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滚轴支座基础智能隔震结构的非光滑控制方法与试验研究
【学位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352.12
【部分图文】:
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动控制的研究制是主要包括两个重要部分,即控制装置和控制算法。运用某种中,根据设置在结构上的传感器采集的状态信号,反馈于已经载算法,在某种控制算法模块中得出控制力,然后通过伺服系统将给受控结构,以削弱结构的振动响应,克服被动控制系统的局统中常用的控制装置有主动质量阻尼(ActiveMassDamper,AMD动锚索系统等[18,19]。为日本东京 KyobashiSeiwa 大楼,其顶层安装两个 AMD 装置,很好的控制效果。20 世纪 90 年代一次强台风袭击中,该建筑物近一半。欧进萍等[20]以 76 层 Benchmark 钢筋混凝土结构为研究 控制方案的控制系统对风振的控制效果。AMD 能迅速对未知的抑制结构的振动,确保结构整体性能,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以及价较高,受刚度灵敏度影响较大。
图 1-2 主动锚索系统实物及其理论模型图控结构的性能,主动控制系统提供合适的控制策略,能达到任意的大量的外部能源以实现预期控制效果。主动控制装置费用大,对若供电设备出现了故障,能源供给会受到影响,不利于控制系统领域中的,主动控制系统比不上被动控制系统的应用量和推广量主动控制的研究控制系统结合了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的特点,通过结构的振动响况反馈来调整控制装置的阻尼或刚度[13],只需要部分能源调节被,以削弱结构的振动响应,能对受控结构实施可调的控制力。H受控结构的阻尼或者刚度的控制方法为控制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力控制调节转为控制结构参数。刚度系统(AVS)和主动控制系统一样,能够依据外部激励扰动进行控制算法实时调节结构的参数,避免结构进入共振状态,达到削。日本鹿岛研究所的办公大楼首次采用了该半主动控制系统[22],
图 1-3 采用 AVS 系统控制的鹿岛研究所办公大楼有低功耗、反应快、高输出的特点,即可作为统,也可与控制算法相结合,对受控结构实施结构振动控制领域中热门控制装置,具有很好效应控制方面有着相应的研究[23],图 1-4 为图 1-4 MR 阻尼器构造图系统,半主动控制系统结构提供了控制力可调控制只需要较少的能源就能维持控制系统的工到紧急情况失去供电来源时可切换为被动控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坤;刘文光;孙实;何文福;;曲面隔震结构的动力模型与振动台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年09期
2 严正曦;刘成清;赵必大;;强震作用下橡胶隔震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J];建筑结构;2019年S1期
3 张尚荣;谭平;杜永峰;毛明杰;;随机地震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的损伤分析[J];工业建筑;2017年02期
4 杜永峰;朱翔;陆新征;宋翔;谈志鸿;;超长复杂隔震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6年S1期
5 王曙光;杜东升;李威威;缪卓君;;大跨隔震结构基于结构随机因子法的响应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7年10期
6 吴迪;李健军;谭平;熊焱;霍维刚;;串联隔震结构体系的地震易损性分析[J];工程力学;2017年S1期
7 刘小换;张颖;刘彦辉;;层间隔震结构随机响应与动力可靠度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8 赵鸿飞;;谈房屋建筑工程的隔震结构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7年15期
9 庄海洋;于旭;;土-桩-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J];岩土力学;2017年S1期
10 许伟志;王曙光;杜东升;李威威;何文俊;;大跨隔震结构多维地震响应有限元模拟[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进军;丁永君;赵明阳;张光宁;;层间隔震结构的发展概况[A];第十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2 李玉珍;祁皑;;大底盘单塔层间隔震结构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杜永峰;李慧;吴忠铁;李松;唐能;;近场多维地震激励的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分析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4 樊剑;唐家祥;;滑移隔震结构啮合滑移周期运动的计算[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5 顾镇媛;刘伟庆;王曙光;杜东升;;多点激励下大跨隔震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A];《工业建筑》2017年增刊III[C];2017年
6 杜永峰;曾晓虹;;隔震结构爆炸冲击作用下的动力分析及倒塌过程仿真[A];第18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18th CCSSTA 2017)[C];2017年
7 李玉珍;祁皑;;大底盘单塔层间隔震结构参数影响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陈瑞海;马玉宏;;基于性能的隔震结构初始造价评估模型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9 杜永峰;唐能;;近断层地震下串联隔震结构分析及倒塌仿真[A];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杜永峰;张尚荣;;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矩阵摄动法[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余美君 通讯员 谷家福;在深度融合中寻找产业发展新突破[N];海南农垦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龙飞;山地掉层隔震结构倾覆失效机理及振动台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2 党育;复杂隔震结构的分析与软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杜永峰;被动与智能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控制算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4 邹立华;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5 杨迪雄;隔震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数值方法中的混沌[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6 黄小宁;框—剪隔震结构抗扭设计及双随机地震倒塌可靠度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7年
7 刘德稳;层间隔震结构动力耦合效应及性能化设计方法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8 马长飞;隔震结构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与抗倾覆易损性计算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9 尹强;非线性橡胶隔震结构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宋建筑;基于市场机制的结构分散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卢成;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的复模态反应谱法研究[D];广州大学;2019年
2 刘立德;高烈度区RC框架—核心筒高层隔震结构屈重比影响规律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年
3 牟_g娇;某平面不规则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4 易鸣;某框架隔震结构楼的抗震性能模拟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9年
5 薛有伟;框架—剪力墙隔震结构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6 孙肇凯;框架结构基础隔震设计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年
7 谢鹏飞;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楼面反应谱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8 李为;隔震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分析及抗震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8年
9 刘星;隔震结构长周期不利地震行为及控制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8年
10 于娇;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的损伤模式与控制[D];西安工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14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814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