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姆斯特德城市公园规划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1-05-06 11:46
奥姆斯特德的理念形成既源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同时也离不开他个人经历的小环境。在18世纪中期,自然式风景造园风靡英国,同时对整个欧洲造园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奥姆斯特德深受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的感染,同时对当地的伯肯黑德公园大为赞赏,这些都在他后期的作品中留下了痕迹。奥姆斯特德在设计建造纽约中央公园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的自然主义理念、人文主义理念和景观公平性与平等性理念。后期设计的波士顿“翡翠项链”,用公园道将城市中的单个公园“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公园系统,不仅扩大了服务范围,而且增强了景观系统的稳定性,形成了完善的景观系统性理念。奥姆斯特德是景观设计学科的奠基人,他的理念对世界景观事业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他的学生艾略特规划设计的波士顿大都会系统,就对他的景观系统性理念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范围上由一个城市扩大到了大都会,功能上增加了保护自然景观的功能。其后Julius Fabos又进一步提出了“绿色通道”的概念,范围扩大到了区域上,功能上具备了生态保护功能。奥姆斯特德开创了景观设计这一学科,俞孔坚把这一学科带入中国。哈尔滨群力新区生态湿地公园在设计初期通过详尽细致的现场勘测和场...
【文章来源】: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奥姆斯特德景观规划理念的形成
2.1 奥姆斯特德景观规划理念的形成背景
2.1.1 社会大环境
2.1.1.1 英国自然式风景园的影响
2.1.1.2 解决美国城市化问题的迫切需求
2.1.1.3 欧洲公园运动的感染
2.1.2 个人小环境
2.2 规划理论的形成------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
2.2.1 项目背景分析
2.2.1.1 纽约中央公园形成的社会背景
2.2.1.2 纽约中央公园形成的理论背景(道宁思想)
2.2.2 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分析
2.2.2.1 建立完善的交通系统
2.2.2.2 尊重场地原有条件
2.2.2.3 注重场地的隐形价值
2.2.2.4 明确公园的属性为公
2.3 规划理论的成熟------代表作:波斯顿翡翠项链
2.3.1 形成公园景观系统性理论的背景分析
2.3.2 波士顿公园系统的设计分析
2.3.2.1 建立了系统性的景观
2.3.2.2 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
2.4 奥姆斯特德理论的总结
2.4.1 人文主义理念
2.4.2 自然主义理念
2.4.3 景观公平性与平等性理念
2.4.4 景观系统性理念
3. 奥姆斯特德景观设计理念的发展
3.1 对国外景观设计事业产生的影响
3.1.1 波士顿都会开放系统
3.1.2 新英格兰地区的绿色通道规划
3.2 对国内景观事业产生的影响
3.2.1 哈尔滨群力新区生态湿地公园景观方案
3.2.1.1 项目背景分析
3.2.1.2 项目功能分区
3.2.1.3 公园景观方案中所体现的奥姆斯特德景观设计理念
3.2.2 绿荫里的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
3.2.2.1 项目背景分析
3.2.2.2 项目功能分区
3.2.2.3 秦皇岛汤河公园景观方案中所体现的奥姆斯特德的景观设计理念
4. 奥姆斯特德的景观设计理念对我国景观事业的启示
4.1 景观是为大众服务的
4.2 景观是系统的而不是局部的
4.3 景观设计要与保护和恢复结合才能可持续发展
4.4 对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师提出的要求
5. 结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郊区化进程中的黑人种族隔离[J]. 孙群郎. 历史研究. 2012(06)
[2]将教育融于自然,用自然美化教育——国外学前教育中公园资源的利用及启示[J]. 窦全能.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S1)
[3]生存的艺术——从成长经历解读俞孔坚的景观设计[J]. 叶绵源,张颖.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4]美国城市美化运动及其评价[J]. 孙群郎. 社会科学战线. 2011(02)
[5]波士顿大都市公园系统与珠三角区域绿道的比较研究——以深圳为例[J]. 孙蕾,潘宜. 中国园林. 2011(01)
[6]大脚美学与低碳设计[J]. 俞孔坚. 园林. 2010(10)
[7]从国外公园发展历程看我国公园系统化建设[J]. 江俊浩. 华中建筑. 2008(11)
[8]中国古典园林中石艺术的研究[J]. 张运兴. 安徽农业科学. 2007(22)
[9]最少干预——绿林中的红飘带 秦皇岛汤河滨河公园设计[J]. 俞孔坚,陈晨,牛静. 城市环境设计. 2007(01)
[10]试论绿脉思想对我国绿地系统规划的借鉴意义[J]. 付军.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6(03)
硕士论文
[1]论弗雷德里克·L.奥姆斯特德的景观设计理念和实践[D]. 彭美元.浙江师范大学 2013
[2]18世纪中国造园对欧洲的影响[D]. 王秋玮.上海师范大学 2010
[3]城市开放式管理的公共绿地的节约性设计研究[D]. 王珲.南京林业大学 2008
[4]俞孔坚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刘美英.河北大学 2007
[5]城市绿地对人类身心健康影响之研究[D]. 应君.南京林业大学 2007
[6]现代景观设计价值取向研究的思考[D]. 季岚.武汉理工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71865
【文章来源】: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奥姆斯特德景观规划理念的形成
2.1 奥姆斯特德景观规划理念的形成背景
2.1.1 社会大环境
2.1.1.1 英国自然式风景园的影响
2.1.1.2 解决美国城市化问题的迫切需求
2.1.1.3 欧洲公园运动的感染
2.1.2 个人小环境
2.2 规划理论的形成------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
2.2.1 项目背景分析
2.2.1.1 纽约中央公园形成的社会背景
2.2.1.2 纽约中央公园形成的理论背景(道宁思想)
2.2.2 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分析
2.2.2.1 建立完善的交通系统
2.2.2.2 尊重场地原有条件
2.2.2.3 注重场地的隐形价值
2.2.2.4 明确公园的属性为公
2.3 规划理论的成熟------代表作:波斯顿翡翠项链
2.3.1 形成公园景观系统性理论的背景分析
2.3.2 波士顿公园系统的设计分析
2.3.2.1 建立了系统性的景观
2.3.2.2 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
2.4 奥姆斯特德理论的总结
2.4.1 人文主义理念
2.4.2 自然主义理念
2.4.3 景观公平性与平等性理念
2.4.4 景观系统性理念
3. 奥姆斯特德景观设计理念的发展
3.1 对国外景观设计事业产生的影响
3.1.1 波士顿都会开放系统
3.1.2 新英格兰地区的绿色通道规划
3.2 对国内景观事业产生的影响
3.2.1 哈尔滨群力新区生态湿地公园景观方案
3.2.1.1 项目背景分析
3.2.1.2 项目功能分区
3.2.1.3 公园景观方案中所体现的奥姆斯特德景观设计理念
3.2.2 绿荫里的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
3.2.2.1 项目背景分析
3.2.2.2 项目功能分区
3.2.2.3 秦皇岛汤河公园景观方案中所体现的奥姆斯特德的景观设计理念
4. 奥姆斯特德的景观设计理念对我国景观事业的启示
4.1 景观是为大众服务的
4.2 景观是系统的而不是局部的
4.3 景观设计要与保护和恢复结合才能可持续发展
4.4 对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师提出的要求
5. 结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郊区化进程中的黑人种族隔离[J]. 孙群郎. 历史研究. 2012(06)
[2]将教育融于自然,用自然美化教育——国外学前教育中公园资源的利用及启示[J]. 窦全能.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S1)
[3]生存的艺术——从成长经历解读俞孔坚的景观设计[J]. 叶绵源,张颖.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4]美国城市美化运动及其评价[J]. 孙群郎. 社会科学战线. 2011(02)
[5]波士顿大都市公园系统与珠三角区域绿道的比较研究——以深圳为例[J]. 孙蕾,潘宜. 中国园林. 2011(01)
[6]大脚美学与低碳设计[J]. 俞孔坚. 园林. 2010(10)
[7]从国外公园发展历程看我国公园系统化建设[J]. 江俊浩. 华中建筑. 2008(11)
[8]中国古典园林中石艺术的研究[J]. 张运兴. 安徽农业科学. 2007(22)
[9]最少干预——绿林中的红飘带 秦皇岛汤河滨河公园设计[J]. 俞孔坚,陈晨,牛静. 城市环境设计. 2007(01)
[10]试论绿脉思想对我国绿地系统规划的借鉴意义[J]. 付军.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6(03)
硕士论文
[1]论弗雷德里克·L.奥姆斯特德的景观设计理念和实践[D]. 彭美元.浙江师范大学 2013
[2]18世纪中国造园对欧洲的影响[D]. 王秋玮.上海师范大学 2010
[3]城市开放式管理的公共绿地的节约性设计研究[D]. 王珲.南京林业大学 2008
[4]俞孔坚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刘美英.河北大学 2007
[5]城市绿地对人类身心健康影响之研究[D]. 应君.南京林业大学 2007
[6]现代景观设计价值取向研究的思考[D]. 季岚.武汉理工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718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171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