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自组织”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7 03:32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大规模旧城改造运动对历史街区带来了“建设性破坏”,导致了城市历史文化的断裂和消失;随后兴起的“绅士化”改造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历史风貌,却对街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带来了较大程度的冲击;同时,随着民众自主意识的觉醒,自发的抗争和维权运动对传统外力干预、自上而下的改造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传统的历史街区改造模式亟待转型。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背景,结合台湾地区的相关经验,探索研究一种自下而上的,由社区力量自组织进行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理论层面,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解读,了解国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主流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和局限性。同时借鉴社会学中的自组织理论,提炼出社区自组织的核心要素以及与历史街区的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的研究框架,以进行不同案例的横向对比。文章第三章主要研究大陆地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困境和转折。首先通过对大陆四个不同地区较为典型的保护更新案例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归纳和对比出四种典型模式间的差异。接着对出现了民众和社会力量自组织...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与模式框架的提出
2.1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理论与实践演进
2.1.1 国外相关理论的演进
2.1.2 国外相关实践的进展
2.1.3 国内相关理论实践概述
2.2 社会学中的自组织理论
2.2.1 自组织的理论基础
2.2.2 社会自组织的相关理论
2.2.3 社区自组织的相关理论
2.3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模式框架
2.3.1 形成社区自组织的要素提炼
2.3.2 历史街区与自组织的关联
2.3.3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模式框架
第三章 大陆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困境与转折
3.1 大陆典型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
3.1.1 上海“新天地”模式
3.1.2 成都“宽窄巷子”模式
3.1.3 桐乡“乌镇”模式
3.1.4 北京“南池子”模式
3.2 典型保护更新模式的对比和总结
3.2.1 参与主体
3.2.2 保护对象
3.2.3 更新机制
3.2.4 总结
3.3 大陆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浮现的新议题——广州恩宁路改造
3.3.1 恩宁路改造议题的缘起
3.3.2 恩宁路保护过程的梳理
3.3.3 恩宁路改造模式的转变
第四章 “自组织”下的台湾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经验
4.1 台湾地区历史遗产保护观念的演变
4.1.1 1970 年以前:理论的缺失
4.1.2 1970 和 1980 年代:转折与挑战
4.1.3 1990 年以后:两种新论述
4.2 台湾地区形成社区自组织的主要条件
4.2.1 第三部门的兴起
4.2.2 社区规划师制度
4.2.3 社区赋权机制
4.2.4 公私合伙模式
4.3 “自组织”下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台湾“大溪”模式
4.3.1 大溪老街保护更新议题的缘起
4.3.2 大溪老街保护更新过程的梳理
4.3.3 大溪模式的归纳总结
第五章 两岸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对比
5.1 两岸社会环境和制度背景差异
5.1.1 经济社会环境的差异
5.1.2 土地产权制度的差异
5.1.3 旧城更新制度的差异
5.2 两岸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典型案例对比
5.2.1 参与主体
5.2.2 保护对象
5.2.3 更新机制
5.2.4 总结
第六章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自组织”模式探索
6.1 基于自组织程度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归纳
6.1.1 自组织程度低
6.1.2 自组织程度高
6.1.3 总结
6.2 实现历史街区“自组织”保护更新的策略建议
6.2.1 引入 NGO 的参与——建立沟通的管道
6.2.2 专业者角色的转型——回应地方化需求
6.2.3 渐进式的社区赋权——培育地方认同
6.2.4 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结论
主要结论
不尽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002344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与模式框架的提出
2.1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理论与实践演进
2.1.1 国外相关理论的演进
2.1.2 国外相关实践的进展
2.1.3 国内相关理论实践概述
2.2 社会学中的自组织理论
2.2.1 自组织的理论基础
2.2.2 社会自组织的相关理论
2.2.3 社区自组织的相关理论
2.3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模式框架
2.3.1 形成社区自组织的要素提炼
2.3.2 历史街区与自组织的关联
2.3.3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模式框架
第三章 大陆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困境与转折
3.1 大陆典型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
3.1.1 上海“新天地”模式
3.1.2 成都“宽窄巷子”模式
3.1.3 桐乡“乌镇”模式
3.1.4 北京“南池子”模式
3.2 典型保护更新模式的对比和总结
3.2.1 参与主体
3.2.2 保护对象
3.2.3 更新机制
3.2.4 总结
3.3 大陆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浮现的新议题——广州恩宁路改造
3.3.1 恩宁路改造议题的缘起
3.3.2 恩宁路保护过程的梳理
3.3.3 恩宁路改造模式的转变
第四章 “自组织”下的台湾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经验
4.1 台湾地区历史遗产保护观念的演变
4.1.1 1970 年以前:理论的缺失
4.1.2 1970 和 1980 年代:转折与挑战
4.1.3 1990 年以后:两种新论述
4.2 台湾地区形成社区自组织的主要条件
4.2.1 第三部门的兴起
4.2.2 社区规划师制度
4.2.3 社区赋权机制
4.2.4 公私合伙模式
4.3 “自组织”下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台湾“大溪”模式
4.3.1 大溪老街保护更新议题的缘起
4.3.2 大溪老街保护更新过程的梳理
4.3.3 大溪模式的归纳总结
第五章 两岸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对比
5.1 两岸社会环境和制度背景差异
5.1.1 经济社会环境的差异
5.1.2 土地产权制度的差异
5.1.3 旧城更新制度的差异
5.2 两岸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典型案例对比
5.2.1 参与主体
5.2.2 保护对象
5.2.3 更新机制
5.2.4 总结
第六章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自组织”模式探索
6.1 基于自组织程度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归纳
6.1.1 自组织程度低
6.1.2 自组织程度高
6.1.3 总结
6.2 实现历史街区“自组织”保护更新的策略建议
6.2.1 引入 NGO 的参与——建立沟通的管道
6.2.2 专业者角色的转型——回应地方化需求
6.2.3 渐进式的社区赋权——培育地方认同
6.2.4 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结论
主要结论
不尽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002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002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