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泥岩地基大直径嵌岩灌注桩承载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31 19:34
  嵌岩桩的桩端嵌入基础岩体并与桩周岩体相互咬合,构成一个受力整体,在端承桩的基础上较大提高了承载力。大直径嵌岩灌注桩具有单桩承载力更大、抗震性能好,沉降较小、群桩效应小、能适应各种地层、施工迅速等优点。泥岩作为软岩中的一种,不仅强度低,普遍存在泥状结构和粒状碎屑结构,而且具有浸水崩解的特性。泥岩在贵州地区分布广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高层建筑物的基础,尤其是大直径灌注桩需要置于泥岩地基中,这对泥岩地基的承载性能有了一定要求。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介绍并讨论了嵌岩桩的定义,对非嵌岩桩和嵌岩桩各自的受力特点进行比较并分析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异同以及对泥岩进行了介绍。介绍了嵌岩桩的破坏模式和受力特征,讨论并比较了非嵌岩桩和嵌岩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传递机理。对嵌岩桩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工作机理及影响其发挥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以实际工程为依托,基于自平衡法,对泥岩地基中的大直径嵌岩灌注桩进行现场原位试验并分析比较了受压桩、抗拔桩和自平衡桩的荷载传递特点。结合现场原位试验结果,对泥岩地基中的大直径嵌岩灌注桩进行了单桩沉降计算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以现场试验为基础建立分析计算模型,对泥岩地...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泥岩地基大直径嵌岩灌注桩承载性能研究


桩岩接触界面

位移曲线,侧阻力,岩石,位移曲线


界面滑移(见图 2-1(b))时,会出现滑移力增大,从而在竖向产生侧阻力[35]。a) (b)图 2-1 桩岩接触界面侧阻力受力机理与桩土接触段的侧阻力有所不制,而对于在岩石中,滑动、剪切、膨胀则会共图 2-2。

位移曲线,岩土体,桩侧,位移曲线


桩岩界面的法向应力由初始应力n0 和剪胀作用注桩,初始应力n0 对接触面上桩侧阻力产生的由初始应力产生的法向应力忽略不计,则桩侧 fffkSSzSkSzSzSntan()>()tan() 分析力的分析模型较多,均与桩土侧阻力相似。对岩接触面剪切刚度对其产生主要影响。常见的模化模型、理想弹塑性模型、三折线模型、双曲出了考虑岩土体软化特性或加工硬化的统一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灰色理论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预应力损失预测分析[J]. 郑红超,黄质宏.  人民珠江. 2017(05)
[2]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红黏土边坡稳定性因素敏感性分析[J]. 郑红超,黄质宏.  人民珠江. 2017(01)
[3]嵌岩桩摩阻力数值分析法工程应用研究[J]. 吴照,黄质宏,余意.  建筑科学. 2014(03)
[4]泥岩岩性分析及泥岩路基填筑技术研究[J]. 崔毓.  山西建筑. 2013(14)
[5]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在钻孔灌注桩中的应用[J]. 许仁钦,黄质宏,戴自然.  中国西部科技. 2013(03)
[6]基桩承载力自平衡法试验应用与研究[J]. 黄质宏,戴自然.  建筑科学. 2012(S1)
[7]沉积岩单轴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关系研究[J]. 何鹏,刘长武,王琛,犹爽,王万千,李黎.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1(04)
[8]软岩嵌岩桩嵌岩段的侧阻力研究[J]. 王勇强.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4(03)
[9]确定嵌岩灌注桩竖向承载力的荷载传递法[J]. 赵明华,杨明辉,曹文贵,陈昌富.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08)
[10]嵌岩桩承载性状的有限元分析[J]. 陈斌,卓家寿,吴天寿.  岩土工程学报. 2002(01)

博士论文
[1]嵌岩桩竖向承载机理及其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D]. 雷勇.湖南大学 2011
[2]竖向荷载作用下大直径桩的荷载传递理论及应用研究[D]. 肖宏彬.中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较破碎岩石地基钻孔灌注嵌岩桩承载性状分析研究及工程应用[D]. 王田龙.贵州大学 2016
[2]嵌岩桩的承载性能与沉降分析研究[D]. 高金龙.河北工程大学 2014
[3]含水率变化对泥质白云岩石风化特征影响的试验研究[D]. 郭建强.贵州大学 2009
[4]贵州地区软质岩石地基(泥岩、泥质白云岩)承载特性研究[D]. 梁笃堂.贵州大学 2007
[5]软岩地基中大直径嵌岩灌注桩承载性能研究[D]. 郑祖恩.中南大学 2007
[6]嵌岩桩的承载性状及沉降研究[D]. 黄金林.广东工业大学 2006
[7]嵌岩桩荷载传递及承载机理研究[D]. 王远祥.浙江大学 2005
[8]灌注桩承载力自平衡静载测试的应用研究[D]. 朱士彬.河海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11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011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c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