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带水平接缝自复位剪力墙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9 06:31
自复位结构相较传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损伤减轻,残余位移明显减少,节约震后修复时间和费用。自复位剪力墙结构是当前自复位结构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单肢剪力墙构件层面上,就整体结构而言,对于框架-自复位剪力墙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剪力墙结构如何实现自复位尚停留在构件试验及分析阶段,研究较为匮乏。因此有必要对自复位剪力墙在整体结构中的自复位能力以及抗震性能展开研究。本文将对底部带水平接缝自复位剪力墙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自复位能力以及抗震性能展开研究,采用PERFORM-3D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底部带水平接缝自复位剪力墙与普通剪力墙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对比,针对自复位剪力墙结构中的接缝尺寸及位置、预应力水平及施加位置和阻尼器展开参数分析,研究参数变化对自复位剪力墙结构自复位能力以及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自复位剪力墙结构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主要体现在结构在地震作用后具有更小的残余位移。(2)自复位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大于普通剪力墙结构,自复位剪力墙耗能不及普通剪力墙,但自复位剪力墙结构中的梁构件耗能和阻尼耗能会增大,整个结构的总耗能高于普通剪力墙。...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1 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2.2 材料参数及本构关系
2.2.1 混凝土本构关系
2.2.2 钢筋本构关系
2.2.3 剪力墙剪切材料本构关系
2.2.4 材料参数的选取
2.2.5 滞回耗能参数
2.3 PERFORM-3D分析建模
2.3.1 梁单元模型
2.3.2 柱单元模型
2.3.3 剪力墙单元模型
2.3.4 缝单元模型
2.3.5 预应力单元模型
2.3.6 阻尼器单元模型
2.3.7 其他参数设置
2.4 PERFORM-3D有限元分析软件验证
2.4.1 静力分析模拟
2.4.2 动力分析模拟
2.5 算例信息
2.6 地震波选取
3 自复位剪力墙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整体性能评价
3.1 算例模型
3.2 结构自复位能力分析
3.3 结构变形分析
3.3.1 层间位移角
3.3.2 层位移
3.4 结构耗能分析
3.5 自复位剪力墙破坏模式分析
3.5.1 弯曲破坏情况
3.5.2 剪切破坏情况
3.6 本章小结
4 自复位剪力墙参数化分析
4.1 接缝参数分析
4.1.1 接缝尺寸分析
4.1.2 接缝位置分析
4.2 预应力参数分析
4.2.1 初始预应力大小分析
4.2.2 预应力施加位置分析
4.3 阻尼器参数分析
4.3.1 粘滞阻尼器布置位置
4.3.2 阻尼器粘滞阻尼系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与结论
5.2 论文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地震波反应谱与加速度时程曲线
本文编号:3176810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1 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2.2 材料参数及本构关系
2.2.1 混凝土本构关系
2.2.2 钢筋本构关系
2.2.3 剪力墙剪切材料本构关系
2.2.4 材料参数的选取
2.2.5 滞回耗能参数
2.3 PERFORM-3D分析建模
2.3.1 梁单元模型
2.3.2 柱单元模型
2.3.3 剪力墙单元模型
2.3.4 缝单元模型
2.3.5 预应力单元模型
2.3.6 阻尼器单元模型
2.3.7 其他参数设置
2.4 PERFORM-3D有限元分析软件验证
2.4.1 静力分析模拟
2.4.2 动力分析模拟
2.5 算例信息
2.6 地震波选取
3 自复位剪力墙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整体性能评价
3.1 算例模型
3.2 结构自复位能力分析
3.3 结构变形分析
3.3.1 层间位移角
3.3.2 层位移
3.4 结构耗能分析
3.5 自复位剪力墙破坏模式分析
3.5.1 弯曲破坏情况
3.5.2 剪切破坏情况
3.6 本章小结
4 自复位剪力墙参数化分析
4.1 接缝参数分析
4.1.1 接缝尺寸分析
4.1.2 接缝位置分析
4.2 预应力参数分析
4.2.1 初始预应力大小分析
4.2.2 预应力施加位置分析
4.3 阻尼器参数分析
4.3.1 粘滞阻尼器布置位置
4.3.2 阻尼器粘滞阻尼系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与结论
5.2 论文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地震波反应谱与加速度时程曲线
本文编号:3176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176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