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及优化策略
发布时间:2021-07-02 16:09
科学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对区域生态安全、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HP法和GIS技术,定量分析厦门市自然生态本底,选取重要生态斑块和廊道,采用最小费用路径法模拟潜在廊道,综合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并提出绿地生态网络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AHP法可整合区域生态、经济、人文和社会等资源,全面客观评价现状生态斑块和廊道的重要程度;最小费用路径法可根据生境分布特征科学模拟连通各斑块之间的潜在廊道;2)厦门市西北部的生态基底适宜性、生态源地及廊道重要性、斑块之间有效连通性均高于东北部及中部平原区;岛内斑块面积小且分散,南北部存在断层现象,应适度增加踏脚石和连通廊道;3)结合城市生态发展需求,提出构建"一片、一环、三带、多廊道、多节点"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结果可为厦门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来源】:中国园林. 2020,36(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厦门市地形图
式中,MCR为源j穿越所有栅格单元的最小累积阻力值;Dij为源j到目标i的空间距离;Ri为源j迁移到目标i过程中栅格单元对其产生的阻力值;n为栅格单元总数。3 结果与分析
根据生态敏感性分区图(图3)可以看出,厦门市敏感性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分布,极高敏感区和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势较高的山地丘陵区域和部分入海口区域,约占总面积的39.47%;中敏感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及中部的冲积平原区,约占总面积的13.37%;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现有建设用地及其周边,约占总面积的47.16%。实际上厦门市开发建设较为集中,由本岛及沿海区域向北开发力度逐步减弱,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将生态敏感性评价图与厦门市用地分类图进行叠加,即用地敏感性类型图,利用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对研究区各类景观指数进行运算(表5)并进行分析得出:最大斑块所占比例较大,平均斑块密度较小,说明研究区存在优势景观类型,但景观破碎度较大;边缘密度和平均斑块分维数较小,说明景观形状较为复杂;多样性指数和均度指数都较小,说明景观类型丰富度和异质性较低;蔓延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连通度指数均较低,说明景观破碎度高,斑块之间联系性较弱,而分离度指数相对较高,说明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总体来说,厦门市存在优势景观,景观类型多样性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异质性较差,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连通性较弱,不利于维系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湖南丘陵城市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及景观生态格局优化研究[J]. 翟端强,叶强,何玮琪. 中国园林. 2019(01)
[2]重庆市域生态网络构建研究[J]. 闫水玉,杨会会,王昕皓. 中国园林. 2018(05)
[3]基于城市环境质量分区指数方法的生态敏感性分析——以长江中游地区荆门市为例[J]. 李芬,夏昕鸣,周兰兰,黄绍霖. 城市发展研究. 2018(01)
[4]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生态网络构建——以哈尔滨为例[J]. 陆明,曲艺. 中国园林. 2017(10)
[5]从美国“绿道”到欧洲绿道:城乡空间生态网络构建——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J]. 赵珂,李享,袁南华. 中国园林. 2017(08)
[6]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南京都市区生态控制边界划定[J]. 徐文彬,尹海伟,孔繁花. 生态学报. 2017(12)
[7]生态问题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模式探索——以太原城市为例[J]. 杨培峰,蔡云楠. 城市发展研究. 2016(09)
[8]生态网络规划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曲艺,陆明. 城市发展研究. 2016(08)
[9]基于空间效能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系统及其评价指标[J]. 刘滨谊,吴敏. 中国园林. 2014(08)
[10]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研究前沿[J]. 刘滨谊,王鹏. 中国园林. 2010(03)
本文编号:3260786
【文章来源】:中国园林. 2020,36(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厦门市地形图
式中,MCR为源j穿越所有栅格单元的最小累积阻力值;Dij为源j到目标i的空间距离;Ri为源j迁移到目标i过程中栅格单元对其产生的阻力值;n为栅格单元总数。3 结果与分析
根据生态敏感性分区图(图3)可以看出,厦门市敏感性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分布,极高敏感区和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势较高的山地丘陵区域和部分入海口区域,约占总面积的39.47%;中敏感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及中部的冲积平原区,约占总面积的13.37%;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现有建设用地及其周边,约占总面积的47.16%。实际上厦门市开发建设较为集中,由本岛及沿海区域向北开发力度逐步减弱,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将生态敏感性评价图与厦门市用地分类图进行叠加,即用地敏感性类型图,利用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对研究区各类景观指数进行运算(表5)并进行分析得出:最大斑块所占比例较大,平均斑块密度较小,说明研究区存在优势景观类型,但景观破碎度较大;边缘密度和平均斑块分维数较小,说明景观形状较为复杂;多样性指数和均度指数都较小,说明景观类型丰富度和异质性较低;蔓延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连通度指数均较低,说明景观破碎度高,斑块之间联系性较弱,而分离度指数相对较高,说明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总体来说,厦门市存在优势景观,景观类型多样性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异质性较差,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连通性较弱,不利于维系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湖南丘陵城市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及景观生态格局优化研究[J]. 翟端强,叶强,何玮琪. 中国园林. 2019(01)
[2]重庆市域生态网络构建研究[J]. 闫水玉,杨会会,王昕皓. 中国园林. 2018(05)
[3]基于城市环境质量分区指数方法的生态敏感性分析——以长江中游地区荆门市为例[J]. 李芬,夏昕鸣,周兰兰,黄绍霖. 城市发展研究. 2018(01)
[4]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生态网络构建——以哈尔滨为例[J]. 陆明,曲艺. 中国园林. 2017(10)
[5]从美国“绿道”到欧洲绿道:城乡空间生态网络构建——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J]. 赵珂,李享,袁南华. 中国园林. 2017(08)
[6]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南京都市区生态控制边界划定[J]. 徐文彬,尹海伟,孔繁花. 生态学报. 2017(12)
[7]生态问题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模式探索——以太原城市为例[J]. 杨培峰,蔡云楠. 城市发展研究. 2016(09)
[8]生态网络规划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曲艺,陆明. 城市发展研究. 2016(08)
[9]基于空间效能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系统及其评价指标[J]. 刘滨谊,吴敏. 中国园林. 2014(08)
[10]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研究前沿[J]. 刘滨谊,王鹏. 中国园林. 2010(03)
本文编号:32607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260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