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青藏高原冻融过程期划分及发展趋势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9 09:33
  鉴于冻融循环是高寒地区土壤的基本特征,对地表能量平衡、植被生长、工程建设等有重要影响。基于青藏高原分布在高寒干旱区、半干旱区、湿润区3个气候区、海拔跨度在3 400~4 900m间的58个监测站点2011~2015年逐日表层土壤温度、湿度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区不同海拔冻结过程期、完全冻结期、融化过程期、完全消融期的分布特点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寒干旱区土壤含水率长期低于4%,土壤中水分稀少,难以冻结,水分的变化主要由于降水和蒸发,表层土壤一直处于融化状态,基本不发生冻融循环;高寒半干旱区、湿润区,降水等补给充足,土壤内的水分随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发生显著地融化或冻结在海拔3 400~3 500m处,融化过程期始于3月上旬,完全消融期始于4月上旬,冻结过程期始于11月中旬;完全冻结期始于12月中旬;当海拔上升至4 800~4 900m,融化过程期始于4月上旬,完全消融期始于5月中旬,冻结过程期始于10月下旬,完全冻结期始于11月中旬,随着海拔升高,融化过程期和完全消融期开始的时间延后,冻结过程期和完全冻结期开始的时间提前;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短期环境特征变化的影响尚未确定,但气温升... 

【文章来源】:水电能源科学. 2020,38(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青藏高原冻融过程期划分及发展趋势研究


2011、2013年阿里土壤水热年际变化

示意图,过程,完全冻结,示意图


土壤水热变化过程中以变化时间及速率为依据,将冻融过程划分为冻结过程期(FIP)、完全冻结期(EFP)、融化过程期(TIP)、完全消融期(ETP),见图1。图1中以土壤温度开始持续低于0℃为完全消融期的终结日和冻结过程期的起始日(图1中灰色实线圆),土壤湿度降低至最小值的拐点为冻结过程期的终结日和完全冻结期的起始日(图2中灰色虚线圆);同理,以土壤温度开始持续高于0℃为完全冻结期的终结日和融化过程期的起始日(图1中黑色实线圆),土壤湿度增加至某一剧烈波动值域的拐点为融化过程期的终结日和完全消融期的起始日(图1中黑色虚线圆)[10]。3 结果与分析

土壤水,土壤,土壤温度,湿度


图2为2011~2014年那曲土壤水热年际变化。由图2可看出,那曲处于高寒半干旱区,不同区域最大土壤湿度具有差异,主要与河流的分布有关,平均最大土壤湿度为37%,最大土壤温度为15℃,土壤温度峰值出现时间滞后于土壤湿度峰值出现时间;平均最小土壤湿度为5%,最低土壤温度为-10℃,土壤温度达到最小值的时间同样滞后于土壤湿度。该区域一般3月下旬进入融化过程期,直至5月中旬表层土壤内的水分完全消融。由于夏季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土壤内水分蒸发量增大,土壤含水率大幅减少,之后经过降水补给,土壤含水量再次上升,土壤湿度在完全消融期出现显著波动,直至10月下旬开始冻结。冻结过程期一般持续30~50d,受海拔、植被覆盖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因素[11]的影响较为明显,一般在11月下旬到达完全冻结期。随着气候变暖影响的深入,那曲表层土壤温度存在上升趋势,融化期内土壤水分相变的速率加快,虽然融化过程期开始时间不变,但完全消融期开始时间逐渐提前,融化过程期持续时间开始缩短。3.2 玛曲冻融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青藏高原到第三极和泛第三极[J]. 姚檀栋,陈发虎,崔鹏,马耀明,徐柏青,朱立平,张凡,王伟财,艾丽坤,杨晓新.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09)
[2]祁连山区黑河上游高山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季节冻融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 王庆锋,金会军,张廷军,吴青柏,曹斌,彭小清,王康,李丽丽.  科学通报. 2016(24)
[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与工程稳定性[J]. 吴青柏,牛富俊.  科学通报. 2013(02)
[4]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土壤水分对高寒草甸覆盖变化的响应[J]. 李元寿,王根绪,赵林,吴青柏,王一博,张人禾.  冰川冻土. 2010(01)
[5]长江源区径流演变特征及其预测[J]. 俞烜,申宿慧,杨舒媛,严登华,周祖昊.  水电能源科学. 2008(03)
[6]太阳辐射、气温及土温关系探讨[J]. 柴红敏,刘增进,谷红梅.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3(03)
[7]青藏高原土壤水热分布特征及冻融过程在季节转换中的作用[J]. 杨梅学,姚檀栋,何元庆.  山地学报. 2002(05)
[8]青藏高原五道梁附近多年冻土活动层冻结和融化过程[J]. 赵林,程国栋,李述训,赵新民,王绍令.  科学通报. 2000(11)
[9]青藏高原气候区划[J]. 林振耀,吴祥定.  地理学报. 1981(01)



本文编号:33090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3090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1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