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O/PU透明隔热涂层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发布时间:2021-01-13 18:40
以水性锑掺杂氧化锡(ATO)隔热浆料为功能填料,水性聚氨酯(PU)为成膜材料,采用共混法制备了水性透明隔热涂料,经旋涂制备ATO/PU透明隔热涂层,考察了旋涂转速、ATO浆料含量、涂膜层数对涂层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性透明隔热涂料的成膜性较好,所得涂层与玻璃基板之间附着力较强,表面比较致密、均匀,ATO纳米颗粒在聚氨酯中的分散性较好;当旋涂转速为1000 r/min,ATO浆料含量为25%时,涂层的可见光透过率最高,达84.7%;随着旋涂层数的增加,涂层的厚度逐渐增大,在紫外、可见、红外光区的透过率均逐渐下降,旋涂6次所得涂层的综合光学性能最佳,其红外平均透过率仅为21.6%,而可见光透过率仍达70.7%。
【文章来源】:新型建筑材料. 2014,41(S1)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旋涂不同层数所得涂层试样的XRD图谱
结构图1为3#涂料旋涂1~4层所得涂层试样的XRD图谱。图1旋涂不同层数所得涂层试样的XRD图谱从图1可以看出,4个不同层数涂层的物相均为四方金红石型的二氧化锡,并且没有其余的杂相,表明ATO浆料与水性聚氨酯的复合没有改变ATO的结构。随着涂层次数的增加,ATO的峰型逐渐尖锐,强度逐渐增强,这是由于涂层次数增加导致涂层中ATO的含量逐渐增多。4#涂料旋涂不同层数所得涂层试样的扫描电镜照片如图2所示,其中(a)为旋涂1次所得涂层的表面,(b)、(c)、(d)分别为旋涂1次、2次、3次所得涂层的断面。从图2可以看出,涂层表面比较致密、均匀,说明涂料的成膜性较好;在涂层的内部存在许多纳米级的ATO粒子,其颗粒比较均匀,没有出现颗粒较大的团聚体,说明ATO纳米颗粒在聚氨酯树脂内部分散良好,两者复合较理想;随着涂层层数的增加,涂层的厚度逐渐增大。涂层厚度随旋涂层数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得到单层涂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01μm。编号ATO浆料/mL水性聚氨酯/mLATO浆料含量/%1#2.51.2566.72#2.52.5050.03#2.55.0033.34#2.57.5025.0图2旋涂不同层数所得涂层试样的扫描电镜照片郭兴忠,等:ATO/PU透明隔热涂层材料的制备与表征·2·
结构图1为3#涂料旋涂1~4层所得涂层试样的XRD图谱。图1旋涂不同层数所得涂层试样的XRD图谱从图1可以看出,4个不同层数涂层的物相均为四方金红石型的二氧化锡,并且没有其余的杂相,表明ATO浆料与水性聚氨酯的复合没有改变ATO的结构。随着涂层次数的增加,ATO的峰型逐渐尖锐,强度逐渐增强,这是由于涂层次数增加导致涂层中ATO的含量逐渐增多。4#涂料旋涂不同层数所得涂层试样的扫描电镜照片如图2所示,其中(a)为旋涂1次所得涂层的表面,(b)、(c)、(d)分别为旋涂1次、2次、3次所得涂层的断面。从图2可以看出,涂层表面比较致密、均匀,说明涂料的成膜性较好;在涂层的内部存在许多纳米级的ATO粒子,其颗粒比较均匀,没有出现颗粒较大的团聚体,说明ATO纳米颗粒在聚氨酯树脂内部分散良好,两者复合较理想;随着涂层层数的增加,涂层的厚度逐渐增大。涂层厚度随旋涂层数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得到单层涂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01μm。编号ATO浆料/mL水性聚氨酯/mLATO浆料含量/%1#2.51.2566.72#2.52.5050.03#2.55.0033.34#2.57.5025.0图2旋涂不同层数所得涂层试样的扫描电镜照片郭兴忠,等:ATO/PU透明隔热涂层材料的制备与表征·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表面改性锑掺杂氧化锡制备隔热浆料[J]. 张超,杨辉,郭兴忠. 硅酸盐学报. 2014(01)
[2]建筑节能玻璃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J]. 黄晓研,万正先,彭春艳. 玻璃. 2013(09)
[3]透明隔热纳米复合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龚圣,廖列文,阎杰,杨卓如. 太阳能学报. 2011(08)
[4]建筑环保节能涂料及玻璃透明隔热涂料的研制[J]. 黄俊涛. 中国建材科技. 2011(01)
[5]水性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与研究[J]. 张冠琦,陈何国,侯甫文. 门窗. 2009(10)
[6]水性纳米掺锑二氧化锡(ATO)浆料的研制[J]. 张贵军,陈中华,姜疆,余飞,曾幸荣. 电镀与涂饰. 2009(08)
[7]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特性与应用[J]. 姚晨,赵石林,缪国元. 涂料工业. 2007(01)
[8]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研制[J]. 孟庆林,李宁,周荃,王金,余飞. 太阳能学报. 2006(11)
本文编号:2975372
【文章来源】:新型建筑材料. 2014,41(S1)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旋涂不同层数所得涂层试样的XRD图谱
结构图1为3#涂料旋涂1~4层所得涂层试样的XRD图谱。图1旋涂不同层数所得涂层试样的XRD图谱从图1可以看出,4个不同层数涂层的物相均为四方金红石型的二氧化锡,并且没有其余的杂相,表明ATO浆料与水性聚氨酯的复合没有改变ATO的结构。随着涂层次数的增加,ATO的峰型逐渐尖锐,强度逐渐增强,这是由于涂层次数增加导致涂层中ATO的含量逐渐增多。4#涂料旋涂不同层数所得涂层试样的扫描电镜照片如图2所示,其中(a)为旋涂1次所得涂层的表面,(b)、(c)、(d)分别为旋涂1次、2次、3次所得涂层的断面。从图2可以看出,涂层表面比较致密、均匀,说明涂料的成膜性较好;在涂层的内部存在许多纳米级的ATO粒子,其颗粒比较均匀,没有出现颗粒较大的团聚体,说明ATO纳米颗粒在聚氨酯树脂内部分散良好,两者复合较理想;随着涂层层数的增加,涂层的厚度逐渐增大。涂层厚度随旋涂层数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得到单层涂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01μm。编号ATO浆料/mL水性聚氨酯/mLATO浆料含量/%1#2.51.2566.72#2.52.5050.03#2.55.0033.34#2.57.5025.0图2旋涂不同层数所得涂层试样的扫描电镜照片郭兴忠,等:ATO/PU透明隔热涂层材料的制备与表征·2·
结构图1为3#涂料旋涂1~4层所得涂层试样的XRD图谱。图1旋涂不同层数所得涂层试样的XRD图谱从图1可以看出,4个不同层数涂层的物相均为四方金红石型的二氧化锡,并且没有其余的杂相,表明ATO浆料与水性聚氨酯的复合没有改变ATO的结构。随着涂层次数的增加,ATO的峰型逐渐尖锐,强度逐渐增强,这是由于涂层次数增加导致涂层中ATO的含量逐渐增多。4#涂料旋涂不同层数所得涂层试样的扫描电镜照片如图2所示,其中(a)为旋涂1次所得涂层的表面,(b)、(c)、(d)分别为旋涂1次、2次、3次所得涂层的断面。从图2可以看出,涂层表面比较致密、均匀,说明涂料的成膜性较好;在涂层的内部存在许多纳米级的ATO粒子,其颗粒比较均匀,没有出现颗粒较大的团聚体,说明ATO纳米颗粒在聚氨酯树脂内部分散良好,两者复合较理想;随着涂层层数的增加,涂层的厚度逐渐增大。涂层厚度随旋涂层数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得到单层涂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01μm。编号ATO浆料/mL水性聚氨酯/mLATO浆料含量/%1#2.51.2566.72#2.52.5050.03#2.55.0033.34#2.57.5025.0图2旋涂不同层数所得涂层试样的扫描电镜照片郭兴忠,等:ATO/PU透明隔热涂层材料的制备与表征·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表面改性锑掺杂氧化锡制备隔热浆料[J]. 张超,杨辉,郭兴忠. 硅酸盐学报. 2014(01)
[2]建筑节能玻璃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J]. 黄晓研,万正先,彭春艳. 玻璃. 2013(09)
[3]透明隔热纳米复合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龚圣,廖列文,阎杰,杨卓如. 太阳能学报. 2011(08)
[4]建筑环保节能涂料及玻璃透明隔热涂料的研制[J]. 黄俊涛. 中国建材科技. 2011(01)
[5]水性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与研究[J]. 张冠琦,陈何国,侯甫文. 门窗. 2009(10)
[6]水性纳米掺锑二氧化锡(ATO)浆料的研制[J]. 张贵军,陈中华,姜疆,余飞,曾幸荣. 电镀与涂饰. 2009(08)
[7]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特性与应用[J]. 姚晨,赵石林,缪国元. 涂料工业. 2007(01)
[8]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研制[J]. 孟庆林,李宁,周荃,王金,余飞. 太阳能学报. 2006(11)
本文编号:2975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975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