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互层岩质反倾边坡弯曲倾倒离心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0 10:26
西部山区工程建设揭露了众多大型弯曲倾倒变形体,多具有软硬互层结构,水平深度可达300 m。为进一步探明软硬互层反倾边坡的倾倒变形机制,融合离心模型试验与UDEC模拟,研究了此类边坡的破坏模式与影响因素,并通过点对分析,讨论了变形的力学机制。数值模拟时,在岩层内预置随机裂隙,获得了破裂面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试验的位移曲线及破裂面形态吻合较好,边坡变形可分为起始蠕变阶段、稳态变形阶段和失稳破坏阶段;坡体前部为压剪复合变形,后部则以拉张为主;边坡主破裂面呈弧形,由坡脚快速贯通至坡顶,整体为拉–剪性破裂面;坡体内发育3条破裂面,可作为分界线将变形体分为极强倾倒区、强倾倒区和弱倾倒区;坡脚岩体变形后期压致拉裂,逐渐折断脱离母岩,最终导致变形岩体沿不同的破裂面形成渐进后退式破坏;边坡在倾角与坡角之和大于等于120°时才较易破坏,坡角主要影响破坏难易,倾角则控制变形规模。
【文章来源】:岩土工程学报. 2020,42(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倾倒变形体岩体结构统计
试验采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的TLJ-500型土工离心机(图2(a))。主要由主机、900 kw直流电机、直流调速装置、加速度控制系统、主控台、测量系统、电视监视通讯系统及模型箱等组成,最大容量500 g·t,有效半径4.5 m,主机采用单吊斗、不对称臂结构。通过动态信号测量系统采集位移、加速度等动态变化量,采集间隔设置为1 s,并通过监视系统采集高清图像,摄像机布置在转臂上,分辨率大于600 ppi。1.2 试验模型及条件
模型底部固定y方向速度为0,两侧固定x方向速度为0,坡顶与坡面为自由边界。首先计算至自重平衡(1g),之后模拟离心机加载过程,间隔2g对边坡逐级增加重力荷载。每级加载分配足够的时步,保证稳定的模型响应。2.3 竖向位移对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离心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研究采空边坡渐进破坏特性[J]. 李世俊,马昌慧,刘应明,韩玉珍,张彬,张嘎. 岩土力学. 2019(04)
[2]反倾边坡倾倒变形演化过程的模型试验研究[J]. 赵华,李文龙,卫俊杰,庞波. 工程地质学报. 2018(03)
[3]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破坏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 吴昊,赵维,年廷凯,宋怀博,张彦君. 水利学报. 2018(02)
[4]斜坡倾倒变形的工程地质分析[J]. 黄润秋,李渝生,严明. 工程地质学报. 2017(05)
[5]地下开采作用下“反倾上硬下软”型斜坡崩塌形成机制研究——以贵州开阳磷矿崩塌为例[J]. 郑达,黄润秋,黄刚. 工程地质学报. 2014(03)
[6]我国岩土离心模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 包承纲.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3(11)
[7]反倾岩体边坡变形机制与稳定性评价研究综述[J]. 谭儒蛟,杨旭朝,胡瑞林. 岩土力学. 2009(S2)
[8]底摩擦重力试验在倾倒变形岩体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J]. 陈孝兵,李渝生,赵小平. 地学前缘. 2008(02)
[9]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型滑坡及其发生机制[J]. 黄润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03)
[10]层状反倾岩质边坡影响因素及反倾条件分析[J]. 程东幸,刘大安,丁恩保,赵红敏,潘炜,郭华锋. 岩土工程学报. 2005(11)
硕士论文
[1]软硬互层边坡倾倒变形破坏特征及支护效果的大型离心机试验研究[D]. 蒋金阳.成都理工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042633
【文章来源】:岩土工程学报. 2020,42(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倾倒变形体岩体结构统计
试验采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的TLJ-500型土工离心机(图2(a))。主要由主机、900 kw直流电机、直流调速装置、加速度控制系统、主控台、测量系统、电视监视通讯系统及模型箱等组成,最大容量500 g·t,有效半径4.5 m,主机采用单吊斗、不对称臂结构。通过动态信号测量系统采集位移、加速度等动态变化量,采集间隔设置为1 s,并通过监视系统采集高清图像,摄像机布置在转臂上,分辨率大于600 ppi。1.2 试验模型及条件
模型底部固定y方向速度为0,两侧固定x方向速度为0,坡顶与坡面为自由边界。首先计算至自重平衡(1g),之后模拟离心机加载过程,间隔2g对边坡逐级增加重力荷载。每级加载分配足够的时步,保证稳定的模型响应。2.3 竖向位移对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离心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研究采空边坡渐进破坏特性[J]. 李世俊,马昌慧,刘应明,韩玉珍,张彬,张嘎. 岩土力学. 2019(04)
[2]反倾边坡倾倒变形演化过程的模型试验研究[J]. 赵华,李文龙,卫俊杰,庞波. 工程地质学报. 2018(03)
[3]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破坏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 吴昊,赵维,年廷凯,宋怀博,张彦君. 水利学报. 2018(02)
[4]斜坡倾倒变形的工程地质分析[J]. 黄润秋,李渝生,严明. 工程地质学报. 2017(05)
[5]地下开采作用下“反倾上硬下软”型斜坡崩塌形成机制研究——以贵州开阳磷矿崩塌为例[J]. 郑达,黄润秋,黄刚. 工程地质学报. 2014(03)
[6]我国岩土离心模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 包承纲.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3(11)
[7]反倾岩体边坡变形机制与稳定性评价研究综述[J]. 谭儒蛟,杨旭朝,胡瑞林. 岩土力学. 2009(S2)
[8]底摩擦重力试验在倾倒变形岩体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J]. 陈孝兵,李渝生,赵小平. 地学前缘. 2008(02)
[9]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型滑坡及其发生机制[J]. 黄润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03)
[10]层状反倾岩质边坡影响因素及反倾条件分析[J]. 程东幸,刘大安,丁恩保,赵红敏,潘炜,郭华锋. 岩土工程学报. 2005(11)
硕士论文
[1]软硬互层边坡倾倒变形破坏特征及支护效果的大型离心机试验研究[D]. 蒋金阳.成都理工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0426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042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