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区当泉村传统石砌民居现状调查与再生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9 23:55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建筑文化丰富,传统民居呈现因地域不同而多样化的特点。以往我国研究学者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中原地区的“砖瓦式”建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干栏式”建筑以及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蒙古包”建筑等民居形式为主,而对传统石砌民居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太行山具有特殊的山区地形使得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地理单元,也造就了别具一格的石砌建筑。太行山区传统石砌民居是太行山地区人民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传承下来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不仅是太行山地区当地人们智慧的结晶,还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太行山地区石砌民居的建筑风格、空间形态特色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与生态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传统村落被拆除,许多传统石砌民居建筑逐渐被混凝土结构、彩砖铺贴外墙的“农村别墅”所代替。传统石砌民居消失的同时,伴随着附属于石砌民居的文化也随之消逝。为了避免民居文化的彻底没落,有必要对传统石砌民居建筑进行再生设计研究,这不仅是为了挽救民居文化的日渐消逝,还是为了延续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地处河北省井陉县的当泉村为主要研究范围,以太行山地区为地域背景...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当泉村平面图(图片来源:自绘)
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先人已经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后期的民居已经由半穴居发展为地面建筑,并且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分割房屋的空间(见图 1-2)。龙山文化时期从出土的古迹中可以得知当时已经存在了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的现象,第一次出现了内室与外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形式,内室与外室设有烧火灶用来煮食、烧火,储藏的窖穴设在外室 (见图 1-3)。[7]这个时期的民居,主要满足先人的基本生存功能,例如睡眠、炊事、存储食物等。这是最早民居平面布局的雏形。
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先人已经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后期的民居已经由半穴居发展为地面建筑,并且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分割房屋的空间(见图 1-2)。龙山文化时期从出土的古迹中可以得知当时已经存在了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的现象,第一次出现了内室与外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形式,内室与外室设有烧火灶用来煮食、烧火,储藏的窖穴设在外室 (见图 1-3)。[7]这个时期的民居,主要满足先人的基本生存功能,例如睡眠、炊事、存储食物等。这是最早民居平面布局的雏形。
本文编号:2946578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当泉村平面图(图片来源:自绘)
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先人已经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后期的民居已经由半穴居发展为地面建筑,并且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分割房屋的空间(见图 1-2)。龙山文化时期从出土的古迹中可以得知当时已经存在了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的现象,第一次出现了内室与外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形式,内室与外室设有烧火灶用来煮食、烧火,储藏的窖穴设在外室 (见图 1-3)。[7]这个时期的民居,主要满足先人的基本生存功能,例如睡眠、炊事、存储食物等。这是最早民居平面布局的雏形。
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先人已经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后期的民居已经由半穴居发展为地面建筑,并且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分割房屋的空间(见图 1-2)。龙山文化时期从出土的古迹中可以得知当时已经存在了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的现象,第一次出现了内室与外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形式,内室与外室设有烧火灶用来煮食、烧火,储藏的窖穴设在外室 (见图 1-3)。[7]这个时期的民居,主要满足先人的基本生存功能,例如睡眠、炊事、存储食物等。这是最早民居平面布局的雏形。
本文编号:2946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94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