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滨湖低碳生态城区生态建设研究
本文关键词:合肥滨湖低碳生态城区生态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粗放式发展导致了诸如环境污染、能源紧张、交通拥挤、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等许多城市问题,这些问题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很多危害,严重影响到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城市的良性发展。面临这一系列城市问题,发展生态城市,走低碳、生态的发展路线才是唯一的出路。合肥市作为中东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也面临着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推进城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013年,合肥市被住建部确定为首批中美低碳生态试点城市。同年5月,住建部进一步选定位于滨湖新区南部的17.8平方公里核心区作为中美低碳生态城市试点示范区。本文针对这片区域(即滨湖低碳生态城区),在明确生态城市概念和内涵及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并以此原则为基础,建立了包含40项指标的合肥滨湖低碳生态城区生态指标体系,其中15项控制性指标、25项引导性指标。最后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激励政策,并为滨湖低碳生态城区生态城市建设激励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本文所构建的生态指标体系和提出的激励政策可以对滨湖低碳生态城区的生态城市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态城市 指标体系 激励政策 合肥滨湖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1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10-12
- 1.2.1 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10-12
- 1.2.2 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12
- 1.3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12-16
- 1.3.1 国外案例12-14
- 1.3.2 国内案例14-16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16-17
- 1.4.1 研究方法16
- 1.4.2 技术路线16
- 1.4.3 主要内容16-17
- 1.5 本章小结17-19
- 第二章 滨湖低碳生态城区生态建设条件分析19-36
- 2.1 区域概况19-21
- 2.2 滨湖低碳生态城区区位21-22
- 2.3 规划概况22-25
- 2.3.1 规划定位22
- 2.3.2 规划策略22-23
- 2.3.3 规划解读23-25
- 2.4 自然条件25-28
- 2.4.1 自然环境条件25
- 2.4.2 水系分布及水质情况25-26
- 2.4.3 能源资源26-28
- 2.5 生态承载28-35
- 2.5.1 高程及坡度28-29
- 2.5.2 径流模拟分析29-30
- 2.5.3 汇水分区模拟分析30-31
- 2.5.4 汇水与径流模拟分析31
- 2.5.5 室外环境模拟分析31-35
- 2.6 本章小结35-36
- 第三章 滨湖低碳生态城区生态指标体系构建36-56
- 3.1 生态指标体系概述36-38
- 3.1.1 生态指标体系的概念36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36-37
- 3.1.3 生态指标体系的作用37
- 3.1.4 指标的评价标准37-38
- 3.2 指标体系构建38-55
- 3.2.1 构建原则38
- 3.2.2 构建思路38-39
- 3.2.3 指标体系构建39-45
- 3.2.4 指标体系部分指标解释说明45-55
- 3.3 本章小结55-56
- 第四章 滨湖低碳生态城区建设激励政策研究56-60
- 4.1 国内低碳生态城区激励政策经验56-57
- 4.1.1 深圳光明新区激励政策研究56-57
- 4.1.2 北京未来科技城激励政策研究57
- 4.2 滨湖低碳生态城区生态建设激励政策建议57-58
- 4.3 本章小结58-60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0-62
- 5.1 结论60-61
- 5.2 展望61-62
- 参考文献62-65
- 致谢65-66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炼;生态城市:从思想到实践[J];重庆建筑;2003年03期
2 陈瑞剑,赵晶,马琳莉;浅析生态城市建设[J];中国住宅设施;2004年07期
3 ;上海市加快生态城市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J];中国住宅设施;2004年07期
4 诸心荣;生态城市与城市化建设——以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规划建设小城镇[J];小城镇建设;2004年10期
5 成祖德;安徽省生态城市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6 苏景兰;简论生态城市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05年01期
7 吴志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背景和展望[J];建筑与文化;2006年04期
8 赵文学;;浅谈生态城市建设[J];山西建筑;2006年08期
9 王全喜;杨金超;高春锋;贾传东;;浅议生态城市建设[J];林业科技情报;2006年04期
10 王兴为;王改为;王冠军;;系统论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建设[J];城市与减灾;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培;;生态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张浩;王根轩;刘志强;;生态城市思想、理论与建设技术[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檀翠玲;刘晗;邢美楠;张圆;张洪雷;张薇;;天津生态城市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4 丁玉洁;;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特点及面临的挑战[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5 李端;常国桓;;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6 陈红;刘俊;;玉溪市生态城市的建设特点及建设策略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7 杜彦梅;;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8 郭荣发;罗炳卢;陈保雄;;深圳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的实践与探索[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9 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以上海为例[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张静斋;;以绿化为核心 建立生态城市[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剑;生态城市不只是种草坪[N];中国改革报;2003年
2 张小兵 赵子清;众专家集思生态城市建设[N];中国环境报;2002年
3 黄言 许可;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规范化[N];广西日报;2005年
4 见习记者 任,
本文编号:331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31553.html