞的空间又有很好通风条件,所以檐下空间成为夏日纳凉的最佳选择。因为日本这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他们长期生活在相对幽暗的森林环境中,所以导致他们自古就崇尚“幽玄之美”、“阴翳之美”。正如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曾在《阴翳礼赞》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虽然我们并非一概排斥闪闪发光的东西,但我们喜爱深沉暗淡的东西,而不是浅薄鲜明的东西。”[4]因为日本传统建筑中屋檐出挑深远,整个建筑立面完全被覆盖在屋檐的阴影中,所以即使在正午时分,屋檐下也是比较黯淡的,甚至分不清楚柱壁门窗,显现出一片阴黯混沌的感觉,室内外空间在这里相互交融。正好将“幽玄”和“阴黯”的氛围恰当的展现出来,也正是这种光明与阴黯的交织才赋予了建筑空间如此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东航;;浅析中国建筑的民族性[J];品牌;2014年07期

2 章明;张姿;李雪峰;孙嘉龙;张之光;苏婷;;范曾艺术馆[J];建筑学报;2014年12期

3 戴维·斯图尔德;徐好好;彭颖睿;;筱原一男的三种原空间和他的第一、第二样式[J];南方建筑;2013年05期

4 刘玉安;孙琪;孙虔;;颜文姜祠地域文化意蕴研究[J];管子学刊;2013年01期

5 于帅;迟俭辉;;俄罗斯建筑艺术对我国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2年22期

6 过伟敏;王筱倩;;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平面的“形”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年03期

7 钟恺琳;;王澍 难得业余[J];房地产导刊;2012年04期

8 周桂琳;王小斌;;曲阜孔子研究院中传统装饰元素应用的当代思考[J];华中建筑;2012年02期

9 方振宁;王澍;陆文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J];建筑知识;2011年10期

10 王文;;感悟顾恺之的创作思想“迁想妙得”[J];东方艺术;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晓;表现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现代建筑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培杰;陕西历史博物馆公共空间的设计、使用与演变[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2 赵倩倩;中国传统建筑檐廊空间及其应用的分析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3 樊阳;建筑叙事语境下“廊空间”的多义表达[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4 易阳;日本现当代建筑的暧昧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陈奎伊;成都平原传统村落民居檐廊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赵甜;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和苏博新馆中的传统继承问题探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7 于超然;西安“新唐风”建筑材料运用的逻辑性和表现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8 杨潇然;西安“新唐风”建筑形式特征的逻辑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9 刘梦昕;“灰空间”在文化建筑综合体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10 刘钊;西安“新唐风”建筑色彩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900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7900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5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