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明清时期扬州府城“文教转向”的表现

发布时间:2021-01-04 05:14
  明清时期,宋明理学的发展、科考制度的体制化、地方官员的功利期望等因素,促成了地方对科考、文教的支持,与科考、社会教化相关的文教建筑及设施在城市营建中得以蓬勃发展。这使得文教类建筑在城市景观中的地位大幅度提升,甚至有在城市景观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表现,形成了不同于明代以前的城市景观架构,这种变化我们将之描述为“文教转向”。本文以明清时期扬州府城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文教发展的相关时代背景下,从地方志的相关记载入手,讨论文教建筑在位置选择、自身形态、整体数量及规模上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蕴指的地位提升。不同类型的文教建筑包括:学宫、书院、文昌阁、魁星楼、祀祠、文峰塔、牌坊等,同时根据扬州府的地域特色进一步扩展了文教建筑的内容范围,将部分官私刻书机构、藏书楼、私家园林宅院纳入文教建筑体系,试图系统地阐述明清扬州府城“文教转向”的表现。研究发现,在地方志书中对于“学校”内容的编排更加靠前,记载内容更为详尽;而文教建筑在城市中所占据的位置显现出更为优越的区位,在数量上增加,规模上扩张,内容范围上实现拓展,整体呈现出类型多样化与分布广泛化的趋势。由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扬州府城城市景观中的“文教转... 

【文章来源】:深圳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明清时期扬州府城“文教转向”的表现


清扬州府辖图(来源:自绘)

来源,示意图,泰州,兴化


2.1 扬州府城整体概况2.1.1 建置沿革扬州府,为明清时期扬州的建置。明改路为府,置扬州府,既领直辖县,又领州,州又领县,成为府州县三级体制。明建国后经几次调整,至成化七年(1471),扬州府基本定型,领高邮、泰州、通州三州,凡县七:江都、仪真、泰兴、兴化、宝应、如皋、海门,治江都。清在体制上除了废去州领县,基本沿袭明制。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圮于海,其县废;雍正二年(1724)始割出泰兴县、泰州所领如皋县归通州,后割出通州,自此府下之州不再领县;雍正九年(1731)析江都地北境置甘泉县;乾隆三十二年(1767)析泰州地东境原东台场置东台县;乾隆年间高邮州改为散州,县级,原所领宝应、兴化县直隶扬州府。至此,扬州府领 2 州 6 县,即泰州、高邮州、江都县、甘泉县、仪征县、兴化县、宝应县、东台县,时称“扬八属”(见图 1)。

示意图,来源,东台,泰州


其县废;雍正二年(1724)始割出泰兴县、泰州所领如皋县归通州,后割出通州,自此府下之州不再领县;雍正九年(1731)析江都地北境置甘泉县;乾隆三十二年(1767)析泰州地东境原东台场置东台县;乾隆年间高邮州改为散州,县级,原所领宝应、兴化县直隶扬州府。至此,扬州府领 2 州 6 县,即泰州、高邮州、江都县、甘泉县、仪征县、兴化县、宝应县、东台县,时称“扬八属”(见图 1)。图 1 清扬州府辖图(来源:自绘) 图 3 江都、甘泉分界示意图(来源:自绘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泉州的牌坊布局与城市景观的意义[J]. 王鲁民,肖文斌,张晓歌.  城市规划学刊. 2016(03)
[2]浅议风水建筑文峰塔[J]. 崔松林.  才智. 2014(11)
[3]山西现存文昌魁星类建筑中的文化崇拜[J]. 韩权成,王胜怡.  文物世界. 2012(04)
[4]扬州文津桥、文昌楼、文昌阁、汶河杂考[J]. 张连生.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 2011(02)
[5]明清惜字塔——惜字文化的建筑遗存[J]. 宋本蓉.  紫禁城. 2008(10)

博士论文
[1]湖南清代文教建筑研究[D]. 罗明.湖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明清长沙府城市景观中“文教转向”的表现及其成因[D]. 苑一鸣.深圳大学 2017
[2]明清南阳府城市景观中的“文教转向”[D]. 张晓歌.深圳大学 2016



本文编号:2956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956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d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