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泥炭土工程性质原生各向异性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3 21:37
基于一系列室内试验结果,系统分析了昆明泥炭土原生各向异性对固结变形、抗剪强度和渗透性质的影响,并从分析泥炭土特殊组分入手,探讨了其工程性质原生各向异性的产生机制。试验结果表明:高分解度泥炭土水平向与垂直向表现出来的变形特性差异不大,θ=45°方向土样在固结压力p较小时压缩模量Es及固结系数Cv较小,但当p增大到一定程度时,3个方向的变形特性趋于一致;分解度低的泥炭土更多呈现变形各向同性。抗剪强度方面,不含或含微量残余纤维的高分解度泥炭土抗剪强度原生各向异性程度较弱,主要体现在粘聚力上,内摩擦角的差异较小,且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程度随着腐殖质含量增多而减弱;残余纤维含量多对泥炭土的强度各向异性能起增强作用。渗透特性方面,渗透系数k随切样角度θ增大而增大,即泥炭土水平方向的渗透性比垂直方向的强。泥炭土的各向异性机制复杂,在导致各向异性效应方面,矿质土颗粒、腐殖质及残余纤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文章来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0年04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取样与试验方案
1.1 土样采取与分类
1.2 试验方案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固结变形各向异性特性分析
2.1.1 泥炭土e-lgp曲线及压缩指数Cc
2.1.2 泥炭土压缩模量Es
2.1.3 泥炭土固结系数Cv
2.2 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特性分析
2.2.1 泥炭土τ~s曲线
2.2.2 泥炭土抗剪强度指标
2.2.3 泥炭土抗剪强度比ζτ
2.2.4 泥炭土抗剪强度比ζτ与有机质含量wi关系
2.3 渗透特性各向异性分析
3 机理分析与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有机质相压缩变形对泥炭土固结特性影响[J]. 方坤斌,李卫超,杨敏. 岩土工程学报. 2017(S2)
[2]泥炭土的概念模型和一维固结理论分析[J]. 刘侃,杨敏. 水利学报. 2015(S1)
[3]高原湖相泥炭土次固结特性及机理分析[J]. 桂跃,余志华,刘海明,曹净,王兆昌. 岩土工程学报. 2015(08)
[4]兰州Q4黄土各向异性的初步研究[J]. 梁庆国,赵磊,安亚芳,张延杰. 岩土力学. 2012(01)
[5]土体两种各向异性的区别与联系[J]. 张坤勇,殷宗泽,梅国雄.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09)
[6]固有和诱发各向异性对击实粘性土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J]. 王洪瑾,张国平,周克骥. 岩土工程学报. 1996(03)
[7]上海软土各向异性性状的试验研究[J]. 袁聚云,杨熙章,赵锡宏,董建国. 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 1996(02)
[8]软粘土地基各向异性初步探讨[J]. 龚晓南. 浙江大学学报. 1986(04)
本文编号:2915212
【文章来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0年04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取样与试验方案
1.1 土样采取与分类
1.2 试验方案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固结变形各向异性特性分析
2.1.1 泥炭土e-lgp曲线及压缩指数Cc
2.1.2 泥炭土压缩模量Es
2.1.3 泥炭土固结系数Cv
2.2 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特性分析
2.2.1 泥炭土τ~s曲线
2.2.2 泥炭土抗剪强度指标
2.2.3 泥炭土抗剪强度比ζτ
2.2.4 泥炭土抗剪强度比ζτ与有机质含量wi关系
2.3 渗透特性各向异性分析
3 机理分析与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有机质相压缩变形对泥炭土固结特性影响[J]. 方坤斌,李卫超,杨敏. 岩土工程学报. 2017(S2)
[2]泥炭土的概念模型和一维固结理论分析[J]. 刘侃,杨敏. 水利学报. 2015(S1)
[3]高原湖相泥炭土次固结特性及机理分析[J]. 桂跃,余志华,刘海明,曹净,王兆昌. 岩土工程学报. 2015(08)
[4]兰州Q4黄土各向异性的初步研究[J]. 梁庆国,赵磊,安亚芳,张延杰. 岩土力学. 2012(01)
[5]土体两种各向异性的区别与联系[J]. 张坤勇,殷宗泽,梅国雄.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09)
[6]固有和诱发各向异性对击实粘性土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J]. 王洪瑾,张国平,周克骥. 岩土工程学报. 1996(03)
[7]上海软土各向异性性状的试验研究[J]. 袁聚云,杨熙章,赵锡宏,董建国. 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 1996(02)
[8]软粘土地基各向异性初步探讨[J]. 龚晓南. 浙江大学学报. 1986(04)
本文编号:2915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915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