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高烈度区复杂大型铁路站房减隔震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1 14:52
   本文以某8度抗震设防区复杂大型铁路站房结构为研究对象,对站房的建筑布局及结构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及减、隔震设计理念,根据建筑功能和抗震超限类型,合理选定了抗震性能目标和不同的减、隔震方案,并进行分析和对比。(1)结合自然条件和工程特点,对隔震技术是否适用于该结构进行了研究,对隔震层设置在不同部位(如轨道层底部、轨道层顶部、高架候车层底部、高架候车层顶部)的优缺点及可行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优选其中三种可行方案进行研究,重点关注结构的隔震效果及隔震支座的工作状态,并与非隔震结构进行对比,探讨隔震技术对该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2)通过对框架-摩擦阻尼器减震方案、框架-屈曲约束支撑减震方案的分析对比,从改善结构刚度和扭转效应,以及附加阻尼比、结构损伤等方面,研究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3)从减震效果、经济性等方面对各隔震、减震方案进行分析,确定最优方案。结果表明:采取隔震、减震方案能够明显改善该结构的抗震性能。通过研究对比,减震方案工程造价经济、对建筑功能的影响小、与工程常用做法结合较好,具有明显优势。其中,框架-摩擦阻尼器方案对该结构的减震效果最为明显。设置摩擦阻尼器,小震下可提供一定的侧向刚度,减轻由于结构布置不规则而产生的扭转效应。大震弹塑性分析表明,摩擦阻尼滞回曲线饱满,可为结构提供一定的附加阻尼比,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352.12
【部分图文】:

示意图,隔震结构,示意图,隔震建筑


隔震结构示意图

隔震结构,隔震,阻尼,周期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图2-2 隔震、非隔震结构地震影响系数(延长周期和增加阻尼)隔震结构与传统抗震结构相比,其优点主要体现在[47][48]:(1)安全可靠。隔震结构能够直接隔断地震能量向主体结构的输入,从而有效保障上部结构的安全。不论从理论分析、振动模拟试验还是实际地震灾害调查,隔震结构均体现出了卓越的隔震效果。(2)高烈度区经济性更好。隔震结构虽然增加了隔震橡胶垫或摩擦摆等隔震装置,同时需要增加一层隔震层楼板及相应的梁柱墩台,但这部分的费用可以通过减小上部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合理利用隔震层(比如将隔震层用作设备层),等方式予以平衡。更重要的是在高烈度区(如九度区),传统的抗震结构构件截面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建筑使用功能,如果不采用隔震设计,往往很难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我国隔震技术起步较早

橡胶支座,隔震支座


(a) 普通叠层橡胶支座(RB)铅芯叠层橡胶支座(LRB)(b) 高阻尼橡胶支座(HRB)图2-3 橡胶支座2.1.3 隔震计算要点2.1.3.1 总体规定隔震支座需要验算重力荷载代表值下的竖向承载力,以及罕遇地震下的水平位移,此两方面是隔震支座需要控制的重要内容。隔震层以上结构,因为设置了隔震支座,其经受的水平地震作用要根据水平向减震系数确定,具体内容可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隔震支座在减小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同时,对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没有降低,而且可能会把其放大。所以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规范有一个最小数值的规定。以本工程所在地 8 度(0.20g)的抗震设防标准来说,其竖向地震作用不应小于隔震层以上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 20%。2.1.3.2 隔震结构设计的主要计算分析内容(1)隔震结构体系的计算简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武君;;一体化一体化、可持续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J];城市交通;2015年05期

2 王晶;陆化普;;城市客运交通枢纽与周边用地一体化建设研究[J];城市交通;2015年05期

3 冯亚成;;高速铁路大跨连续梁桥减隔震方案讨论[J];地震研究;2015年01期

4 杨延伟;陈代秉;;站桥合一地铁高架车站抗震性能分析[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4年06期

5 冯亚成;;从设计角度谈桥梁的震害现象及应对策略[J];高速铁路技术;2014年03期

6 夏修身;赵会东;欧阳辉来;;高速铁路桥梁基于摩擦摆支座的减隔震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4年03期

7 倪永军;李钊;杨娜;盛能军;;“站桥合一”式车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简化方法[J];振动与冲击;2014年05期

8 蔡玉军;;哈大客运专线沈阳站站房结构设计与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13年03期

9 王欣;李志山;;SAUSAGE软件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建筑结构;2012年S2期

10 常磊;李志山;;SAUSAGE在超高层建筑结构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结构;2012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光宁;丁永君;;隔震技术发展历程与隔震机理探讨[A];第十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玉龙;基于损伤控制的屈曲约束支撑框架多指标评价及设计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书壮;铁路客站钢屋盖—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地震易损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2 林智敏;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隔震建筑经济性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3 陈瑞海;隔震结构体系全寿命总费用评估模型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4 刘稚媛;砂垫层减震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315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8315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c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