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热冬冷地区空气源热泵供暖特性实测与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11 15:57
以空气源热泵为热源设备,辐射地板为加热末端建立实验系统,基于双气候补偿冬季供暖模式进行监测与分析。在不同的室外环境下,分析出地板辐射系统对室内供热效果、各子系统的温度变化、制热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夏热冬冷地区的空气源热泵供暖的发展和提高系统的能效特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结果表明:夏热冬冷地区采用空气源热泵供暖的室内温度为17.0~23.0℃,湿度为25%~45%。采用双气候补偿技术时,室外温度波动会影响主机供水温度、地暖供水温度,并提高室内舒适度。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平均小时制热性能比为2.90,双气候补偿对系统能效影响较小。
【文章来源】:热科学与技术. 2020,19(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地暖平面布置(单位:mm)
实验系统循环管路安装了涡轮流量计、温度传感器、单项电子式电能表,图2所示为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室内安装风速仪、温湿度传感器、表面温度单探头、K型热电偶。本实验主要采集对象包括温度、湿度、流量、风速、电量等。其中,涡轮流量计距离上游端有10倍公称通径长度的直管段,下游端有5倍公称通径的直管段,避免设备电场带来的干扰。数据传输响应时间为20 s,同时采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在《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中提出,供热系统应该保证用户在整个采暖期间都满足设计室温18 ℃的要求。为了达到室温的要求,对于整个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就必须随室外温度的变化,控制调节供水温度、供水流量的变化,在满足室内人员的热舒适情况下实现按需供热。本实验基于双气候补偿下冬季供暖模式,实现质调节,双气候补偿技术包括室外气候补偿技术和室内补偿技术。本实验的室外气候补偿的工作原理是随室外温度的改变,控制器计算对应理论出水温度,从而调节混水阀的角度。气候补偿器提供直线和曲线进行水温调节[18],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本实验选择直线进行水温调节,选择直线斜率为-1.2,修正值为±2 ℃。根据采暖直线斜率-1.2,x为冬季室外温度,y为采暖出水温度。计算出理论采暖出水温度直线方程为y=-1.2x+44。由于室外温度不是影响室温的全部因素,室内温度同时受室内人员、照明、室内电子设备散热等因素的影响。若要精准控制室内保持供暖舒适范围内,本实验参考室内其他热源的反馈,进行修正累加。
室内外温湿度随时间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液热泵空调系统的制热性能研究[J]. 李云海,陈健勇,林旭,陈颖,罗向龙,杨智. 热科学与技术. 2020(01)
[2]气候补偿器在供暖方面的应用[J]. 乔家慧,狄育慧,张丹丹. 区域供热. 2017(01)
[3]夏热冬冷地区空气源热泵热水供热系统性能研究[J]. 陈晓宁,李万勇,王丹东,陈江平,王硕渊. 供热制冷. 2016(11)
[4]太阳能辅助R744热泵系统在中原地区的性能分析[J]. 张仙平,王方,范晓伟,陈晓鸽,郑慧凡. 热科学与技术. 2015(05)
[5]分户热计量中气候补偿器的应用探究[J]. 王超前,刘学来. 区域供热. 2012(01)
[6]气候补偿器供热温度调节直(曲)线的选择[J]. 杨晋明.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6(04)
本文编号:3224838
【文章来源】:热科学与技术. 2020,19(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地暖平面布置(单位:mm)
实验系统循环管路安装了涡轮流量计、温度传感器、单项电子式电能表,图2所示为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室内安装风速仪、温湿度传感器、表面温度单探头、K型热电偶。本实验主要采集对象包括温度、湿度、流量、风速、电量等。其中,涡轮流量计距离上游端有10倍公称通径长度的直管段,下游端有5倍公称通径的直管段,避免设备电场带来的干扰。数据传输响应时间为20 s,同时采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在《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中提出,供热系统应该保证用户在整个采暖期间都满足设计室温18 ℃的要求。为了达到室温的要求,对于整个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就必须随室外温度的变化,控制调节供水温度、供水流量的变化,在满足室内人员的热舒适情况下实现按需供热。本实验基于双气候补偿下冬季供暖模式,实现质调节,双气候补偿技术包括室外气候补偿技术和室内补偿技术。本实验的室外气候补偿的工作原理是随室外温度的改变,控制器计算对应理论出水温度,从而调节混水阀的角度。气候补偿器提供直线和曲线进行水温调节[18],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本实验选择直线进行水温调节,选择直线斜率为-1.2,修正值为±2 ℃。根据采暖直线斜率-1.2,x为冬季室外温度,y为采暖出水温度。计算出理论采暖出水温度直线方程为y=-1.2x+44。由于室外温度不是影响室温的全部因素,室内温度同时受室内人员、照明、室内电子设备散热等因素的影响。若要精准控制室内保持供暖舒适范围内,本实验参考室内其他热源的反馈,进行修正累加。
室内外温湿度随时间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液热泵空调系统的制热性能研究[J]. 李云海,陈健勇,林旭,陈颖,罗向龙,杨智. 热科学与技术. 2020(01)
[2]气候补偿器在供暖方面的应用[J]. 乔家慧,狄育慧,张丹丹. 区域供热. 2017(01)
[3]夏热冬冷地区空气源热泵热水供热系统性能研究[J]. 陈晓宁,李万勇,王丹东,陈江平,王硕渊. 供热制冷. 2016(11)
[4]太阳能辅助R744热泵系统在中原地区的性能分析[J]. 张仙平,王方,范晓伟,陈晓鸽,郑慧凡. 热科学与技术. 2015(05)
[5]分户热计量中气候补偿器的应用探究[J]. 王超前,刘学来. 区域供热. 2012(01)
[6]气候补偿器供热温度调节直(曲)线的选择[J]. 杨晋明.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6(04)
本文编号:3224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224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