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行为下的宗祠空间研究 ——以徽州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24 01:57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2014年徽州祠祭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人类最原始的信仰表现形式之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已有了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场所,夏商时祭祀的宗庙已有一定的规模。祠堂作为举行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所,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随后在中国成立后的特殊时期开始走向下坡路,并逐渐淡出现代人们的生活。本文基于祭祀行为的研究现状,通过对徽州宗祠的实地调查测绘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以祭祀行为下的宗祠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现有的研究梳理出目前祭祀行为的现状及具体摸模式,将祭祀行为进行详细的分类与总结,研究宗祠建筑的平面制式与建筑空间特征,以行为学作为论文的切入点,研究祭祀行为下的宗祠空间中的具体流线与功能,进而得出祭祀行为在宗祠设计建立中所发挥的作用。笔者希望通过研究祭祀行为下的宗祠空间,为现代社会的空间运用提供一些参考;并且对于祭祀活动与仪式进行记录分析研究,对徽州地区传统的祭祀行为进行一个记录与整理,将这种古老的活动传承下去。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棠樾世孝祠空间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宗祠空间建筑相应得到重视。如黟县的西递、村,歙县的呈坎、棠樾等,这些村落内现存的宗祠空间大多被列为国家级、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措施较为完善。作为旅游景点长期向游客开放,旅游入可以使保护工作良性循环。第二,丧失整体环境的古村落,即使宗祠空间单体的建筑价值较高,保护程也明显不如前者。这类宗祠空间中,规模宏大、装饰精美、保存较为完整的,多被列为省级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定期向游人开放。相对于热门的古村落,些村落里的旅游情况较差,针对宗祠空间的保护工作的投入也相对较少,其中些宗祠空间逐渐变成了堆放杂物的仓库。第三,许多宗祠空间被遗忘在各个角落,无人管理。这种情况不仅是由于由护理念缺失,也是由于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采取正确的保护措施,宗祠空间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其实与较为著名的宗祠空间相比,这些濒临破坏的宗祠间样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徽州的宗族祠堂[J]. 卞利. 中原文化研究. 2017(05)
[2]徽州古村落的公共空间研究与新农村建设[J]. 马一梓.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6(10)
[3]论徽州传统民居的特征及其形成[J]. 汪华胜,唐德红. 设计. 2016(19)
[4]清代宗族祭礼中反映的宗族制特点[J]. 冯尔康.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9(04)
[5]清代徽州族长的权力简论[J]. 陈瑞. 安徽史学. 2008(04)
[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问题研究[J]. 柴以华,傅娇灵,许慧宏,吴声怡. 经济师. 2005(10)
[7]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J]. 薛艺兵. 广西民族研究. 2003(02)
[8]关于徽州宗族制度的三个问题[J]. 赵华富. 安徽史学. 2003(02)
[9]传统农村社会的宗子法与祠堂祭祀制度——兼论徽州农村宗族的整合[J]. 刘淼. 中国农史. 2002(03)
[10]宋元时期徽州祠庙祭祖的形式及其变化[J]. 常建华. 徽学. 2000(00)
博士论文
[1]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 何巧云.安徽大学 2010
[2]基于社区结构的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 林志森.天津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徽州祠堂与宗族文化传播研究[D]. 戴畅.西北大学 2015
[2]徽州文化对古祠堂建筑特征的影响与创新的研究[D]. 田亭亭.东北师范大学 2015
[3]黟县楹联的民俗学解读[D]. 赵骅.安徽大学 2015
[4]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祭研究[D]. 江慧萍.安徽大学 2014
[5]徽州古村落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 汪燕.安徽工程大学 2013
[6]安徽屏山祠堂研究[D]. 丁娜.大连理工大学 2013
[7]祭祀建筑空间序列设计研究[D]. 任硕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8]徽州古村落物质空间研究[D]. 董世宇.湖南大学 2012
[9]祭祀行为与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形成的探析[D]. 王罗琼.昆明理工大学 2012
[10]《楚辞》巫俗与祭祀文化研究[D]. 任霞.暨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48600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棠樾世孝祠空间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宗祠空间建筑相应得到重视。如黟县的西递、村,歙县的呈坎、棠樾等,这些村落内现存的宗祠空间大多被列为国家级、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措施较为完善。作为旅游景点长期向游客开放,旅游入可以使保护工作良性循环。第二,丧失整体环境的古村落,即使宗祠空间单体的建筑价值较高,保护程也明显不如前者。这类宗祠空间中,规模宏大、装饰精美、保存较为完整的,多被列为省级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定期向游人开放。相对于热门的古村落,些村落里的旅游情况较差,针对宗祠空间的保护工作的投入也相对较少,其中些宗祠空间逐渐变成了堆放杂物的仓库。第三,许多宗祠空间被遗忘在各个角落,无人管理。这种情况不仅是由于由护理念缺失,也是由于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采取正确的保护措施,宗祠空间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其实与较为著名的宗祠空间相比,这些濒临破坏的宗祠间样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徽州的宗族祠堂[J]. 卞利. 中原文化研究. 2017(05)
[2]徽州古村落的公共空间研究与新农村建设[J]. 马一梓.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6(10)
[3]论徽州传统民居的特征及其形成[J]. 汪华胜,唐德红. 设计. 2016(19)
[4]清代宗族祭礼中反映的宗族制特点[J]. 冯尔康.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9(04)
[5]清代徽州族长的权力简论[J]. 陈瑞. 安徽史学. 2008(04)
[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问题研究[J]. 柴以华,傅娇灵,许慧宏,吴声怡. 经济师. 2005(10)
[7]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J]. 薛艺兵. 广西民族研究. 2003(02)
[8]关于徽州宗族制度的三个问题[J]. 赵华富. 安徽史学. 2003(02)
[9]传统农村社会的宗子法与祠堂祭祀制度——兼论徽州农村宗族的整合[J]. 刘淼. 中国农史. 2002(03)
[10]宋元时期徽州祠庙祭祖的形式及其变化[J]. 常建华. 徽学. 2000(00)
博士论文
[1]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 何巧云.安徽大学 2010
[2]基于社区结构的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 林志森.天津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徽州祠堂与宗族文化传播研究[D]. 戴畅.西北大学 2015
[2]徽州文化对古祠堂建筑特征的影响与创新的研究[D]. 田亭亭.东北师范大学 2015
[3]黟县楹联的民俗学解读[D]. 赵骅.安徽大学 2015
[4]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祭研究[D]. 江慧萍.安徽大学 2014
[5]徽州古村落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 汪燕.安徽工程大学 2013
[6]安徽屏山祠堂研究[D]. 丁娜.大连理工大学 2013
[7]祭祀建筑空间序列设计研究[D]. 任硕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8]徽州古村落物质空间研究[D]. 董世宇.湖南大学 2012
[9]祭祀行为与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形成的探析[D]. 王罗琼.昆明理工大学 2012
[10]《楚辞》巫俗与祭祀文化研究[D]. 任霞.暨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48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048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