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基于真实性的乡土建筑废墟活化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1 13:04
   乡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泛分布于各个民族和地区。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乡土建筑衰败为废墟,有因自然灾害、战争、拆迁等突发事件所致,也有因风化侵蚀演化而成。对于乡土建筑废墟,传统文化观念认为其只能代表伤感悲痛的过去,是不吉利的象征,无法服务于乡土社会的有序发展。如今,人们逐渐意识到地域性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尊重真实性的基础上,对具有良好价值的乡土建筑废墟进行活化,既可以延续乡土文脉,又可以提升当代人居环境的品质。本文从西方建筑废墟观入手,研究中国当代乡土建筑废墟的价值认知。西方建筑废墟观自浪漫主义开始,形成了“回归自然”、“伤感怀旧”、“乐观积极”、“敬重历史”等多元的情感诉求,同时也形成了“以真为美”的遗产价值观念。根据《威尼斯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等一系列国际宪章文件,本文提炼了建筑遗产“真实性”的概念,为研究中国当代乡土建筑废墟的价值构成提供了重要依据,进而从“历史纪念价值”、“艺术价值”、“标本研究价值”、“文化象征价值”等方面综合考察中国乡土建筑废墟的真实性内涵。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活化策略,涵盖“基本理念”、“价值判定”、“活化方向”、“形态操作”、“设计准则”五个方面。“基本理念”是活化策略的核心思想,要求在尊重真实性的基础上,实现契合时代发展的精准活化。“价值判定”回答了“什么样的废墟适合活化”的问题,它不仅考察了废墟的本体价值是否保持完好,同时也关注了废墟的再利用价值,通过价值判定可以提高活化对象的整体水平。“活化方向”和“形态操作”回答了“废墟如何契合当代生活”的问题。其中“活化方向”规定了废墟在未来的应用领域,“形态操作”则是在活化方向的基础上研究废墟的形态表达,这两个环节探索了废墟融入当代生活的具体方式。“设计准则”回答了“活化过程中如何留存废墟真实性”的问题,通过保护本体、可识别性、最小干预、可逆性等多项准则确保废墟真实性得到留存。随后,本文以昆明万溪冲村为例论述活化策略的可行性。在“美丽乡村”背景下的都市乡村规划中,通过筛选村内价值留存较好的乡土建筑废墟,确立活化方向,进行形态操作和贯彻设计准则,研究了活化策略在具体项目上实践应用。
【学位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20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乡土建筑废墟化现象
        1.1.2 乡土建筑废墟保护的紧迫性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综述
        1.3.1 国外关于乡土建筑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1.3.2 国内关于乡土建筑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1.3.3 国外关于建筑废墟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1.3.4 国内关于建筑废墟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1.3.5 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对乡土建筑废墟的传统价值认知
    2.1 中国传统废墟观
        2.1.1 怀古诗中的废墟情感
        2.1.2 绘画中的废墟表达
        2.1.3 建筑营造中的“去废墟化”现象
    2.2 乡土社会的废墟观
        2.2.1 礼治传统否定废墟价值
        2.2.2 经济水平制约废墟认知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乡土建筑废墟的当代价值认知
    3.1 西方建筑废墟观的启示
        3.1.1 回归自然
        3.1.2 怀旧伤感
        3.1.3 乐观积极
        3.1.4 敬重历史
    3.2 从发展历程看真实性与遗产价值的关系
        3.2.1 李格尔的价值论
        3.2.2 《威尼斯宪章》
        3.2.3 《奈良真实性文件》
        3.2.4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
    3.3 乡土建筑废墟的当代价值
        3.3.1 历史纪念价值
        3.3.2 标本研究价值
        3.3.3 艺术价值
        3.3.4 文化象征价值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真实性的活化策略
    4.1 基本理念
    4.2 价值判定
        4.2.1 价值判定的意义
        4.2.2 定性分析的优势
        4.2.3 判定细则
    4.3 活化方向
        4.3.1 实用性方向
        4.3.2 纪念性方向
        4.3.3 自省感悟性方向
    4.4 形态操作
        4.4.1 形态填补
        4.4.2 形态维持
        4.4.3 形态遮罩
    4.5 设计准则
        4.5.1 保护本体
        4.5.2 可识别性
        4.5.3 最小干预
        4.5.4 可逆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昆明万溪冲村乡土建筑废墟活化案例
    5.1 现状分析
        5.1.1 万溪冲村概况
        5.1.2 乡土建筑废墟概况
    5.2 “山里人茶室”的活化策略
        5.2.1 基本理念
        5.2.2 价值判定
        5.2.3 活化方向
        5.2.4 形态操作
        5.2.5 设计准则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宇舫;;废墟与桃花源[J];城市建筑;2015年34期

2 何崴;张昕;;给老土房一颗年轻的心——平田村爷爷家青年旅社改造设计[J];世界建筑;2015年11期

3 李浈;刘成;雷冬霞;;乡土建筑保护中的“真实性”与“低技术”探讨[J];中国名城;2015年10期

4 陆洲;李少龙;;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J];兰台世界;2015年19期

5 季宏;;近代工业遗产的真实性探析——从《关于真实性的奈良文件》《圣安东尼奥宣言》谈起[J];新建筑;2015年03期

6 李震;李仁斌;;2005—2014年《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演变与发展趋势[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年02期

7 孟璠磊;;城市基础设施废弃地的景观再造——澳大利亚悉尼帕丁顿蓄水池公园启示[J];中国园林;2015年01期

8 黄珂;;绿色建筑设计的人文策略——以低技术手段与软设计方法构建绿色生活[J];南方建筑;2014年06期

9 徐桐;;《奈良真实性文件》20年的保护实践回顾与总结——《奈良+20》声明性文件译介[J];世界建筑;2014年12期

10 程勇真;;废墟美学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政伟;乡土建筑遗产自治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贺耀萱;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发展历程及其前景探析[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山伟;楚雄和凉山地区彝族家具设计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2 代士乐;徽派建筑马头墙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3 张彦举;系统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501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8501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a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