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残余位移分析与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3 17:15
历次震害表明,经过延性设计的建筑结构,由于允许结构通过延性变形来耗能,在震后往往由于残余位移过大而不得不加固或拆除。结构的残余位移与震后是否需要加固以及加固的成本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结构震后残余位移逐渐引起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已成为性能化抗震设计及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开展结构残余位移相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关于强震下结构残余位移的研究还不多,特别是在结构整体层次上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强震下单自由度体系的残余位移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基于残余位移的损伤评价方法。在其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典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研究强震下残余位移沿高度的分布规律,并以此提出残余位移控制的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单自由度体系在中国四类场地120条地震波作用下的分析,研究了场地条件、屈服后刚度比、强度折减系数和周期对残余位移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场地条件、屈服后刚度比和周期是影响残余位移的主要因素,强度折减系数对残余位移的影响不大。同时利用克拉夫模型和捏缩模型研究了刚度、强度折减和混凝土开裂、钢筋滑移对残余位移造成的影响。(2)根据结...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钢筋模型应力应变曲线
硕士学位论文值和平均值之间的关系为 1 1.96 yk ymf f 筋强度标准值筋强度平均值系数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附录 C 中数取 0.07,代入式(3-1),得到钢筋的平均强度s=2.0×105MPa。本构模型模型采用 OpenSees 中的 Concrete02 模型,其应示。
图 4.1 PKPM 建立的 5 层 RC 框架模型 通过 PKPM 系列软件完成二层、五步设 计, 选 取横向 中间榀框 架在 Op250mm×500mm,柱截面尺寸为 500mm×行了归并处理,如图 4.3(a)~(c)所筋,梁轴线上下侧的数字分别表示梁截a)2 层结构配筋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平衡的抗震塑性设计[J]. 白久林,金双双,欧进萍. 建筑结构学报. 2017(01)
[2]基于OpenSees的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J]. 胡晓斌,王琪,刘坤.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3]等强残余位移系数谱研究[J]. 胡晓斌,贺慧高. 工程力学. 2015(01)
[4]多龄期钢框架的地震易损性分析[J]. 郑山锁,程洋,王晓飞,孙乐彬.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4(06)
[5]考虑残余位移的多层RC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放大效应[J]. 韩建平,拜立岗. 土木工程学报. 2014(S2)
[6]考虑退化效应的非弹性体系震后概率残余位移分析[J]. 余波,刘迪,杨绿峰.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4(02)
[7]单自由度体系等强度残余位移谱研究[J]. 郝建兵,吴刚,吴智深. 土木工程学报. 2013(10)
[8]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防目标与性能评估[J]. 张宇,李宏男,李钢. 建筑结构学报. 2013(07)
[9]单自由度体系地震残余变形分析及计算[J]. 张勤,朱绩超,贡金鑫.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3(03)
[10]SDOF体系残余变形响应与地震强度指标相关性分析[J]. 郝建兵,吴刚,吴智深. 土木工程学报. 2013(06)
博士论文
[1]损伤可控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 郝建兵.东南大学 2015
[2]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研究[D]. 钱辉.大连理工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考虑P-Δ效应的大震下RC框架结构抗整体倒塌能力评估及残余侧移分析[D]. 刘斌强.兰州理工大学 2013
[2]RC框架结构基于概率损伤模型的地震易损性与风险分析[D]. 万正东.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3]形状记忆合金振动系统分析与计算[D]. 柳宾.天津大学 2009
[4]防屈曲支撑及防屈曲支撑钢框架设计理论研究[D]. 刘建彬.清华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47940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钢筋模型应力应变曲线
硕士学位论文值和平均值之间的关系为 1 1.96 yk ymf f 筋强度标准值筋强度平均值系数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附录 C 中数取 0.07,代入式(3-1),得到钢筋的平均强度s=2.0×105MPa。本构模型模型采用 OpenSees 中的 Concrete02 模型,其应示。
图 4.1 PKPM 建立的 5 层 RC 框架模型 通过 PKPM 系列软件完成二层、五步设 计, 选 取横向 中间榀框 架在 Op250mm×500mm,柱截面尺寸为 500mm×行了归并处理,如图 4.3(a)~(c)所筋,梁轴线上下侧的数字分别表示梁截a)2 层结构配筋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平衡的抗震塑性设计[J]. 白久林,金双双,欧进萍. 建筑结构学报. 2017(01)
[2]基于OpenSees的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J]. 胡晓斌,王琪,刘坤.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3]等强残余位移系数谱研究[J]. 胡晓斌,贺慧高. 工程力学. 2015(01)
[4]多龄期钢框架的地震易损性分析[J]. 郑山锁,程洋,王晓飞,孙乐彬.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4(06)
[5]考虑残余位移的多层RC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放大效应[J]. 韩建平,拜立岗. 土木工程学报. 2014(S2)
[6]考虑退化效应的非弹性体系震后概率残余位移分析[J]. 余波,刘迪,杨绿峰.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4(02)
[7]单自由度体系等强度残余位移谱研究[J]. 郝建兵,吴刚,吴智深. 土木工程学报. 2013(10)
[8]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防目标与性能评估[J]. 张宇,李宏男,李钢. 建筑结构学报. 2013(07)
[9]单自由度体系地震残余变形分析及计算[J]. 张勤,朱绩超,贡金鑫.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3(03)
[10]SDOF体系残余变形响应与地震强度指标相关性分析[J]. 郝建兵,吴刚,吴智深. 土木工程学报. 2013(06)
博士论文
[1]损伤可控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 郝建兵.东南大学 2015
[2]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研究[D]. 钱辉.大连理工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考虑P-Δ效应的大震下RC框架结构抗整体倒塌能力评估及残余侧移分析[D]. 刘斌强.兰州理工大学 2013
[2]RC框架结构基于概率损伤模型的地震易损性与风险分析[D]. 万正东.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3]形状记忆合金振动系统分析与计算[D]. 柳宾.天津大学 2009
[4]防屈曲支撑及防屈曲支撑钢框架设计理论研究[D]. 刘建彬.清华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47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047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